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需要怎样的用户数?

  在web2.0的圈子里,用户数总是免不了被拿来做文章。最常听到的话是,我有××万">注册用户,流量排名已经在全球前××位,计划在下个半年里再发展到×××万。熟极而流,形同背书。开玩笑地说,作为创业者,你可以不知道商业模式,但一定不能不知道用户数。

  用户数有什么用?流行的说法是:不知道,不过先抓住了用户,以后总会有用。

  这句微妙的回答传递了很多信息。一、用户数有什么用大家其实都知道——给网站带来利润;二、大家不知道的,其实是用户数如何带来利润。

  用户数如何带来利润?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以服务直接向用户收费。但这在中国的网络环境中并不容易实现。用户数带来眼球,然后产生广告及网络营销价值,仍然是互联网看得见并被证明有效的主要赢利模式。

  依靠巨大的用户数、pageview说服广告主,出售页面广告位?这是各大门户网站积累经年的优势领域,却是各初创2.0网站的“红海”。或许能有所收益,却显然不足以支撑公司做大。

  传统门户网站,其广告及网络营销的商业逻辑是,网站通过内容的制作吸引读者的阅读,广告主按产品特征,在网站的读者中找寻相匹配的目标客户,随后通过广告推送对这一大群人施加影响。这也就是所谓的“眼球经济”。而这里的两大要素,一要量够大,二要够精准,必须具备一个以上。

  通过样本分析进行市场调查,则是传统的营销学中达到“精准”最常采用的手段之一。样本数越多,计算结果就越科学。这个方法得到的数据很宝贵,其成本之高通常令人咋舌,但准确性仍然有可商榷的余地——无论如何,抽样只能是某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在问卷所营造的封闭空间中填写其在当时所认定的情况。而这个问卷的世界,显然和“消费”本身还有所差距。

  问题恰恰就在于此。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可供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相关信息也在“膨胀”,消费者对个性、时尚的诉求甚至超过了产品的功能,消费行为正变得越来越复杂,难以控制。这已经不是一份问卷所能揭开的“混沌”。

  这却是web2.0的机会。Web2.0或许很难有传统门户的用户数量,却带来了新的内容书写方式。当被动阅读变成集体书写,它所带来的机会是,一、用户的生活将以前所未有的真实面貌在网络环境中得到还原;二、与用户的真实生活情境进行互动将成为可能。

  对于一名营销人员来说,如果你锁定的消费者,不再是一堆数字或几个关键词,而是回归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愿意在web2.0的集体写作中分享他们的隐私,将他们的整个生活流,以及在生活流中出现的各种具体消费情境呈现在你面前,你会不会欣喜若狂?

  无聊的时候,有一杯奶昔出现,顺理成章地被你购买,从而击败了你原先没准会听的Ipod;一位单身姑娘买了一件晚礼服,开始期待Party上的水晶鞋……当大量这样的“情境”成为样本被捕捉并被归纳,营销人员有机会追踪客户的生活流程,追踪其角色变化、家庭背景、心理状态,提炼出足够多的“典型情境”,并在这些情境中与潜在购买者直接“交谈”。各类商品信息将以前所未有的“恰到好处”出现在目标客户面前,促使商品被目标客户所“雇佣”。

  这将是一次主动出击。

  对于营销人员来说,寻找并锁定顾客“要完成的工作”成为可能。通常所谓的“杀手应用”killer apps,不正是那些出现在顾客最需要协助的情境中的某项产品和服务吗?找出那些现有产品无法有效协助顾客完成“工作”的情境,这就很可能是一个未被发现的新兴市场。

  够精准,能互动的“情境经济”,才是web2.0用户数真正的诱惑。

  所以web2.0能否成功,关键将不在于用户数量本身。而在于如何提供这样一个足够互动,足够有吸引力,足够web2.0的平台,从而吸引足够多的用户把足够多的生活放在互联网上。从这个角度来说,考核web2.0的关键指标KPI,是不是也应该和传统网站的用户数有点不一样?

  (本文今日首发:艾瑞网和《第一财经日报》)

时间: 2024-08-29 01:25:08

Web2.0需要怎样的用户数?的相关文章

期待web2.0的春天

 报告称三分之一美国网民浏览YouTube网站,惊人的数字不是吗?全球互联网的风向标就在美国,web2.0在国内的盛行来源于其在美国的风光. 2008美国大选在即,巴瑞克奥巴马是人们戏称的"2.0基督徒",从youtube到myspace,从博客到网上集会,奥巴马依靠网络力量成为一匹黑马.在6月初一次民调中,奥巴马以1%的优势超过希拉里.或许这个优势是微弱的,但是3年前跑龙套的小角色现在确在总统候选中与希拉里分庭抗礼,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埃里克在06年底曾经预言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

Web2.0淘金热已成往事:风投不感冒广告无人投

当我们正沉浸在3G概念的热炒之中畅想未来的时候,不由得想起5年前跟今日3G同样火的一个概念--Web2.0.在金融海啸的袭击和3G崛起的双重夹击之下,目前围绕在"Web2.0"概念上的光环已彻底消退.投资商的冷漠.内容被门户网站所复制以及广告盈利预期的降低,让这个一度被视为互联网"新金矿"的概念正远离我们的视线. 风投开始移情移动互联网 "Web2.0,可能已经成为过去的故事了.在国内,所有针对Web2.0的投资基本上都已经停止了."一位风投界人

博客网“瘦身”戳破Web2.0泡沫 50亿元风投入冬

在金融海啸的袭击之下,围绕在"Web2.0"概念上的光环正在逐渐消退. "当初提起Web2.0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一拥而上的机构使得这个行业的泡沫被吹大,现在是破灭的时候:未来许多视频网站也极可能步其后尘."据记者粗略统计,风投在Web2.0概念的投资已有近50亿人民币. 一位风投界的人士告诉记者,"Web2.0,可能已经成为过去的故事了.在国内,所有针对Web2.0的投资基本上都已经停止了." ⊙本报记者 张韬 方兴东最先感觉

第一次WEB2.0创业日子回顾与总结

回到上海已经1月有余,每天都想把过去9个月在青岛的日子记录下来,算是回顾,也算是总结,今天终于开写.我是2006年5月15日正式加入巴巴变团队,在2006年3月我就与巴巴变团队的负责人开始了联络.在06年元旦后,我和同伴准备做一个自己喜欢做的网络项目,选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最终决定做一个类似Snapfish.com或Shutterfly.com类似的中文站点,为用户提供更便捷与个性化的在线照片冲印服务,甚至以后能实现在美国上学的孩子,通过我们的站点为中国某一小县城里的父母传递照片,可以在几小时

Web2.0之惑:非常规推广的方法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web2.0"自其诞生就成为"创新"的代名词,然而面对尸横遍野的业界现状,是web2.0太浮躁?还是其创新不够? 2.0之惑系列,从用户建设,盈利模式等层面去探讨web2.0的核心理念 Web2.0是一个平台,本身没有多少价值. 平台的价值,主要是平台整合的资源价值,以及围绕这个平台的产业价值. 拥有

web2.0 引起新一轮互联网投资热潮

从 2005 年开始,中国 IDC 开始升温,到 2006 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复苏,尤其是 web2.0 引起的新一轮互联网投资热潮, IDC 业务有了很大的回升.但 IDC 业务的主要收入仍以基础业务为主,比重高达 85% .增值业务相对前两年有所增长,但份额仍然相对较少. 在多年 IDC 跟踪研究的基础上,万方咨询给出了中国 IDC 市场状况分析,内容涉及到主要北京.上海等 IDC 市场.对 IDC 的主要市场参与者. IDC 发展所依赖的互联网发展态势. IDC 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影响

有文化的Web2.0为何做不大

中介交易 SEO诊断淘宝客 站长团购 云主机 技术大厅 Web2.0发展至今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加入,但很多网站走入关门边缘,在求发展与求获利中挣扎.想要再融资难度太大,因为亚洲地区的创投界已经不像以前这么看好这个领域.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市场局面?笔者认为,Web2.0的发展基础是社会学,因此一个Web2.0网站的用户数多寡,完全由其占领的那个社会阶层(或者文化阶层)而定,那个阶层直接决定了用户数的上限. 原因很简单,因为Web2.0网站几乎是靠着"人拉人"发展起来.每个用户能够拉动的人都身

播客:Web2.0时代的最好注脚

中介交易 SEO诊断淘宝客 站长团购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在这个被贴上Web2.0标签的互联网的时代,新兴的网络事物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刷新我们头脑的当前页.当"博客"还方兴未艾,播客又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网络生活.Web2.0时代,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制造者.在博客为普通人夺过话语权后,播客又在视频.音频领域冲击着媒体的门槛. 在Web2.0时代构建的自由舞台上,世界被网络铲平,人人生而平等.世界各地的人们从采用同样科技的平台中获取知识和灵感,在相同的技术土壤上,生长出各

Web2.0的杀手应用何在

够精准,能互动的"情境经济",才是Web2.0用户数真正的诱惑 在Web2.0的圈子里,用户数总是免不了被拿来做文章.开玩笑地说,作为网络创业者,你可以不知道商业模式,但一定不能不知道用户数. 用户数有什么用?流行的说法是:不知道,不过先抓住了用户,以后总会有用. 这句微妙的回答传递了很多信息.一.用户数有什么用大家其实都知道--给网站带来利润:二.大家不知道的,其实是用户数如何带来利润. 用户数如何带来利润?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以服务直接向用户收费.但这在中国的http://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