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满各种标签的90后,越来越多的以创业者身份在商界登场。这些悄然长大的“非主流”一代,在各种不理解声中,成了艰难向上的创富一族。“我跟他们(员工)说,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就吵,吵不了就打,住院了我出钱。”“我认为一家企业的文化其实是老板的性格,国内没有一家企业的老板敢像我这么做,因为他们没有我这种魄力。”“明年我会拿1个亿的利润分给员工。”……
11月22日,央视节目《青年中国说》上90后CEO余佳文的新锐演说,之后几天迅速刷爆网络。他先是被贴上了“有钱”、“任性”的标签,继而又被质疑吹牛和数据造假。
不管真牛还是假牛,余佳文的爆红让很多人注意到,一直贴满各种标签的90后,越来越多地以创业者身份在商界粉墨登场。这些悄然长大的“非主流”一代,在各种不理解声中,成了艰难向上的创富一族。
24岁的余佳文最近实在红得发紫。他的身份是广州周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
“佳文整个12月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几乎连一个空当都无法留出。”他的助理徐小姐在电话里说,自从上过节目后,他的时间基本上不是自己的了。
节目是指11月22日播出的央视首期《青年中国说》。当时,齐刘海短发,大边框黑胶眼镜,多色大横纹毛衣,露着下摆的衬衣,牛仔裤,这样一身装扮还略略有些驼背的余佳文,看起来和普通的90后大学生没什么两样,直到他开口说话。
当他说自己是一款名为“超级课程表”的APP运营企业CEO时,台下的年轻观众报以欢呼和掌声,但台上几位嘉宾却面面相觑,就连最年轻的韩雪也一脸茫然,“为什么一个听起来很牛的东西不被这些牛人知道呢?”
余佳文很快揭晓了答案,“超级课程表”是面对学生的。这是一款以课程表为基础而展开的校园实用软件。
接下来,他语惊四座。他最令人侧目的言论,集中在两处:已获得阿里巴巴领投千万美元级的融资;明年会拿1个亿的利润分给员工。
之后几天,“一个90后CEO今天让整个互联网愤怒了”为题的视频在网上疯传,他甚至被称为“90后霸道总裁”。
“我觉得别人不如我聪明”
其实,在登上央视并被网络发酵之前,90后CEO余佳文,只是个极小范围内传播的名字。
这个年轻人1990年出生于广东潮州饶平,先后就读于饶州二中和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此次在《青年中国说》上的语出惊人,已不是余佳文的第一次。一位年长他至少一倍的成功者曾说他:“你的运气很好,你也抓住了。”但之所以能达成“年少多金”这个容易让人艳羡的标签,在余佳文自己看来,是因为“我觉得别人不如我聪明。”这也是他创业的初衷。
余佳文说这话时,是2013年。那时他刚刚获得了一笔逾千万元的投资,由美国硅谷的红杉资本领投。但那时,他并未火起来,至多算是个幸运的青年创业者。
“就算在业内,也只是知道个名头,没人太关注,可能是觉得他的面儿太窄,搅不出多大阵仗。”曾在阿里巴巴供职、现于深圳创业开办电商的T先生说。
但T先生和其他业内人士都没想到,余佳文这个无论从年纪还是体量都不被重视的轻量级选手,借着央视的一声锣响,一跃上了擂台中央,一时令业界侧目。
把他作为励志偶像而欢呼的年轻人,声浪此起彼伏;把他作为创业模板分析的各路专家、从业者,众说纷纭;甚至有相当多的90后女孩称他为“老公”,弃“万达公子”王思聪而推他为“新国民老公”,嚷着争着要为他“生一堆小猴子”。
人火了,但又被贴上了“吹牛造假”的标签
在后互联网时代,吸引了注意力也往往意味着要面对一把双刃剑。
11月27日开始,负面消息找上余佳文。有匿名网友在互联网问答平台“知乎”上以“超级课程表”前员工的身份称,余佳文自称的“上千万”用户数不实,“也就刚刚百万级”,且融资数存在水分,“其实小几百万美元”。
除了被质疑用户数造假、融资额造假外,余佳文还被质疑学历造假、赢利能力造假、创业经历造假,一时间,“吹牛”、“造假”两个词成了他的新标签。
对此,余佳文曾说,“都说我吹牛皮,我倒觉得其实那帮老家伙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我就是喜欢吹牛皮怎样?”舆论抓住“吹牛皮”这一点,在很多细节上做文章。关于微博学历中涉及清华、武大等多家学校,且入学年份只间隔1年,他的解释是内部测试时为了试验“超级课程表”与社交平台互通的可行性输入的。“如果是伪造学历,有可能去犯一年考一个学校的错误吗?”的确,在火起来前,余佳文接受媒体采访都只提到广大华软,没有声称过自己毕业于名校。
尽管如此,质疑的声音依旧很大:他真的圈到了上千万用户吗?他真的获得了千万美元级融资吗?真的能在明年拿出一个亿分给员工吗?还是,这一切只是一个90后孩子的大话?
随着“余佳文热”减退,“超表”也跌出了排行榜
再来说说“超级课程表”,这款被余佳文和他的团队简称为“超表”的APP,是余佳文担任CEO的广州周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唯一产品。“超表”乘着CEO火起来的东风,数日内一度冲上了APPSTORE免费排行榜第四名,教育类免费排行榜第一名。然而随着“余佳文热”的减退,它的排名一直在跌。截至12月7日凌晨,在APP STORE免费排行榜列出的所有145款APP中,已没了“超表”的身影。
虽然余佳文此前对媒体称上央视前,他的产品获得了1300万的下载量,上央视后很快增加了200万。不过从上述排行榜看,似乎只能看到“其兴也勃”。
华商报记者以西安某知名高校学生的身份加入并导入相关的课程表后,在一些公选课中只看到十几人。被定位为“泡妞神器”的“下课聊”板块也没有很高的活跃度,很多留言称“看了节目来体验一下”。该校一女学生说,这种应用开学初期有用,“课程可能不太记得住,但熟悉后,它就没什么用了。”
“他利用央视对自己和产品做了营销,但这个热度减退是很快的,毕竟产品在那放着,它留不住多数人。”T先生说,虽然“超表”在APP下载平台“360手机助手”上获得了超过900万次的下载量(截至7日凌晨为1019万),但那不能说明问题,“首先周鸿祎(360老板)是他的投资人之一,不排除表面数据上帮忙注水;其次这个下载量和排名,只是因为他火了,很多人出于好奇心下载体验。我也下了,研究了半小时就删了。因为起码对我,它压根没用。”
David Hao是广州一家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经理,他的看法直白得多,“因为同在广州,创新谷、微博大号圈子、第三方网营机构的人都认识些,不乏课程表的前员工,所以我觉得根据已知的信息直接下定论,说课程表在用户数以及融资和赢利方面水分巨大,是没有任何冤枉的。”
余佳文是否获得阿里千万美元投资?阿里巴巴集团公关部门确认,集团的确投资了超级课程表项目,但作为上市公司不便披露具体数额。“投资多少需以公告为准。”
“老板每天就是关心关心员工,吹吹牛皮好了”
“创新谷”是余佳文起家的地方。这是一个由前华为互联网业务总裁朱波在广州组建的创业孵化机构,专注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领域。他的投资原则是,“只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其他的不会关注。投资金额范围一般为50-500万元,控股一般在20%左右,不会超过30%。”
2012年6月,在一次路演中,朱波被余佳文用不到“两分钟打动”,投给他几十万元,这是余佳文最初获得的天使投资,也是“创新谷”孵化的第一个项目。朱波在余佳文卷入风波后,撰文“换一双眼睛看余佳文”,称自己“伴随着佳文度过了创业最艰难的日子,这中间我确有超过正常投资人商业角度的判断,因为我真的喜欢他”,并将原因归结为“非常欣赏他潮汕特有的商业头脑”。
华商报记者查询公开报道和记录发现,余佳文从周鸿祎处获得了几百万元投资,接着获得了红杉中国、联创策源、天使谷和真格基金等创投机构的投资,时间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之间。这一点,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2013年的一条微博可以佐证。而这一阶段,他获得的融资额大约在1000万元至2000万元间。
“通过吹牛完成了自己的资本梦。”自称“超表”离职员工的“知乎”匿名网友如是说。这个爆料帖如今已消失不见。但余佳文却拿到了真金白银,而且他也不否认“吹牛”,他多次对媒体表示,“老板每天就是关心关心员工,吹吹牛皮好了。”
这个“吹牛”的过程中,也有插曲。2013年5月,余佳文参加东南卫视创业节目《爱拼才会赢》,目标是融资300万美元。最后他进入了创业导师薛蛮子团队。而认证为“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者、《微力无边》作者”的杜子健,12月2日在微博开炮,指责余佳文,“记得薛蛮子被抓的当晚,你写微博庆贺他被抓,庆贺的理由是‘叫你这个死老头不投资我’!”
余佳文2013年8月当日的微博已不见踪迹,但有网友贴出了截图证据。不过,杜子健的华艺百创传媒,正是薛蛮子作为天使投资人的项目之一。
比起中年大叔创业,90后的创业故事更能吸引投资人
“虽然说目前余佳文口中的几千万美元投资数字值得商榷,但余佳文及超级课程表团队曾经获得过投资,这个应该是客观事实。精明的投资人为何会看中余佳文及其团队呢?因为他们喜欢故事。”移动互联网创业思考沙龙发起人李东楼说,比起中年大叔的创业,90后美女或90后叛逆的少年的创业更具故事性。
“投资90后或90后主流的团队,会被认为是投资一群走到时代前沿的群体。特别是这一两年来,不少知名风投机构的投资人更是声称只投90后或者是专投90后。”李东楼说,一个故事的精彩程度决定了风险投资者是否投资。“团队和产品有故事性,风险投资者就敢投,特别是早期。好故事能降低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投资者甚至会帮助创始人及其团队将故事讲得更好一点,以便吸引更多投资。”
出身阿里巴巴的创业者T先生也表示,“不可能不吹,而且圈内人也知道你在吹,问题是故事要讲得有吸引点,牛要吹得有一定可行性,达到这两点,大家不但不会拆穿,还会投资,帮你造势,目的就是吸引别人的钱。这个别人,可以是后续的投资者,更可以是成功上市后的股民们。而早期的投资者们都会因此获益。”
“包装创业者及其产品,或者换句好听的话,是帮助其创始人和产品成长,这是专注于早期的投资者们的主要工作之一。”李东楼说,包装得好才能卖个好价钱,才好找到接盘侠,方便自己适时退出。
T先生说,除了继续圈钱,“吹牛”背后也许还有两个可能的动机。“套现。把项目鼓吹起来,连续获得投资,让人看到前景。如果有人全盘收购,他就能如自己所说,‘实现财务自由’。但这个时机很微妙,投资多了整体估值会水涨船高,但他自己的股份也会被投资者越摊越薄。如何让自己在套现中收益最大化,这是本复杂的账。”
炒作或是为了他和别人套现?
T先生说的另一种可能则更诡谲,“背后有灰色资本,吹热这个事,完成洗钱。”
一位来自北京的风投业内人士说,一些人试图利用互联网、能源等能够迅速膨胀的产业漂白资产,是业内半公开的秘密。“近几年,反腐力度加大,风声越来越紧,倒下的老虎越来越多。有些察觉得早的,就开始在高人指点下,走这条路。”他解释,这个模式其实挺简单,即拿出百十万投资一个项目,然后借助炒作等手段将这个项目的价值推高,而后“顺理成章”从中拿走其实本是自己资产的“巨额利润”。“百十万的钱,说是干净的,谁也不好质疑,在‘投资’中放大几十几百倍后,看起来也是干净的。”他表示,这种事风险高、牵涉广,具体案例的内情只会是极少数人知道,“谁想查都是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