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其实是小众商品。这我之前有文章论证过。演出市场和彩铃市场的消费群体也不太一样,一首歌曲在彩铃火了但是演出不一定就好。例如,《该死的温柔》等一些在网络和彩铃上都很火的歌曲,歌手在演出市场表现却很一般。
我们知道,唱片公司最大的三块收入是唱片版税、演出、和彩铃。这三大类消费人群在港台是重复的,比如周杰伦的歌迷会买周杰伦的正版唱片、买票看周杰伦的演唱会,并且会下载周杰伦的彩铃。一句话,歌火人火演出火。但是在内地,这三大类消费群体的重叠度不大,所以就导致一些歌在彩铃很火,但是演出市场就表现一般。在内地,正版唱片的购买人群主要是大城市的青少年,二三级城市和乡村基本上都是盗版了。而彩铃的主要用户是在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演出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二、三线城市的有钱有闲的一帮人。
演出圈和唱片圈是还是有些界限的,现在市场上有专门的演出公司,跑批文,做宣传,卖票……跟音乐本身关系不太大。就如同音像发行公司一样,更多的业务是销售、回款、渠道,进货、卖货等。唱片公司如果和演出圈关系不太好或者运作不力,也会影响歌手的演出业务。
演出市场是音乐的高端市场
如果说唱片、彩铃就跟电视一样是大众文化;那么演出就是和电影一样,就是精英文化。现在花20元买正版唱片的人都没多少个了,肯花三五百元看一场演出的人更是是小众中的小众。音乐和电影其实都是小众商品。就连《无极》这样家喻户晓的大片,也只有500万人左右到电影院看过。尽管大家都喜欢音乐,但遗憾的是,这种喜欢往往没有转化成为购买率。
演出市场和彩铃的消费群体有很大不同。彩铃是一个大众的市场,用户群体比较广,有近2亿的用户。彩铃才2元一首,除了中高收入人群可以下载以外,更多是打工群体和学生群体都可以下载。不是所有下载彩铃的人都会去看演出,看演出的人群必须是有钱有闲的。几百元的门票,不是一般学生和打工群体能承担起的。所以有很多歌曲尽管在彩铃市场很火,但如果都是由打工仔群体下载的,那么这首歌的演出市场就不一定好,哪个打工仔愿意花自己半个月工资去看一唱演出呢?所以一首歌在演出市场的价值除了有广大低收入人群下载以外,还必须是高收入的人群也必须喜欢这首歌。
夜场成了演出市场的另一个主力消费市场
谁消费,谁有发言权。演出市场更是这样。现在夜场成了演出市场的主力,看夜场的消费群体就成了演出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而他们的欣赏口味也决定了歌曲的市场价值。
在演出市场,歌手根据三种不同的演出场地而开出三个不同的价格。第一种是大型体育场,可以容纳3万人以上;第二种是体育馆,一般容纳5000人;第三种是演艺酒吧的夜场,一般可以容纳300人。一个歌手在这三个场所的演出价格分别是不同的,一个二线歌手的行情分别会是8万、5万、3万。在以前,是大型演出活动比较多,一般请的都是主流大牌歌星,例如一线歌手中孙楠、韩红这样的歌手比较吃香。但随着这两年政府承办大型演出的力量的淡出,以及个人消费市场的提升,夜场就成了演出市场的主力,酒吧请不起十万二十万的一线歌手,于是花个三两万就可以请一个小有名气的歌手,卖上50到100元的门票,就可以收三两万,再加上酒水的消费可以赚一两万,然后再找个啤酒品牌赞助和几万元,这样夜场演出市场就迅速发展起来了。
夜场演出的繁荣就好像彩铃一样,成为音乐产业另一个利润点。以前大家不理解彩铃市场对音乐风格的影响,所以好长时间也没弄明白彩铃歌曲与主流歌手歌曲的区别。现在大家也不理解这些适合夜场歌曲的商业价值。因为大家很少去过二三线城市的演艺酒吧,很少接触到二三线城市是怎么娱乐的。他们的音乐口味决定了夜场演出的风格走势。
我们把小众又小众的这部分人群勾画出来:主要消费群体是二、三线城市的有钱有闲的一帮人,以男性为主,25岁到35岁左右。文化水平不一定是最高,一般以生意人为多,性格豪爽。这和一般的白领男性的习惯是有区别的。
他们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音乐,正处于青春期。而人对音乐最痴迷的时期就是12到18岁,青春期这一段时间对人的一生的音乐喜好影响是最大,人的口味一旦形成,到成年后其喜好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他们至今还喜欢他们青春期(90年代)的时候的歌曲。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内地市场的老曲风歌曲为什么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而最新潮的歌曲类型却迟迟爆发不起来。
看演出是为了社交,而不是因为音乐。
为什么不追星的成年人会成了演出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不是一般认为的是由痴迷的追星族?其实他们去夜场看演出不是为了追星,而是为了社交休闲娱乐。就像看电影一样,其动机并不是去看电影本身,更主要的一个功能是社交。比如现在看电影的大多都是男女朋友两个人。很少一个人去看的,除非发烧级影虫又不幸还单身的。
传统唱片是一个痴迷性消费的产品,买唱片的一定是发烧痴迷者,而看演出的就不一定是痴迷者,更多是有钱人的一种社交娱乐活动。他们可能不经常换彩铃,也不是张张唱片都收藏。所以在大城市青少年走红的歌手,在内地市场演出不一定高,因为演出市场的消费主体不是青少年学生。
演出市场的一些独特情况
在演出市场,歌手靠一首走红的歌可以吃十年。十几年前只有一首歌曲走红的谢东、刁寒等到现在都还有演出;而没有一首成名曲的歌手,无论花多少钱宣传,也很难在商业演出市场有演出。我以前在《如何跨越三线歌手的鸿沟》一文中说过,歌手有一个16%的鸿沟,如果突破不了这个鸿沟,歌手的所有人气都是虚幻的。
演出市场最多的,不是偶像派。也不是农民歌。而是老一辈,孙楠、韩红、腾格尔等人每年演出的收入都上千万。但是他们在彩铃人气不旺,每年不会高于一百万。
彩铃旺的网络歌曲的歌手在演出市场都不火,原因就是其受众主要是看不起演出的低收入者,再一个原因就是歌手比较草根,本身表演不够专业。演出市场受“主流和权威”影响很大。庞龙是一个例外,这是因为庞龙本身就是一个职业歌手,还上过春晚,得到中央电视台的认可。所以庞龙的演出价格是在20万左右,达到一线歌手的行情,而其他走红歌曲的网络歌手最到只有5万到8万。
决定演出行情的其他几个因素
受成年人群喜欢的歌手,其演出票价会比青少年偶像类型的歌手票价要高,比如赵传会比周杰伦的演出票价要高。因为赵传的粉丝群体比较周杰伦要少的多,赵传的演唱会一般会在小型体育馆,观众人数会在几千人一内。票价300到1000元; 而周杰伦其演出票价会低一些,他们的演唱会选择在体育场。其粉丝人数庞大,学生群体为多,票价也不适合太贵,主流票价在100到500元。
一些著名的民歌歌手的行情会很好,因为政府领导或赞助的企业领导喜欢这类风格。领导都是40岁左右的人,他们会指定他年轻时代的歌手。这就造成在内地,即使不是最流行的歌曲或已经过气的歌手,也会有演出市场。
一些晚会歌手和适合晚会因素的表演形式也有市场。比如我们很难理解一些不知名的女子组合,大家都没听过,但是演出还是有市场的,可以和大牌歌手拼着走。一台大型演出就像一台春晚,需要热闹的、安静的,各种元素都要照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