中国国内正在为“低级产业”的“招工难”而苦恼。听到这句话,最初我有点不相信。因为中国最丰富的资源就是劳动力资源。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许多中小企业开出的雇佣条件没有吸引力,已经到“劳力荒”的程度了。那么多“农民工”呢?他们到哪里去了?
“农民工”也在挑选,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愿意去的。让我们探求一下日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如今,中国的经济大蛋糕越做越大,在GDP上已经有要超过日本之势。但是,日本有一点与中国不同,就是在每个大都市里面都看不见“农民工”的身影。日本厚生劳动省职业安定局雇佣开发科一位官员告诉我,1955年到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5万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工作。这段期间,“农民工”占就业总人数的64%。也就是说,这个“农民工”转型的问题,25年前在日本就已经解决了。如今,日本农村迫切需要劳动力,被称为“农业组合”的农会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到大城市招“城市工”。当然,这种“逆转型”的招工任务很难完成,于是,他们开始招收“中国农业研修生”。
从眼前看,日本社会伴随着“高龄化”与“少子化”的双重难题,适龄劳动力不足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被称为“三K企业”(危险kiken、肮脏kitanai、吃力kitsui)的“低级产业”,出现了“农民工”和“城市工”都招不到的问题。
那位官员告诉我,日本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6.4%,它们创造的产值占GDP的5.4%,所以中小企业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日本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他还说,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我听了以后差点没坐到地上。
他告诉我,在解决中小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上,日本政府一方面是在法律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劳动保护法》等,从法律上确立中小企业的地位,指出它们不是需要扶助的“弱者”,而是让市场充满活力的必要元素;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在金融和财政政策上也给予支持,因为中小企业只有在资金上没有困难,才可能拥有劳动力。目前,日本有5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等。另外,就是推出促进雇佣和培训的政策。日本民间有许多团体从事人才培训工作。如中小企业政策审议会、中小企业事业团、商工会、中小企业协会等,它们为中小企业提供指导、诊断、人才培训等。
这位官员还说,2009年6月,厚生劳动省出台了《关于扩充雇用调整促成金以及中小企业紧急雇用安定助成金的办法》,政府对中小企业每个员工培训费用的补贴从1200日元提高到2400日元,同时可以按半天来计算。
这位官员最后谈到的一点非常重要。他说,目前,在存在“招工难”的日本中小企业中,有些的确是因为业种、地域等存在问题,有些则是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升级的,更有些则是应该按照“退出机制”被淘汰的企业。所以,对中小企业的“招工难”不能一概而论。
回首看看我们中国,一些大喊“招工难”的中小企业是不是也到了应该“退出”的时候了呢?再想一想,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年,曾经有“乡镇企业”这样的走红用语,如今,这个用语应该是“退出”了吧?由此,不妨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