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润看来,">中国富豪正处在向新贵转型的时期,新贵和富豪的区别在于,前者尊敬别人,也受人尊敬。
今年发布的《胡润慈善榜》显示,富人参与慈善的总金额下降了,但是参与人数多了。而胡润之前评价说“富人做慈善更系统化了”。对此,胡润说:“在中国,我感觉‘慈善’这个概念越来越成熟了。以前大家谈到慈善,就是捐一笔钱出去,不会考虑捐赠效率。但现在,大家见过了很多失败的慈善项目,慈善基金没把钱用好,比如郭美美这种情况,令很多人关注。”
胡润发现现在的企业家做慈善会变得更理性,捐了钱,还要关心效率。
有句话叫:“帮专业人做专业事。”胡润认为细分很重要,企业家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然后决定在哪些领域做慈善。
胡润关注的一些企业家就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很清楚。比如余彭年(深圳彭年酒店创始人,中国“裸捐”第一人)专注于做白内障项目,“他已经很清楚自己就做这个,其他不做了”;再比如陈发树(新华都实业集团创办人及董事长)只做教育,有很多社会的资源,自己办一所学校,他认为自己找到了方向,“他自己也讲,专注一个领域才有意义”;还有周庆治(南都集团总裁),温州人,他建立了一个亿的基金,用这个基金来支持很多NGO,“做得很专业,不是随便烧一笔钱,而是真正在扶持这个行业”。
中国富人的钱正在发生深刻而缓慢的位移,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得到。
《
新周刊》:在你看来,国内的慈善进入成熟,是否有一个标志?
胡润:我认为,“巴比晚宴”是慈善史上的一个时刻——并不是说它影响到那些来
参加晚宴的人,而是这个活动的影响力,通过两位首富,吸引了很多人、很多媒体以及很多圈子中的富人来关注一个主题:慈善应该怎么做?我挣钱了,应该怎么用?挣钱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要做些好事,还是留给后代?
现在富豪群体最大的趋势是“有富即贵”,富豪正在转型变成新贵族。“巴比晚宴”影响到很多富豪的自我提问:如果变成新贵了,在慈善领域应该怎么做?可能有些
合适我,有些不合适我——比选择更重要的是,它促使很多人来思考这个问题,这种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慈善领域。
我们胡润慈善榜的小标题是“寻找中国的卡耐基”。卡耐基以前是首富,后来把钱全都捐出去。我们慈善榜也是鼓励人把钱捐出去。有一位企业家曹德旺给我印象很深,我第一次见到他,大概是十多年前,他当时就跟我说,以后他的钱就捐出去了。我当时听了,也没想特别多,结果他以后真的这么做了,我很感动,因为我知道这个人是很诚信的,他让我很尊敬。
《新周刊》:在你看来,富豪和新贵的区别是?
胡润:在中文里,“富”上面是房子,下面是田地,富的意思就是“拥有一些东西”;“贵”,上面是中,下面是贝,如果别人更信任我,我可以收藏贝壳——这就是贵的概念。“贝壳”比金钱更高级,它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意味着已经脱离了马斯洛说的低层级的需求,转而追求更高层级的满足,比如在生活中获得其他人的尊敬。我觉得,“富”不太有文化和责任的意味,“贵”则
具备这些意味,并且受到尊敬也尊敬他人。富是没水平的,贵是有水平的。
当年英国发生工业革命,造就了一批新钱,新钱和老钱同时存在——但中国没有老钱,全是新钱,就像美国150年前的情形。
但总体来说,新钱的变化挺快的。中国富人现在很多会出去旅游,看东西看得多,或把小孩送去国外受教育,他们再受到小孩的影响,国际潮流对他们家庭的影响,比我想象的要快。当然,这毕竟是“一代”的事情,也不是短短五年、十年能解决的。
《新周刊》:除了慈善,你觉得企业家还可以从哪些方面
体现“新贵”的担当?
胡润:我个人觉得,企业家应当用企业来做慈善,而不是个人。比做慈善更重要的是,你要把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做好。我举个例子,比如房地产商,如果我随便建一个楼,很稳固,但用的建材质量不好,或者能源消耗很大,这也不能说明它是个好楼——如果这个企业家要拿一百万来做慈善,不如用这一百万来
改善他的产品质量,对他的品牌有好处,也造福使用者,我觉得这比捐款一百万更伟大。
《新周刊》:中国的富人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有哪些热衷的方面吗?
胡润:我个人感觉,企业家
首先最喜欢钱。
然后,我发现企业家做到一定规模,会参加各种协会:工商联、政协、人大……这让他们非常开心,因为这会提高身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新贵最关键是受尊敬、被认可,做“新贵”的过程中的确有这样的需求——还是马斯洛的第五层级的需求“自我实现”。
除了政治性团体,还有喜欢读EMBA的,因为要在有名大学读EMBA也不容易,需要一定经济实力和能力。
我觉得,这个话题并不是中国特色,而是人的特色。马斯洛的心理学不是为中国人写的,这些情形在国外也是一样。“自我实现”不是中国概念或外国概念,而是一个人类的概念。除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之外,所有人出发点都差不多的。除了“聚众”是中国企业家特色,其他中国企业家遇到的机会和问题,和全球企业家都差不多。大家往往过于关心“我们中国如何”,
其实同样的问题或现象全球都存在。
我觉得,现在中国企业家特别喜欢“圈子里的沟通”。比如商学院,企业家喜欢上商学院;还有各种旅游的、收藏的协会。微信兴起以后,“圈子”概念就更深刻、更细分了。
中国富人的慈善三部曲
胡润认为,中国富人的社会责任感大多表现在慈善方面,富人的慈善之路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年之前
中国主要依靠境外捐赠,国内捐赠很少,国内富人捐赠微乎其微。
第二阶段:1995—2002年
国内捐赠开始增多,但总量仍然不高,富人捐赠水平较低,而且增长缓慢。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
富人捐赠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增长非常快速。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中国富人无论是捐赠总量,还是富人捐赠占整个社会捐赠的比例,仍然有一定差距,未来中国富人的捐赠水平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