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裕达:中国第一个地方风险投资公司创业秘史

如果从1992年华裕达参与成立上海科技投资公司算起,以上海政府推动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主线条看,上海风险投资的发展已经经历了16年的历程。 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见证了风险投资业从政府高度干预,到委托管理、专业化运作的转变。他曾经遭遇过管理公司中找不到一名真正专业的投资人才的尴尬,也面临过自己孵化的企业最终被外资接手的无奈,以及资金不够、支撑不起更多企业的遗憾等等。 但这16年中,上海政府组建的上海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沪上的高校紧密联合,覆盖张江、漕河泾、紫竹园等多家科技园区的企业,打下了上海风险投资产业的基础。 某种程度上,华裕达就是上海风险投资成长历史的活字典。 超前实验 1992年,华裕达担任上海市科委主任,当时的上级领导找到华裕达,希望政府能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所推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上海市政府决定由科委成立一个投资公司。 由于资金紧张,上海市科委在7000万元经费中硬是拿出了5000万元人民币;上述市领导继续寻找资金来源,从国资委筹到了一亿元人民币,由此,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地方风险投资公司——上海科技投资公司。 为了扩大资金规模,第二年,上海科技投资公司又引入了银行、上海宝钢、金山石化、东方明珠(爱股,行情,资讯)等7家企业,资金扩大至3.05亿,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更名为上海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科技投资”)。 资金有了,管理经验从哪里学? 当时,华裕达接触的人当中有华登国际创始人刘宇环。刘宇环不仅带了一些学习资料给华裕达,也介绍了一番华登国际的成绩。刘宇环当时提到,华登国际在东南亚投资的26个项目中,“只失败了半个”。 但华登国际给华裕达带来震撼的,倒不是这一彪炳的战功,而是它的模式。当时,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企业融资难,华登国际这类风险投资是一个有效解决途径;但这种风险投资机制需要一批专业人士操作,这一批人需要培养。 华裕达亲自实践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IDG创始人麦戈文通过各种途径与上海科技投资谈合作。当时负责上海科技投资的领导、前上海市副市长与麦戈文决定,双方成立一个合资公司,上海科技投资出资1000万美金。 “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风险投资在上海的超前实验”,这个决定体现了上海市的魄力,但也给华裕达出了个难题。因为在当时,上海科技投资账本上并没有1000万美元资金,此外,受当时法律、政策的限制,成立这样的中外合资公司难度相当大。 尽管有曲折,这家名为上海太平洋(爱股,行情,资讯)技术创业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最终还是成立了,这是国外一线风险投资基金进入中国的第一步。 这一家中外合资公司就是IDG中国的前身。 合资公司在初期运行中,华裕达承认交了不少学费,“丢掉过几千万”。 同样付学费的还有上海科技投资。该公司投资了20多个项目,华裕达回忆“投坏的不少”,但后来也有几个项目给上海科技投资带来了一些收益,特别是在联通上海公司的投资所获颇丰。 尽管如此,在这一历程中,上海科技投资还是按照老体制在运作,并没有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同时,公司缺少风险投资运营经验,法律环境也不完善。 一帮“半路出家”的管理人 1999年,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上海市政府出资6亿元人民币成立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创投”)。华裕达被委任为上海创投首任总裁,他本人也想好好借鉴之前学到的国外风险投资的机制。 此前,上海计委组织相关人员到美国进行了一次考察,学习基金操作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投资人和管理人分开。管理着6亿元人民币的上海创投作为一家投资公司,必须找到一家合适的管理公司。 此时,在国内找合格的管理公司绝非易事。在没有找到合适的管理公司时,上海创投先找了一些熟悉的科技类企业投资。后来,才逐步把投资职能交给管理公司。 上海创业投资管理公司作为LP在寻找管理公司时,“根本没办法提要求”。在当时的条件下,对管理公司提出“专业”、“背景”等要求,都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 “99%的人都没有风险投资经历。”此后出任上海创业投资管理公司总裁的陈爱国回忆。因此,当时对管理公司的要求相当简单,只要对风险投资有一定认识、有热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即可。最后,来自投资银行、科技管理、企业经营,或者政府管理的各种人士成为了第一批中国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 当时,陈爱国负责上海创投的风险投资部,代表投资人的角色。但事实上,他不得不“越界”去帮助管理公司。鼎盛时期,有7家本土管理公司帮助上海创投打理其投资。 鉴于很多人没有经验,或者刚从书本上学到皮毛。华裕达在公司内部提出了一个简单可行的运营原则:商量着办。 最开始,管理公司每看一个项目,都会将详细材料
送到上海创投风险投资部。陈爱国的团队与管理公司一起研究,提
意见,协商决策。 “除了对管理公司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外,其它都靠自觉。那个时代的人,
一心想创造新模式,热情高涨。”陈爱国说。 随着经验不断积累,上海创投风险投资部慢慢回归到应有的位置,更多集中于行政和服务型工作。最后,完全由管理公司履行投资管理功能。 上海创投对管理公司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专业化越来越成为重要条件。投资经理必须具备技术等专业背景和经验。其次,公司更强调增值服务,投资经理能在管理、财务、法律、营销、研发等对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next] 这是上海风险投资出资人与管理人一起成长的阶段。 随后几年,上海创投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先后与各类资本合作成立了17只合资基金,资金放大至20亿元,管理公司多达18家。 华裕达从陈五福的孵化经验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陈五福做一个行业的专业孵化器,一般投资不超过15个项目。培育一段时间后,有一些出售,有一些整合,有一些放弃。对于一些管理不善的企业,陈五福有时会亲自上阵。 在技术、团队、模式都充满很大不确定性的早期企业,华裕达认为投资策略不能简单为“投人”。在他看来,某种程度上技术显得更为重要,人是可以变化的。华裕达遇到过不少技术人才不能胜任管理岗位的例子,因此,不能因为人的问题轻易放弃项目。 投资项目时,华裕达往往一开始就直接指出创始人的管理问题,协助对方将经营团队的薄弱环节补上。 有时候华裕达如陈五福一样,自己去经营管理被投资企业。 国资创投的弯路 从1999年到2004年,华裕达在上海创投担任总裁的5年间,市场环境出现了显著变化。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逐步成熟,2004年,硅谷银行率领25位美国顶级投资人到中国访问,开启了“到东方去”的新淘金热。 但在这段市场孕育期,由于上海创投的国资背景,遇到了不少困难。 首先,因为其承担了孵化地方企业的使命,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资金“出于善意”的损失。在IC设计上,上海创投失败过两个。给一家
高清电视企业投资的3000元,其中1500万已经退出,另外1500万还处于观望期,结果难以预料。 早期,有不少人对风险投资的操作理念还不理解。由于投资公司的国资背景,华裕达经常面对这样的质疑:为什么一块钱的股份,我们要一块五买入?为什么我们投资了100万,最后只能收回50万? 在当时,华裕达只能这样解释:净资产是过去创造的,风险投资关注的是企业的成长性,考察的是其潜力,要把潜在价值变为价格;100万的投入失败了,拿回50万已是万幸,因为失败完全是正常的。 但这种理念冲突也延缓了一些项目的投资。 此外,退出难是另外一大障碍。华裕达早期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同行交流时,学到的一条经验是,真正做早期风险投资,最后通过上市退出的不超过五分之一。 华裕达认为,风险投资所投资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找寻出路。有些企业适合保持“小身材”,有些企业则可以通过上市进一步成长。如果有有实力的大企业做后盾,则可以通过整合做大。 国外消化中小企业的方式是大公司兼并,但国内有这样的实力的公司并不多。以华裕达负责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所投资的10个项目中,7个最终实现了退出——除一家由上海公司收购外,其余都是被外资企业收购。 一个例子是,微创医疗最早为上海创投旗下的张江创业投资公司所投,在该企业需要更多资金时,上海创投找过上海医药集团,但后者当时“没有资金”,该公司最终被外资机构收购。 上海创投的原本目的在于扶持本地的早期企业,但多家生物医药领域企业拱手让人的事实,触动了华裕达本人。他在某些场合提出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专门孵化早期企业,在成长阶段引入以PE为主的专业投资机构,最后实现上市。 华裕达对外资基金和上海创投做过比较。资金规模上,上海创投难以抗衡某些外资基金,但外资基金对企业的内部情况了解少,倾向于找有知名度的企业,投资成本较高。 上海创投则更熟悉本土企业,在本地化上有优势。从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角度出发,华裕达认为政府支持的基金需要更大的资金储备。 上海轻工业时代早已过去了,目前重化工、汽车等等都是发展重点。服务业是未来的重点,整个结构面临大调整。“没有足够的资金运作,是玩不转的。” 华裕达说。 华裕达简历 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现任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创业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曾任上海市
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99 年依托政府6亿元资金组建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并与海内外20余家投资机构合作建立了16家创投基金(投资公司)。他主导和参与的投资项目超过了百余家,亲自担任董事长并管理的项目超过10家。是中国创业投资的开创者和上海市创业投资事业发展的奠基人。 经典投资案例:分众传媒、微创医疗、珠海炬力、泽生科技、拓能医疗、爱康网等。

时间: 2024-07-29 04:53:13

华裕达:中国第一个地方风险投资公司创业秘史的相关文章

普华永道:中国娱乐及媒体行业年增长率达9.5%

6月16日,普华永道发布了<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2009-2013年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在未来五年中,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发展,数字技术将会进一步渗透到娱乐和媒体行业的各个方面.普华永道报告中主要涵盖了十二大领域,包括:互联网接入.互联网广告.付费电视.电视广告.唱片音乐.电影娱乐.视频游戏.杂志发行.报纸出版.广播与户外广告.书籍发行和商业资讯. 根据报告指出,2009-2013年整个全球娱乐及媒体市场,包括消费者和广告开支将以2.7%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13年将达到1.6万亿美元.而

雪花秘膳:中国第一啤酒品牌的营销配方(上)

"最大的鱼不一定生在最大的塘里,但最大的鱼一定长在最大的塘里:消费品做到中国第一,就是世界第一."这句话在啤酒行业再次得到应验.​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公布的数据,2013年华润雪花以1172万吨的年销量蝉联啤酒企业销量第一,雪花品牌销量以1062万吨继续保持第一--这也是全球第一个总销量与品牌销量同时超过千万吨的企业.​1000多万吨的销量意味着什么?如果与爱喝啤酒的德国相比,雪花品牌的销量超过整个德国的啤酒产量:如果中国13亿人有1/3饮用啤酒,雪花啤酒的销量足够分给每人50瓶

南都周刊:“中国第一声优”叶倩彤的罪与罚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情色世界里,叶倩彤被冠以"中国第一声优"的称号,"酥人入骨,淫而不色"背后,是中国首例网上制作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犯罪.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情色世界里,叶倩彤被冠以"中国第一声优"的称号,"酥人入骨,淫而不色"背后,是中国首例网上制作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犯罪. 酥人入骨的"叶倩彤" 尹楠第一次见到自己兼职打工的那家公司三个同事,是在法庭上. 那是2009

中国第一程序员--求伯君

怀念着小学在486上玩WPS的时代,怀念486--586时中国软件的辉煌 中国第一程序员--求伯君摘自:http://www.XiaoHui.com 程序员的生 活,是比较寂寞.封闭和枯燥的.大浪淘沙,在这个软件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出现了许多高手,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为人所知.像吴晓军.鲍岳桥. 周志农.刘旭.朱崇君.求伯君.王江民.王志东.梁肇新等等为大众所熟悉的高手,这么多来来也就这么一二十来位.他们个人奋斗的酸甜苦辣同中国软件地的发 展起落同步.国内接触过计算机的人都使用过或仍然

中国第一代亿万富翁的神话

李晓华美国赛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上榜理由 曾是北京首富的李晓华,在媒体的视野中淡出的五年在做些什么?他的财富是在激增还是在削减?这个传奇式的中国第一代富翁终于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他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0年美国<福布斯>中国大陆百位富豪排名第11位,总资产2.5亿美元.之后他拒绝参与任何财富排名,目前他的资产不透明,但他旗下的几家海外企业效益卓著,年利润高达上亿美元.个人简历1951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1969年,作为北京知识青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拖拉机手.

中国第一只“娱乐股”华谊兄弟2010年年报昨日出炉

中国第一只"娱乐股"华谊兄弟2010年年报昨日出炉.年报显示,去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近八成,并推出"10转8派2元"的大红包.但在公司去年盈利大增的情况下,马云.冯小刚等明星股东纷纷套现,金额合计超过7.71亿元,更有多达8只基金退出该股十大流通股东行列.从股价来看,华谊兄弟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股价下跌2.09%,而同期大盘上涨10.47%.股价持续低迷或是股东和基金集体"跑路"的诱因. 净赚1.5亿 多线业务齐头并进 华谊兄弟公布的年报显示,20

中国第一富二代“国民老公”王思聪为什么火了?

很早之前与王先生有过一面之缘,但无奈,不是一个等级,最后没能融到一个圈子〿/p> 王先生不是普通的富二代,到现在为止,我没看见过有任何一个富二代有王先生的胆魄和谋略.王先生的父亲目前是中国明面上的首富.这男人别说身价百亿了,就是身价千万的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也少之又少〿/p> 土豪型大款希望多生几个孩子,将来儿孙满堂,自己退休之后可以颐养天年.精英型超级富商,希望多几个能传承自己基因的子嗣,将来好在里面选出优秀者来继承自己的衣钵〿/p> 我根本就不信王思聪先生是独子.我一直都在想,王思聪不

中国第一烂尾楼将分房面积不够但套数有余

如按套数分人手有份,如按面积分"僧多粥少" (记者 魏徽徽 通讯员 穗法宣) 自今年3月,有"中国第一烂尾楼"之称的中诚广场B塔业主开始分房后,昨日,广州市中院开始着手将A塔业主调整到B塔分房.据悉,业主们如果决定按同套数分房,则可保证人手有份,如果按同面积分房,则面积缺口多达10000平方米. 建议摇珠确定选房顺序 今年1月,广州市中院公布了中诚广场系列执行案件分配工作计划.按市中院分配计划,第一阶段对原购买B塔的要房业主进行房产分配后,该院就要开始对从A塔调整到

互联网20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瀛海威为何失败

前言: 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国际专线接入世界,这个国家就无法避免地卷入一场新变革,这场变革涵盖了中国人的工作.生活乃至政治.而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家正以一种更具破坏力的技术与更强势的颠覆态度参与到这个国家的变革中去,比如互联网金融. <博客天下>以[中国互联网,未来5000天会发生什么?]为题组织了一期封面专题文章.在这个专题中,<博客天下>专访了<连线>杂志前主编凯文·凯利以及中国互联网5位重要企业家,他们试图从理论和个体经历两条逻辑去理解中国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