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人心中有秘密的时候,就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一个洞,把秘密全说进去,然后再用泥巴把洞封上,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会知道。”以前人们选择把秘密深埋,如今人们却在将秘密公之于众。
近日,一款匿名社交App软件“秘密”悄然走红。所有平时在微博、微信、QQ或者 其他 渠道不能说的事情,都可以发布在“秘密”中,而这些发布者都是匿名的。于是,这一平台成了爆料者的福地,涉及人身攻击、爆料、隐私揭秘、两性等的内容层出不穷,很多内容都有大量评论,并有不少人能认出被爆料者的真实身份。
对此,相关法律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如“秘密”这种匿名社交平台造成的人身攻击的相关法律规定,但利用社交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诽谤,仍可受到相关处罚。业内人士认为,“秘密”之所以能走红,是因为其抓住了人的求知欲和窥探隐私的心理。不过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充斥着隐私和八卦的“秘密”并不会长久。
发现 释放内心压抑 “秘密”火了
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社交类网站和应用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有了很多能够倾吐的平台。不过,那些平时难以启齿或者不方便大白于天下、憋在心里又难受的秘密,却总是无处发泄。
近日,一款名为“秘密”的 手机 App软件迅速走红。百度百科资料显示,“秘密”是一款匿名社交平台。该款软件提供了一个完全匿名的私密倾诉社区,不能和家人朋友说的秘密,不能在微博上说的秘密,都可以在这里倾诉,还能在这里获得他人的帮助,真正释放埋藏于内心的压抑。
“秘密”上线首日,便排到了苹果App Store总榜第13名、免费社交第1名。虽然“秘密”的开发团队表示不便透露“秘密”目前为止的具体下载数据和用户量,但知情人士透露,“秘密”目前的用户数据相当不错。
记者了解到,“秘密”由来自深圳的团队开发,效仿美国最火爆的一款匿名社交App“Secret”。这款社交软件最近成了硅谷人、风投人和媒体人的头号热门话题,旧金山到处都是不断在手机中浏览“Secret”信息的人,但“Secret”也面临诟病,色情、毒品等等内容充斥其中。
截至目前,“秘密”开发团队并未公开露面,一直保持神秘。团队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要求,誓将“秘密”进行到底。
探秘 不能说的“秘密” 很有“看头”
对于“秘密”火爆的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和人类天生具有的窥探别人隐私的劣根性有很大关系。记者登录“秘密”后看到,里面除了一些如“喜欢了哪个女生”、“今晚吃什么”之类的常规内容之外,还充斥着大量涉及别人隐私和人身攻击的内容。
记者总结归纳后发现,“秘密”中的爆料内容主要分为情绪宣泄、告白和爆料三大部分。从目前来看,匿名爆料成了该软件宣传的核心内容,发布数量也是很多的。朋友的家庭隐私,公司同事、同行、领导的丑闻,以及行业潜规则……这些都是爆料内容的主力军,点赞及评论的人很多。
比如有人在“秘密”中爆料称“某公司高层和多位女下属关系复杂”,该消息引发了一众看客评论,其中有人希望爆料者继续爆猛料,更有人大胆地说出了爆料者所说的高层的姓名及单位职务等。此外,也有用户的爆料类似于“XX的手机事业部挖了YY的高管以及其核心开发团队,代码都被高管带去XX了”等行业内幕。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秘密”用户,他们都表示现在每天睡觉之前都要刷新“秘密”,看看有哪些爆料内容,看完才会睡觉。有时候自己也会猜爆料者的真实身份和爆料内容的详细情况,甚至很容易对号入座。“能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这让我很兴奋。”一位“秘密”的忠实用户这样告诉记者。
质疑 言论太过自由 涉及恶意攻击
基于“秘密”平台上越来越多的爆料和涉及人身攻击与两性的内容,其开始受到用户的质疑,其中最大的诟病就是:失去真实身份束缚后,言论自由的特点很有可能使“秘密”成为恶意攻击的平台。
浏览“秘密”的消息不难发现,内容充斥着对公司和老板的抱怨、对社会的不满以及或真或假的八卦消息,其中也不乏色情的内容和评论。甚至有用户表示,有段时间,他们公司几乎所有员工都在“秘密”上匿名骂老板。已有不少用户认为这是一款会引发恶意的软件,“恶意信息因为点赞的人多,就会被更多人看见”。
对此,软件制作方表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其开发团队称,在前期的产品验证阶段,未在内容审核上重点投入,团队下一步的重心将转移到内容运营和控制上。在“秘密”的公告中也显示:如果看到了人身攻击等任何令人反感的秘密,请举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对于有用户质疑“系统后台是否能看见”,软件制作方称:“对于隐私的数据,比如用户通讯录,会经过单向加密及盐处理(一种已证明不可逆转的处理方式),确保即使在数据被盗的情况下也不会被解密。即使是内部人员包括创始人,也无法得知信息是哪位用户发布的。”
律师 即使匿名发布 仍涉嫌侵权
虽然“秘密”平台上的发言内容都是匿名的,软件开发团队也表示将会在内容上进行控制,但一名律师告诉记者,该软件除了直接谩骂发泄不满,还不乏曝光他人私生活、歪曲他人形象、曝光行业内部信息等内容,这很有可能触犯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该办法规定,利用社交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诽谤,不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对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该律师表示,虽然软件制作方称“即使是内部人员包括创始人,也无法得知信息是哪位用户发布的”,但其仍负有“合理的注意”义务。
“当被侵权人对侵权信息提出删除等合理请求时,软件运营方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以制止侵权内容的存在和传播,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赔偿责任。”该律师说道。
记者了解到,“Secret”对匿名言论有严格监管,只要有两个人对一条秘密进行举报,这条秘密就会被自动屏蔽,除了发布者,没有人看得到它。同时“Secret”还鼓励用户以主人翁的精神去维护内容秩序。
预测 难增加用户黏性 不会走太远
对于“秘密”的前途,有业内人士认为,充斥着大量诽谤、爆料和负能量等无效信息的“秘密”,只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望。从长期来看,“秘密”上的内容仍具有范围限制,同时随着爆料内容的减少,很难长时间增加用户黏性。
从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针对“秘密”将采取的行动来看,其很难成为一款大众化的社交软件。据速途网爆料,腾讯即将推出一款类似“秘密”的匿名社交产品,现已紧锣密鼓地进入测试阶段,这款“腾讯的秘密”有可能依托于微信朋友圈的匿名功能。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秘密”无法像微信、微博一样,成为能提供公共社交信息和可靠内容的交流平台,等人们的新鲜劲儿过去了,这款软件也就将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