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交产品设计

  首先,我们来回顾几个场景。

  时间是2009年,用户A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他使用人人网来跟以前的同学和朋友们沟通。但是最近他遇到了问题,事情是这样的:A有一群非常要好的兄弟们,没事聊聊苍老师、骂骂人、讲讲段子之类。这样的交流方式让A觉得真实和愉悦。但是同时,A的人人网好友中还有一些现在学校中的同学们,其中部分是女生,也有女神。A不希望把自己“不良”的一面展示给他们。但是,在人人网发状态,会推送给所有好友,没办法设置权限,没办法加密。为了女神们,A只好进行自我审查,尽量不发“敏感信息”,但这样的代价是,他与他的好兄弟们渐行渐远。

  时间是2010年,用户B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师,平时喜欢玩微博。对于他来说,微博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跟朋友沟通,另一个,是运营他的个人品牌,有时候还能通过微博接到一些私活。但是最近,他发微博变得越来越谨慎,因为他发现他的上司关注了他。平时工作上的一些牢骚,吐槽老板,骂客户的微博,他是不敢发了,但是没有了这些,生活缺少了多少乐趣啊!他想要注册一个新的账号,但又有点儿舍不得这几年积攒下来的2000多位粉丝。想来想去,他只好新注册了一个叫“B-私人”的微博账号,把他的朋友们重新follow了一遍。但是两个账号倒来倒去用起来很混乱,比如上次他就不小心把一条抱怨老板的微博用原来的账号发了出去,虽然及时删除,但依然吓出了一身冷汗。

  我们在使用线上社交工具的过程中,究竟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在现实中感觉并不明显,甚至不存在的问题,在线上社交工具中会如此的明显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先研究一下,我们在现实中的社交网络模型是怎样的。

  用户C是一个产品经理,他在深圳一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他回忆了一下,在过去的一个月内他跟下面这些人有过交流:

  ——在工作日,与公司的同事讨论需求和设计,得出结论:开发一个提醒功能,在用户的账号余额小于xx元时通过弹tips的方式提醒用户,如果用户注册了手机号,还可以使用短信提醒。(1)

  ——晚上下班,有人在QQ“密友群”里发消息说,C大学喜欢的女神X2周后要结婚了。密友们在群里完整的八卦了一遍当年C追女神的故事,C也乐在其中。最后他们决定,去上海参加女神的婚礼。(2)

  ——打电话给物业,让他们派人来家里修水管。(3)

  ——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国庆节回家;跟七大姑八大姨打电话,问他们要不要从香港带化妆品。(4)

  ——周末,陪女朋友看电影,顺便喝杯咖啡。(5)

  画出网络图,再加上C本人,就是下面这样:

  从上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C的所有社交对象并不是混在在一起,而是形成了天然的圈子。

  不同的圈子之间没有交集,或者交集很少(只有一处,即C的其中一个大学同学也是他现在的同事)。

  原来,在现实生活中,C的社交网络除了Person to Person的结构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结构,就是“圈子”。一般情况下,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圈子里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特定的话题经常只会在一个圈子内部被共享,而不会影响到另外的圈子;而不同圈子内部的成员之间经常是处于社会隔离状态,互相并不认识,或者较少认识。

  而在网络上,则是这个样子(如果现实中的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社交工具的话):

  传统互联网上的大部分社交产品,是以人为最小单位的。其关系网是人与人直接连接形成,在这个网络之上,并不存在其他二级结构。对于一个用户来说,他的“好友”是扁平化的,没有层级的,也没有亲疏远近的区分。

  这样的网络结构意味着,任何一个用户产生的任何UGC,将会被推送给他的所有好友,因为并不存在一个“好友分级系统”。如果将用户C在现实中的社交平移到线上的结构,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问题的根源似乎在于,传统的线上社交产品,没有很好的实现现实生活中“圈子”的结构和功能。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社交产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着手思考和解决。例如:

  1、引入类似圈子的结构。

  微信朋友圈,在发照片的时候,有一个“可见范围”的选项,进去以后,可以将所有微信好友分组,然后可以将UGC只推送给特定的组内的成员。

  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如果我的圈子很多,每次这么选,多麻烦啊。其实我们再仔细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把UGC的可见范围分到这么细,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把一些特别敏感的人排除在外即可(例如老板),所以,朋友圈另外还提供了黑名单功能,黑名单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特殊的圈子。另外,总是会有一些人,你其实不喜欢,但是碍于面子,或者业务上有来往之类,你必须与他保持联系。这样的人,你才不会关心他中午吃了什么,家里的狗拉了几次屎之类的。这其实还是“圈子”:

  2、垂直化细分SNS,自动形成圈子

  Linkedin,以及国内的一些“职场社交网站”。将其属性定义为职场间与同行、猎头等的交流工具,这样的定义让Linkedin天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子。大家在Linkedin上面一般不聊八卦,不发孩子满月照片,而是show简历,拓展人脉。所有的UGC产生都是为这些任务服务,目的单一,你自然不需要纠结要不要把吐槽老板的消息发出来。

  3、 关于社交关系中的亲疏远近

  在你的所有社交关系中,一定会有一部分人,他们跟你特别亲密,例如女友、闺蜜、红颜知己等。而另一部分人,可能只是普通朋友,比如一些同事,一部分大学同学等。所以,现实社会中真正的圈子划分,维度并不是唯一的。圈子其实更像是贴在所有社交对象身上的标签,而不是物理结构。所以很多时候,圈子没办法根据简单的算法算出来,至少目前还没办法算得特别精准(亦或者是,还没用足够大的市场前景来支持我们把它算的特别精准),但是不精准的算法所支撑的产品,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说不定哪天,自己的前女友会出现在现女友的“你可能认识的人”中。

  不过,不精准也有不精准的玩法。有一种关系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就是“临时关系”。例如上面提到的C请物业人员来维修水管,这时他就会跟维修人员建立一个临时关系,水管一旦被修好,说不定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再进行任何社交了。这类临时关系,在线上的社交产品中也会有体现。

  例如,在QQ的一些游戏中,你可以把一起玩游戏的人加为“游戏好友”。这就更像是一种受限的临时关系。游戏好友之间看不到对方的QQ签名、QZone里面的照片等,他们只在游戏里面有联系,并形成特定的圈子。

  参考文献:《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 http://www.slideshare.net/padday

  本文地址:http://uxcafe.org/blog/2013/11/689

  作者微博:http://weibo.com/xidea

  转载请在正文末端保留上述信息

时间: 2024-10-03 05:02:19

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交产品设计的相关文章

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交产品设计—社会化广告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曾经遇见过这样的场景: --想请人吃饭,有两家餐馆可以选择,看起来档次差不多,但是其中一家门庭若市,甚至会有排队的现象;另一家偌大的大厅几十桌位置只有2桌有人吃饭.于是你选择了前者--即便需要排队. --想买一台电脑,但是自己不懂技术,看不懂配置单,也不知道什么牌子好.正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想起有个朋友是腾讯的工程师,技术很牛,上次见他,好像是用- 哎?什么牌子来着?哦,Thinkpad!于是自己也买了台Thinkpad. --想去淘宝买水货iPhone,又怕被骗;翻卖家的信用

产品设计PM设计产品经营:产品设计的9步方法

文章描述:产品设计"九步法". 很多PM都有一个梦想:用自己设计的产品改变世界,同时挣个盆满钵满,可十年没变的入门级薪水,却让人触摸到现实是骨感的. 如果你是一位PM,正在跟随一位大拿,那证明你不仅是一位幸运儿,而且在产品设计上天资卓越,这篇文章可以供你参考.如果你还只是在普普通通的小公司朝九晚十,或者是在一个大公司的基层打杂,但你胸怀一个梦想,梦想用自己的产品改变世界,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我在这里分享出来,希望对更多有梦 想的PM有价值,希望能通过你的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产品设计怎样做才最优雅

本文讲的是产品设计怎样做才最优雅, 如何才能改进你的产品视觉设计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我在产品设计方向辅导.指导了很多学生,比如在圣弗朗西斯科艺术学院担任导师,在 AIGA Portfolio Day 作为产品复审,在 Facebook 辅导实习生等. 学生的观念与专业产品设计师之间有这样一座桥梁,它由敬畏.激情.好奇心和满腹的疑问组成. "我毕业后会何去何从?" "设计相关的工作都有什么?" "我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如果我

二者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小差异

二者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小差异",且往后这个小差异的差别越来越大.Twitter信息像接力,一棒接一棒,每一棒都是独立个体.新浪微博则是,聚光灯始终在第一棒身上.谁更代表未来? 近日,关于新浪微博活跃度是否降低有一番热议.钛媒体登载的一篇文章认为<新浪微博,不是活跃度降低,而是回归本源>链接:http://www.tmtpost.com/48551.html.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对博客产品的讨论,当年经历过了全民博客时代后,大量僵尸用户出现,博客也进入了一个平稳期,到

从产品设计起点解读Twitter和新浪微博的未来

摘要: 二者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小差异,且往后这个小差异的差别越来越大.Twitter信息像接力,一棒接一棒,每一棒都是独立个体.新浪微博则是,聚光灯始终在第一棒身上.谁更代 二者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小差异",且往后这个小差异的差别越来越大.Twitter信息像接力,一棒接一棒,每一棒都是独立个体.新浪微博则是,聚光灯始终在第一棒身上.谁更代表未来? 近日,关于新浪微博活跃度是否降低有一番热议.钛媒体登载的一篇文章认为<新浪微博,不是活跃度降低,而是回归本源>

这些社交产品中的“意外”设计,使数据建立起的壁垒价值正在凸显

近期陌陌加入了一个新功能--"点点",该模式为用户可以查看随机出现的其他单个用户的头像以及资料,可以选择"无感"或者"点赞",而唯有用户双方确定"点赞"之后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聊天. 在IM社交产品中,其最为需要的是发现陌生人过程中所能产生的某种"惊喜".因此,围绕这种"惊喜"做一个盘点,将所有社交产品的发现机制做一个整体性盘点就会发现所有涉及IM的社交产品有这么几种重要的途径. 一,QQ

面向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 :理想与现实博弈

著名的用户体验大师 Mark Husrt 在不久前的东西论坛 - 跨界与融合中讲了一个故事.1989 年夏天,南非的一位广告人 Trevor Field 在偶然的机会上发现一个将旋转木马与抽水泵结合起来的儿童玩具设备的概念.采用与风车类似的原理,这一设备可以在孩子们高兴的玩耍的同时,将地下水抽取出来,从而省去了传统的既费时又费力的压缩式水泵,为非洲广大缺乏清洁饮用水的地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绝妙的机会. Playpump 水泵系统在 10 年后应运而生,1997 年开始在南非部分地区开始安装使用.

《社交网站界面设计(原书第2版)》——1.1 社交产品的一点渊源

1.1 社交产品的一点渊源 社交产品最早始于BBS,其中最有名的当属1985年的The Well,<连线>杂志将其评为1997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在线社区"注1,其出现要比万维网和浏览器早好几年. The Well The Well创立于1985年,最初是在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公司的VAX系统和一系列调制解调器上运行的.它是由史都华·布兰德(Steward Brand)和拉里·布里昂(Larry Brilliant)构思成型的,布兰德

网易云音乐:有诚意的半成品 更像一款社交产品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导读]虽然网易云音乐部分功能并无太大实质意义,但网易显然并未放弃努力. 个篱/文 网易几天前发布了网易云音乐iOSApp,设计简约,主打音乐社交功能,不乏音频指纹.LBS找好友.明星DJ等亮点功能,极具诚意. 社交音乐还是音乐社交 在网易云音乐iOS应用(以下简称云音乐)中用户主要通过其它用户的歌单或电台DJ的节目来发现音乐,这与市面上普遍的榜单式找歌相比独具一格,歌单也正是云音乐构成社交音乐属性的基础.你创建一个歌单,其它用户可以收听.分享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