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型商业银行合作建立新型信用体系或将挑战传统金融模式
日前,苏宁电器(002024,股吧)集团发布公告称,出资3亿元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简称苏宁小贷公司),其中香港苏宁出资人民币2.25亿元,占注册资本总额的75%,苏宁电器集团出资人民币7500万元,占注册资本总额的25%。
在此之前,2010年6月,在阿里巴巴、复星、万向、银泰等股东的推动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注册资本6亿元,是全国范围内首家完全面向电子商务领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小额贷款公司,并获得国内首张电子商务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营业执照。2011年,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也宣告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金融业务板块“阿里金融”正式诞生。2012年11月27日,京东商城对外正式发布其首个金融服务类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并与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北京分行签署战略协议,后者承诺将给京东一个数亿元的授信额度来为供应商提供贷款支撑。
这也是继价格战和物流战后,电子商务企业巨头之间开辟的另一个战场。
电商小贷模式异同
京东的小贷模式是用自身的信用做担保,从银行获得授信,取得授信额度的供应商,在完成对京东的送货后,即可与京东对账,核对无误后,京东给银行指令,银行将货款金额提前给供应商结清。待账期规定结款日,京东将货款(本金)还给银行,而供应商则需要支付银行7%的年利率。
这是一个以京东牵头,通过银行的介入,来改善供应商资金周转率的项目,是一个银行、商家、厂家三方共赢的项目。京东得到了销售额、供应商提高了资金周转率、银行得到了贷款利息。
这种模式类似于阿里巴巴之前与银行合作的模式。2007年5月,阿里巴巴联手建行推出信贷服务,阿里巴巴会员可凭借在其网站上的交易信用记录向建行申请贷款。从2007年6月起,阿里巴巴又与工行开始合作,为阿里巴巴和淘宝会员提供贷款服务。2009年,阿里小额贷款业务拆分后纳入阿里巴巴集团,并为此成立了“阿里巴巴金融”事业部,开始战略项目独立运作。
苏宁电器集团旗下的苏宁易购则采取“超电器化”的战略。因此,苏宁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有利于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吸引更多非电器类供应商。苏宁易购也是第一家拥有线上线下全流程金融服务能力的渠道商。
与阿里巴巴淘宝平台的小商户模式不同,现阶段苏宁对于商户和产品品质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厂商的规模相对较大,这使得其可能在贷款的数量上可能有所扩大。如果苏宁按照计划向“超电器化”方向发展,代理商、小微厂商的数量增多将使得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前景逐渐明朗。
从资金来源上来看,苏宁小贷与阿里小贷一样,其资金来源都不是银行,而京东的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相同的是,现阶段各电商的小额贷款都是面向于各自平台上的商户,为中小微企业商户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
电商信贷稳定性高
近年来,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一直处于白热化阶段,在市场份额尚未固定的情况下,电商企业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巩固现有市场地位和抢占对手市场份额的机会。
2012年“双11”之前,京东商城与阿里集团旗下的天猫曾数度传出争夺供应商、要求商家“站队”的消息。电商开始利用金融手段服务供应商,解决供应商融资难的问题,满足供应商对资金周转率的需求,从而加强与供应商的依存关系。
其实,就目前而言,无论是阿里巴巴金融、苏宁小贷,还是京东供应链金融,都是为供应商创造了一个从供货、销售、融资到结算的闭环,通过这个闭环将供应商紧紧圈住。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的数据中获悉,我国拥有中小企业高达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
但是,这些企业大多面对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最近两年国家宏观调控环境下的银根紧缩政策使银行贷款额度更加紧张,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其他的投融资机构则倾向于高科技企业之类新兴产业,而民间借贷又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最有经验的阿里巴巴,其信贷用户比例也仅占整个中小企业规模的0.3%,对电商而言,这是一片“蓝海”。
银行不愿意发展此类业务,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贷在100万以下,而小微企业的信贷更是在几千元左右,贷款金额太低,且信贷次数较为频繁,信誉度不良,管理成本太高。电商企业通过互联网数据化运营模式,为电商平台上的中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可持续性的、普惠制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向这些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提供“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纯信用小额贷款服务。
电商平台上的商户大部分是从事销售或流通领域的,这一领域是产业链条中最稳定的一环。如若电商信贷服务延伸到整个产业链,打通上下游产业,再加上中小商户电商化的趋势,信贷服务会成为电商的一个重要的赢利点。
挑战传统金融模式
目前在中国,公民个人和企业的征信体系不健全,各个部门和地区都在建设征信数据体系,但由于各种复杂原因,这些数据都不相互开放,使得银行贷款在信用评价方面困难重重。专家称,中小微企业往往缺乏可抵押物,真正的信用贷款、信用记录与信用评估又十分困难,再加上高昂的人力成本,银行不大愿意涉足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发放信贷最主要的因素是成本和风险,而在电商平台上,交易、付款的记录就是评估信用等级的现成平台,电商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和整合,正好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在这种金融模式下,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达到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该专家表示,目前,电商的小额信贷业务与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尚可以构成互补,但对致力于微贷业务的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未来电商有可能重建一个金融信用体系,冲击现有的银行信用体系。
然而,电商信贷的风险显而易见,没有抵押担保,没有信用捆绑,风险发生后无法弥补,由此产生的损失大。针对这类金融风险,电商已经开始制定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例如,阿里巴巴创立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严格遵循从贷前、贷中和贷后,多层次的建立风险预警,利用数据采集和模型分析等手段,分析平台上的中小企业累积的信用及行为数据,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准确的评估,并且通过结合贷后监控和网络店铺、账号关停的方式提高客户违约成本。
业内专家表示,电商小额信贷目前面临的最大发展障碍是现有的金融制度。电商的小额贷款业务具有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这决定其不能吸储,只能通过注册资本进行放款,虽然可以向同业进行融资,但按照制度规定不能超过其注册资本的2倍。同时,小额贷款业务还受到地域的限制。2008年,银监会和央行联合颁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只能在“本省(区、市)的县域范围内开展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此后各省市陆续出台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也均参照上述条款执行。专家提醒,电商平台建立的小贷公司的服务对象是来全国范围内中小微企业供应商,如果不能跨区域经营,其信贷业务必然会受到影响。(见习记者朱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