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追求财富,往往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以为拥有物质就有了人生的一切。其实,物质财富只是满足人生的基本需要,低级需要。如果一个人仅仅追求物质财富,只能说明他的生命层次是很低的,而且很难得到提升。所以,当我们的物质财富可以满足基本生存时,应该进而追求精神财富。 何为精神财富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影响之深远,决非物质财富可以比拟。回顾历史,无论是古罗马的繁荣,还是盛唐时的富足,都不再能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任何物质帮助。保留下来并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是古圣先贤的精神感召,是历代智者的思想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 佛陀的一生,身无长物,居无定所,却为我们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为我们指明了趣向解脱的道路。在他的身后,一代又一代的追随者,都得益于佛陀留下的智慧,通过修学佛法获得了究竟安乐。除此而外,还有耶稣为我们留下的博爱精神,孔子为我们留下的仁义教育……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这一切,我们今天的文化会是怎样?我们今天的世界又会是怎样? 在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中,唯有人类同时拥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世界。飞鸟走兽都懂得为觅食奔忙,如果人类也仅仅为了生存而生存,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当基本生存解决之后,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更多是来自于精神体验,它的平衡与否,正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精神世界,主要由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人生经验组成。一个拥有美德的圣贤,不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洁身自好;一个洞明世事的智者,不论遭逢什么样的人生境遇,都能从容面对。所以说,只要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有能力抵御外界的一切干扰。 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是外在的,虽然我们可能拥有房产、存折,拥有汽车、家电,但所谓的拥有,只是一份使用权或保管权而已。佛教说财富是五家共有,或是天灾,或是人祸,都会将它们化为乌有。所以,这些身外之物是虚幻不实的,随时都可能更换主人,而内在的精神财富才是我们真正可以依赖的无价之宝。 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 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 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 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信仰。 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甘堕落。 我们叹息世风日下,叹息人心不古,事实上,这正是由于人们的精神世界贫乏所致。在今天,旧的价值观被推翻了,新的价值观却没有如期而至。在丢弃了“越穷越光荣”的口号之后,压抑已久的物欲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无休止地激发出来。随着社会商业化的进程,人们的贪欲空前地膨胀起来:对奢侈品的需要,对财富积累的需要,对权力和虚荣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如此迫切,使我们来不及按部就班地去实现。俗话说,“财迷心窍”,当我们的眼中只剩下金钱的时候,不仅职业道德不见了,甚至伦理道德也不见了。 在金钱挂帅的旗帜下,很多人似乎已经忘却了精神的需求。正是这种忘却,使我们的内心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为什么今天的人对物质的需求如此迫切?对财富的积累如此贪婪?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在指引,没有崇高的理想在驱动,没有坚定的信仰在支撑,甚至没有道德的力量在约束。为了追求物质财富,我们不仅忽略了精神财富,甚至以丧失精神财富为代价。当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片废墟之时,物质能否填补其间的空白?能否成为我们人生的无悔追求? 失去物质财富,只会使生活受到暂时的影响;而一旦失去精神财富,不仅会影响到我们一生,更会殃及后代。不难想象,一个精神空虚的父母会给子女什么样的教育?一个见利忘义的长者会给后代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人生,影响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前景。 所以,我们要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对于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才是永远可以从中得到受益的源泉。 法财甚于世财 对于佛教徒来说,除了追求世俗财富而外,更要追求功德法财。什么是功德法财呢?那就是佛法。 在《华严经》中,佛陀告诉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不仅供养如此,在我们所熟悉的《金刚经》中,佛陀还处处以较量功德的方式,告诉我们法布施的利益:“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所以说,无论供养还是布施,功德法财都远比世间财富更为殊胜。 我们知道,世间资产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分,事实上,所谓的固定资产也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房产会折旧,设备会损耗,它们的使用寿命都是有限的。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称为人生的固定资产,那么只有功德法财才是当之无愧的。功德法财似乎是无形的,但它却不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不仅如此,这善的种子还会不断为我们带来丰厚的馈赠。从这个角度来说,法财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有形的钱财。 佛经中,处处强调法财的重要性。因为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的困惑,树立人生的正确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可以帮助我们开发生命中无尽宝藏。成就智慧,成就无量功德,这绝不是物质财富能够代取代的。 很多人都认为,财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事实上,占有越多就越不自由。因为欲望是被逐渐激发出来的,占有得越多,期待和牵挂也就越多。曾几何时,万元户就是富裕生活的标准。可多少万元户因此满足了呢?有了一万,就会想着十万,然后是百万、千万。往往是钱越多就感觉缺得越多,使生活不停地围绕这个轴心运转,从而忘却了人生的根本。 有个比喻说,假如把财富、事业、荣誉、地位都比作0的话,健康就是前面的那个1。否则,即使拥有再多,也还是等于0。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简单的道理,为了挣钱毫不顾及身体。结果“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买健康”。那么,健康是金钱可以买来的么?金钱可以换来最新的药品,换来精细的护理,但并不能保障我们的健康。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为获取财富使健康遭受的损失固然是金钱无法弥补的,但我们为谋取私利而使心理遭受的伤害就更难以愈合。欲望是无限的,财富却是有限的。我们为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侵占了他人利益,也使我们自己滋长了重重烦恼。这些内在的伤害或许不会在短时间显现出来,但它的影响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所以,我们必须对财富有正确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懂得如法求财、合理使用;才能从容地驾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才能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
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
时间: 2024-11-13 07:59:07
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的相关文章
陈光标高调裸捐财富义务精神回归
昨日,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了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陈光标在信中指出,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所以,"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9月6日<扬子晚报>).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实际上是一句流传甚久的名言,出自美国钢铁大王.美国"公益之父"安德鲁·卡内基
赵文银:从云计算谈财富和权力的本质
和人们熟悉的工程系统产品一样(楼房.桥梁等),其实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工程系统"产品",产品的构成物质就是财富,而产品的结构就是权力. 或许人们不容易理解"结构就是权力"这样的观点,这是因为在传统的科学思维里,权力属于非物质的意识形态事物.事实上权力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和有形的物质一样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这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有两类存在形式,有形的事物和无形的事物,遵循相同的自然规则. 结构力学主要是研究工程结构受力和传力的规律
迷失的财富
文?/?本刊评论员?纪?亮 我们可以这样安慰自己:"豆你玩"."蒜你狠"."辣翻天"."糖高宗"这些新名词背后,反映的仅仅是投资渠道的缺乏.资本运转速度的加速,甚至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站在市场经济30年转型期的关键点上,这样的解释,能让人满意吗? 现今社会,对于资本与财富的曲解已经变本加厉.政府能够依靠调控手段解决贫富分化.分配不均.房地产畸形等显而易见的社会矛盾.但显然,这些仅仅是迷失在财富追求中的中国所能看
从云计算谈人类的财富系统
为什么越繁华发达的城市,人们的生存压力越大,而在贫困落后的农村,人们的生存压力却很小,这是由财富系统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发生改变.比如美国想真正解决繁华表象下面的经济危机,就需要真正弄明白人类的财富系统,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危机的方法.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尽管人们编织了很多理由来辩解这个论点,但却无法改变残酷的客观现实.财富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物质,人所有的行为活动,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找到生存下去的物质财富. 与地球系统的大气系统.水系统相比,生物系统更加神秘和复杂.当人的
全面学习观和创新学习观
全面的学习观 在我们的学校,对学生的奖励有评选"三好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被写进了国家的教育纲领.近年来,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受到重视,"心育"成为教育的新的补充目标. 有一间学校,将学生当作学校的产品.智育不好的是次品,体育不好的是废品,美育不好的是赝品,劳育不好的是附属品,心育不好的是易碎品,而德育不好直接就是危险品. 这个说法中的不当之处尽可忽略,而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出现的缺失,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
两组路线之争:科学发展PK加快发展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十二五"时期要不要科学发展?如何从加快发展转向科学发展?如何避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落空?如何正确引导地方,从"GDP挂帅"的新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关键还是要解决中央与地方发展思路和路线的"南辕北辙"这一核心问题,又要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关系,既要保护地方"好的积极性",但绝不鼓励和迁就地方"盲目的积极性&qu
戴尔的27道面试题
戴尔的面试从问有答案的问题,其内在的制胜文化只要求验证应聘者的回答是否说明他是一个适合戴尔的人. 文/张从忠,跨国公司高级培训师 戴尔公司有一条招聘经验:在新招来的员工中,5年后,大概只有30%的人能留下来:10年以后,大概只有10%的人能坚持到最后,被老板留下来成为核心员工.这些坚持下来的人,虽然不一定最优秀,但他们却一定是最能适应戴尔价值观的人:而且他们能为戴尔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节省出更多的成本:他们不但对戴尔的文化坚信不移,而且也是竞争对手无法用金钱挖走的. 因此,"人才不是越优秀越好
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文 /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总经理 殷雄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国有企业,结合中央精神.既有经验和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对形成全社会的"以廉洁从业为荣.以贪污腐败为耻"的廉洁氛围,具有先导性.广泛性.示范性和震慑性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直接从事这项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一条明确的工作思路和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从而使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工作态度更加务实.工
关于6个年轻人的12个梦想
关于6个年轻人的12个梦想 --观尊尼获加"语路"计划纪录片有感 当80后的年轻人将自己所有的青春.时间.金钱全部赌注在一座房子上的时候,那么他们的理想也义无反顾的破灭与缺失了.是的,80后没有梦想,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房子,他们的头脑里思考得都是贷款,他们辛勤的工作其实是为了银行而打工--这是多么可悲.可叹又可惊的局面.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了梦想,年轻人哪里来的激情与创造?如果没了年轻人,这个社会还剩下些什么?这个社会还有未来吗? 所幸,还有一些人,他们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