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博客大巴”BSP平台进军口碑营销,推出吆喝城的消息,用户凭blogbus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录,花一分钟补充完个人资料后即可参加各类免费领用活动和调查,体验产品和服务后,回吆喝城写试用感言和帮助吆喝。任何的吆喝都将被积分奖励,奖励的积分都将被用作下次体验的依据。
那么,博客大巴这样的尝试,意味如何?
笔者认为,其值得肯定的一方面是,具有创新精神,改变了传统的“口碑营销”的匿名性和炒作性,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获得用户的真实评价,来为企业做口碑宣传。
但是,这种模式也是有问题的,就其公关本质而言,仍然是寻找“托”来说话,只不过“托”是要有代表性的。当然,任何公关活动的“托”,就像新闻发布会现场的“证言”,显然也只能是说好话为主的,这种“积分”机制就可以看的出来,如果不说好话,显然下次就不会轮到你。而试用后多少产品真的能够获得好评呢?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年代,有多少产品敢说自己的功能性优势明显?能够试用并形成好口碑的产品,就被更多的局限在功能性诉求的产品上(情感性产品更多靠广告赋予品牌附加值)。
显然,这样的体验活动,只可能是个别产品的个别营销推广活动,而无法成为普遍适用的口碑营销方式。其主要的问题可以归纳为:1、口碑的不可控;2、公众的信任度低;3、产品功能的同质化导致的局限性;4、操作成本高。
因此,作为产品试用测试的平台,获得用户的真实反馈,也许倒是可以(但和线下的市场调研相比,也没有差异和优势),作为口碑营销的平台,却是差强人意,想当然了。从目前该平台的现状看,也仅有个别的洗发水和清洁剂的产品试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当然,这也从根本上反映了BSP博客运营商当前的盈利困境,由于缺乏新浪博客这样的以资讯门户为依托的品牌效应和用户黏性,因此其广告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吆喝城的出现,体现了博客运营商试图突破盈利困境的尝试,可以活跃社区氛围,但却难以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
简单而言,现实中可具有操作性的“口碑传播”还是需要“意见领袖”或者“口水草根”,前者是“实名的托”(意见领袖)+媒体放大(明星效应和大众话题),后者是“匿名的马甲”,大量灌水,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里的周围的人。通常状况下,只有可控状态下的,有针对性主题的传播,才可能获得有效率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