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营销2.0圈子去讨论,那里越来越热闹了!
营销2.0一周快讯20070914
(收集整理 营销2.0志愿者:袁敏 鲁佳妮)
1、 最新动向
IM社区化趋势渐露端倪
(来源:http://www.pconline.com.cn/market/bj/shoppingguide/cszq/0709/1105165.html)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国人的天性。以MSN群、QQ群为代表的IM群组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社区的基本形态。人们为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需求、共同的身份特征等共同点而聚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IM群组。
天涯社区分众互动关系营销平台正式上线
(来源:http://news.ccidnet.com/art/1032/20070706/1137055_1.html)
ADTOPIC,不同于一般社区简单的帖子营销,如置顶帖、枪手帖,甚至枪版,破坏用户体验,而是另辟专有“话题列表”区域,在社区客观独立展现。
该产品,基于强大的社区开放式分众互动关系营销平台,以企业微社区门户—天涯品牌家园为载体,采用“技术匹配+人工优化”, 实施精准分类、分众传播,通过算法排序,让企业价值得到最大升华,实现关系营销。
百度正式推出视频广告平台百度TV
(来源:http://tech.163.com/07/0914/03/3OAOGUGU000915BF.html )
昨天,百度正式宣布推出其视频广告发布平台:“百度TV”,百度的战略是要打造最大的广告营销平台,而视频广告平台“百度TV”正是其中重要一步。业内人士认为,百度此举正是将目光投向了网络视频广告市场,希望在自己的平台上打造“分众传媒网络版”。
超女何洁炒作文案曝光网络成重要营销路径
(来源:http://it.sohu.com/20070912/n252111402.shtml )
昨日,“超女”何洁以“首都机场晕倒”作为炒作事件成为了媒体和各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事件中,网友提供了一份何洁经纪公司的炒作策划文案,透过这份策划书可以发现,论坛、博客、网站等多种互联网形式已经成为了炒作得以发源和持续进行的重要载体。
2、 一周观点
Web2.0“互动特性”时代下的奢侈品牌
进入新的世纪,网络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其扮演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发布信息和促成交易,更成了互动交流的平台。网络通讯(如Skpye),内容创造(如blogs、YouTube),内容集合(如Wikipedia),资源协作(如screen sharing),还有虚拟社区(如Second Life)引领着Web2.0时代的到来。
http://content.chinasspp.com/News/Detail/2007-9-3/52774.htm
网络品牌营销应用模式全解(节选)
——《国际广告》2007年9期P107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 中国传媒大学 BBI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
体验式品牌营销在网络中的应用
具体来说,在网络上有很多可以与消费者对接的体验接触点。这种对接主要体现在浏览体验、感官体验、交互体验和信任体验等方面。
浏览体验是指网络品牌信息接触的顺畅。主要体现在网络内容设计的方便性、排版的美观、网站与消费者沟通的互动程度等等。
感官体验充分利用互联网可以传递多种媒体信息的特点,让消费者通过视觉、听觉,实现对品牌的感性认识,使其易于区分不同公司及产品,达到激发兴趣和增加品牌价值的目的。
交互体验通过促进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双向传播,以论坛、留言板等方式实现。消费者将对网络品牌体验的感受再反馈给品牌,提高了品牌对于消费者的适应性和消费者的积极性。
信任体验网站的权威性、信息内容的准确性以及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等,都构成了消费者对于网络品牌信任的体验程度。
病毒式营销——从点到面 一网打尽
通过网络开展病毒营销的三大关键点
提供有价值、有创意、公共性话题的品牌信息
病毒营销首要原因在于其内容对于传播者的价值。网络用户喜欢一些实用性或者公共性强的话题,如果话题再有一些娱乐性,并且用“免费”作为诱饵,就可以更快地吸引人的注意。
寻找方便的品牌传播渠道
病毒性营销在互联网上得以极好地发挥作用,是因为即时通信变得容易而且廉价,数字格式使得复制更加简单。MSN、QQ等即时通信工具以及电子邮件等消费者举手之劳就可以实现的传播方式,为企业进行病毒式品牌传播带来便利。
瞄准易感人群,选择有效的品牌信息传播平台
要找到容易把消息迅速传播出去的“病毒感染源”。这些“感染源”可以是一些有名的论坛如天涯等,也可以是一下名人的博客。通过良好的传播平台吸引易感人群,使品牌信息迅速扩散。
评出互联网愚蠢榜第二人生领衔WEB2.0成“大蠢”
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近日发表分析文章,指出了十大互联网愚蠢趋势,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媒体已经度过了疯狂、无序的时代,但事实也许正好相反。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轻率、不成熟的网络内容方案,至少90%将以失败告终。
1、“虚拟世界”太虚拟
2、“虚假推荐”无意义
3、“智能广告”不智能
4、“搜索广告”搜不到
5、“视频广告”很可笑
6、“人力搜索”难普及
7、进军传统广告失败
8、“目标广告”有隐忧
9、TWITTER很烦人
10、“移动营销”质量次
http://news.spn.com.cn/7/70589.html
引用这一篇言论,并不是否认web2.0和互联网新技术为新营销做出的贡献,及提供的新机遇。关键在于怎么用。这些问题值得再探讨,关于虚拟社区营销,将在下一次一周快讯中重点关注。
(文 鲁佳妮)
3、 案例分享
史上最成功整合营销案例——多芬活动总结
(参考“多芬 真美运动研究”http://guide.ppsj.com.cn/art/3140/31405/)
05和06年多芬发起了一股“真美运动”之潮,基于详尽的消费者调查,针对只有2%的女性认为自己美丽,多芬提出了深入的解析,“什么是美”-自然是美,内心是美,学会欣赏自己的美丽。从此极具话题性的主题出发设计了一套整合线上线下,运用多种创意媒体、概念作推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5年.多芬产品销售额为5.35亿美元.同比增长1 2.5%;2006年多芬品牌的销售额增长了10.1% .增至5.89亿美元。基于互联网上相关的资料,发现本次推广中多芬做了以下的动作:
1. 悬念引出:多芬在《TIME OUT》杂志上刊登 “寻找欣赏自己曲线的乐观女性”广告报名,并最终选出了6位女性现身2004年3月29日的“真人广告”(伦敦)露面。她们是6位丰满的女性,穿着统一的白色内衣。
2. 权威美丽调查报告出炉:多芬发起并赞助“美丽的真谛——女性、美丽和幸福全球调查”。这个调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球118个国家、22种语言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得到对美丽的传统观念和看法;第二部分是对10个国家3200名女性的电话访问;第三部分是调查报告的撰写,白皮书的发布和专家评述。多芬赞助的调查虽然貌似普通社会民意调查,但其实却处处 与公司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首先,调查有助于探求消费者心理。其次,调查有助于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再次,调查有助于树立企业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
3 借助专家的影响:2004年9月29日,“多芬峰会”召开。会议邀请到了哈佛心理学教授Nancy Etcof以及非常著名的英国心理治疗师Susie Orbach,共同探讨如何将已在英国开展3年的Body Talk(针对14-25岁之间的女性开设的沙龙会,帮助她们学会了解和处理外形和心理感受的关系,并且学习如何塑造“理想的 ”形象)扩大到其他国家。
4. 活动开启:2004年10月,“多芬真美运动(Real Beauty Campaign)”正式拉开帷幕。这项运动旨在启发女性认真思考一下关于美丽的问题,比如社会对美丽的定义问题、要求完美的问题、美丽和身体吸引力之间的差别、媒体塑造美丽形象的过程和手法。多芬在前一个群体模特广告的基础上推出一组新广告。在这组广告中,多芬另外选用了六位年龄从22岁到95岁的“典型女性”,展现她们自信、生动、充满活力的一面,并在他们的照片边上提出诸如“有皱纹还是非常棒?( Wrinkled?Wonderful?)”“灰色还是出色?(Gray? Gorgeous?)”“超重还是出色?(Oversized? Outstanding?)”“半空还是半满?(Half empty? Half full?)”“瑕疵还是无暇?(Flawed? Flawless?)”等问题。
如果说前三个阶段只是引出话题,那么这个阶段开始,已经慢慢让受众加入进来,讨论并扩散影响了。受众可以登陆网站进行美丽投票,投票结果立即显示,增加了震撼性。同时这些讨论以及投票结果也在户外的显示屏(美国时代广场?)进行了显示。口碑的传播在户外人流密集的地方也得到了传播。
5. 知名卡通形象公关:2005年2月,以众人熟知的女性卡通形象为主角的多芬最新美发产品广告将启动,这些动画人物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标志性人物,被大众认为值得信赖并且和自己有相似性,但是她们的发型从来没有改变过。因此,多芬公司试图抓住机会,给这些受众熟悉的人物一成不变的发型进行改变,突出多芬功能型美发产品的功效。这些卡通人物的形象将从2005年2月开始出现在电视广告、若干顶尖杂志上,同时与福克斯(FOX)电视网的其他著名动画形象一起出现。此外,多芬公司将运用公关、店内促销、互外媒体及其他营销手段。
这次活动从概念到执行都做得非常成功,有哪些是比较新颖的呢?
1. 真人秀取代美女秀,以及活动本身的主题的开发,产生了话题性和传播性;
2. 具备话题性的主题在信息上深度挖掘,大部分信息会在杂志、网络上详尽展示。比如教授如何对待自己的价值?如何回复自信等等。
3. 推广执行步骤合理,推广前期的悬念制造突出,极大引起了关注和讨论。后期的传播借势于奥斯卡电影颁奖典礼,在其电视直播广告时段放送新颖的广告。(一位21岁、生活在美国加州的普通邻家女孩Lindsay Miller自拍制作,诠释出美的另一层面:自然、真实。)
4. 用户的互动渠道多,如网上投票、(有短信投票?)网上美丽测试、电子贺卡分享(告诉你的朋友她很美丽)、网上教程观看、索取以及问答(与专家对话)。
5. 优秀的公关配合:权威的跨国调查报告、专家讨论会、名人/平民模特的采访(叙述他们的故事)、话题性的模特选举(选用了一名98岁高龄的老婆婆做模特)
6. 传播手段的创新性:网络官网讨论社区建立、户外广告的调查效果和言论实时显示、网络视频的传播(Youtube——“人造美女”);
7. 不得不提的是网站的建设(campaignforrealbeauty.com),简洁大方的设计,感人之深的音乐,丰富的内容和互动设计。让人印象深刻,产生了良好的品牌联想。
听说多芬“真美运动”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女孩提高自尊程度。其野心勃勃地设定目标,预计到2008年能够真正对100万年轻女性生活产生影响。下阶段的动作会是什么?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么?周报将持续关注。
(文 袁敏)
下一招:网络视频营销
(作者:林嘉澍http://hi.baidu.com/top_blog/blog/item/babfabd4c42f7601a08bb765.html)
一支流传甚广的视频可以让公司以极小的成本获得极大的曝光次数。
最近,一个疯狂的白发中年人总是出现在视频网站YouTube的最受关注排行榜上。这个叫做“汤姆”的家伙把所有能够想到的玩意儿都塞进了桌上的搅拌机里——扑克、火柴、灯泡……甚至还有手机!每段视频的开头,老头儿都会带着防护眼睛来上一句:“搅得烂吗?这是一个问题。” (Will it blend? That is a question.)
“搅得烂吗”系列视频的最新牺牲品是一台苹果公司前些年出产的iPod随身听。汤姆把这个白色的古董款式往搅拌机里一扔,盖上盖子,20秒的吱吱嘎嘎之后,随身听竟然变成了一堆冒着灰烟的金属粉末。自从2006年12月13日被上传到YouTube之后,这段惊人的视频在两个月内被观看了将近270万次。没有哪个观众不被那台无所不能的搅拌机所征服,纷纷点击节目说明中的网址去一探究竟。
这正中了汤姆先生的下怀——他的全名是汤姆。迪克森 (Tom Dickson),他是生产家用食品搅拌机的Blendtec公司CEO.过去,他在公司里总是用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去测试自家生产的搅拌机。于是,市场总监乔治。赖特 (George Wright) 突发奇想,决定把这些古怪的测试过程录下来,再加上一些诸如大理石和高尔夫球杆之类匪夷所思的实验品,统统贴到网上去。
他们总共制作了将近30段此类视频放到网上,而且根据网友的反应不断推波助澜。“我们的目标就是加深品牌和市场认知度,”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采访时,市场总监赖特说,“很多人家里的搅拌机可能连冰块都没法弄碎,他们会牢牢记住这个可以搅拌大理石的机器。”
低成本,高回报
汤姆。迪克森和Blendtec搅拌机瞬间崛起的知名度应该归功于在线视频的威力。伴随着互联网宽带接入的日益普及、视频采编门槛的大幅降低以及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的视频网站,在线视频成为眼下最流行的互联网应用。美国市场分析机构eMarketer预计,在线视频的观众将会从2006年的1.08亿人达到2010年的1.57亿人,而在去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每个月至少会观看一次在线视频。
美国广告业对这个新动向十分敏感。像可口可乐 (Coca-Cola)、帝亚吉欧 (Diageo) 和联合利华 (Unilever) 这样的大公司纷纷加入了通过“口口相传”出奇制胜的在线视频营销大军——这些网络视频能够带来数百万的观众,但是成本却比在电视节目中投放广告低得多。要知道,如果想在今年2月4日的超级碗 (Super Bowl) 橄榄球决赛直播中投放一支广告,制作费用就差不多要2百万,而购买播映时间还要再花上数百万美元。
去年,联合利华公司旗下的多芬(Dove) 美容品牌广告在推向网络后红极一时。得益于奥美广告公司的帮助,在1分多钟的广告中,观众将会亲眼看见毫不上相的面孔如何在化妆师、摄影师和Photoshop软件的帮助下,变成了公路广告牌上美若天仙的超级模特。广告最后的字幕写道:“毫无疑问,我们的美感已经被扭曲了。” (No wonder our perception of beauty is distorted) 这支妙趣横生的“揭密”视频在吸引眼球的同时,向公众准确地传递了该品牌“自然美”的概念。
根据最近由 Burst Media 公司完成的研究结果表明,56.3%的在线视频观众可以记起视频里的广告内容。一支流传甚广的视频可以让公司以极小的成本获得极大的曝光次数。也正因为如此,虽然互联网视频广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公司为此付出的资金却不会有多大增长。“在线视频广告的支出对于电视广告而言可以算是九牛之一毛,而且这种情况起码会持续十年。”根据eMarketer调研机构在去年11月份发布的调研数据,2006年互联网广告支出仅仅是电视广告的0.6%,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有望上升到3.3%.
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广告预算吃紧的公司必定会向网络视频求援。在去年4月份,英国饮料制造商Britvic公司削减了Tango牌果味饮料的电视广告预算,他们转而投奔了互联网。最终结果是,他们恶搞索尼公司广告的视频在互联网上被大肆转载,宣传效果出人意料。
相比之下,索尼这样财大气粗的公司在拍摄最新的液晶电视广告时,包下了一栋废弃的大楼,出动了250人的队伍花了10天才拍摄完毕。其间投入了7000升环保颜料、400个微型炸弹和300多门小型迫击炮,最后却帮助其他公司搭上了顺风车。
索尼多年来的竞争对手松下在利用互联网视频方面就显得高明许多。去年11月,一支叫做“如何在YouTube上现眼” (How To Blow Up on YouTube) 的视频在两天内吸引到了40万的观看次数。视频中,顶着鸟窝头的年轻人在镜头前完成了各种各样悲剧性的演出,似乎命运在任何时候都与他作对。在看热闹的心态趋势下,网民们把这段视频“点”上了排行榜的第一名。
虽然这段视频看起来简单而粗糙,像极了“家庭滑稽录像”里的作品。不过,在视频结束后,观众会在页面上发现这其实是“不可否认的电视” (Undeniable TV) 活动广告。这个活动让人们用视频“描述某件不可否认的事情”,获胜者将会获得一台液晶电视和手持摄像机。
从被动到主动
设于上海的CIC媒介研究机构的客户服务总监张伟 (Daisy Zhang) 认为:“传统电视广告还是‘单向’传递信息,而这些基于网络的视频分享和对创意性参与的鼓励更多的是‘双向’的沟通。所以,从这点看,不但节省了成本,更多的是对消费者和粉丝的品牌创建的认可——不再光强调,消费者是否看到了这个广告,而更多的强调,他们‘看到了理解了并愿意谈论它,而且分享自己的观点’。这个从被动变主动的过程才是关键。”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对网络视频中的广告成分抱有好感。在 Burst Media 调查的网民中,有77.5%的人认为,看在线视频的时候发现广告内容有不适感。许多人认为,如果遇到广告内容将会立刻停止收看视频,27.9%的人决定立刻离开网站。
“你最不想看到的情况一定是惹怒自己的观众,并看着他们拂袖而去。”Burst Media 的市场研究经理查克。莫兰 (Chuck Moran) 说。但是,还有一些情况可以让观众由愤怒变为出离愤怒。在2006年12月中旬,美国的网民们发现,索尼公司为宣传PSP掌上游戏机而假造了一个blog,取名为“这个圣诞节我只想要一台PSP”。他们希望向公众制造这样一个假象:网站是由两个“小孩子”维护的,字母都不?荩区分大小写,而且字里行间充斥着的年轻人中流行的嘻哈俚语。而且,索尼还制作了一个看起来很业余的短片放在blog上,短片里的年轻人念念有词地重复着“PSP、PSP、PSP……”。
但是,托管这段视频的网站让索尼公司露出了马脚。有人在论坛里指出,注册“这个圣诞节我只想要一台PSP”域名的其实是一家受雇于索尼的市场营销公司。在接下来的数天中,网民们通过论坛、blog以及YouTube视频回应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出离愤怒的情绪,而索尼公司也被迫出面澄清并关闭这个虚假的blog,才算平息了网民们的抗议浪潮。
“我们认为消费者愿意在透明公开的互动活动中畅谈他们对品牌和产品的意见,也愿意企业作为沟通中的一个平等成员来进行参与。但是,任何欺骗行为或不公开的操作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CIC客户服务总监张伟说,“其实消费者会来互动参与,最初的想法就是‘意见被尊重’,所以任何违反这种精神的举措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麻烦。”
在此之外,网络视频还有其他潜在的“风险”。那些希望借力网络视频的公司必须放弃一些对于言论的控制——虽然大公司可能已经习惯了这样做——而且必须为观众们可能发出的回应做好准备。“市场营销者必须习惯用户实话实说的情形了。”YouTube的市场总监苏丝。赖德 (Suzie Reider) 曾经说过,“如果他们想要投身用户制造内容的环境中,他们就必须倾听来自用户的声音。”
通用汽车就曾经为此交过学费。为了推广 Chevy Tahoe 混合动力车型,他们组织了一次视频创作大赛。但结果,他们不仅仅收到了许多正面的回应,也接到了不少完全不认同通用汽车理念的负面视频。
如果说一家公司可以在自家网站上删除那些未经审核的视频片段的话,那么想要控制这些视频在YouTube这样的视频网站上大肆传播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已经衡量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通用汽车的发言人说,他们只屏蔽了那些包含污言秽语以及诽谤成分的视频,而将其他作品统统发到了网站上,包括那些负面的作品。用户总计上传了30,000条自制广告,总计获得了580万人次的页面浏览量。
广告之外
除了将网络视频投入市场营销活动,许多公司还通过视频让外部人员了解公司内的运作情况,借以传播企业文化。著名的blogger罗伯特。斯科伯 (Robert Scobe) 在微软工作的时候,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拍摄微软员工和产品的视频,然后放在微软的视频blog上面。斯科伯在做这些视频的时候没有用到摄制组、没有化妆、没有灯光也没有专职的视频编辑——很多公司都以为这些东西是必须的。
越来越多的公司让员工在招聘网站的视频中谈论工作经验,让还没有进入公司大门的新人了解未来可能的工作内容。比如说,汽车租赁公司Enterprise Rent-A-Car就在网站上放置了CEO安迪。泰勒 (Andy Taylor) 的谈话视频,讲述了他如何从汽车租赁店里的高中生打工仔逐渐成长为成功企业家的故事。
也许对于新员工来说,了解Enterprise Rent-A-Car办公环境最好的途径,就是看到那些资深员工们在视频里把公司描述成一个“混乱”而且“有点疯狂”的地方,或者说自己不喜欢那种“端坐在桌前一言不发的工作”。通过这种办法,该公司在去年招到了7000名毕业生。
视频简历也许是很久以后才会流行起来的东西,但是有件事情在现在看来已经是大势所趋。那就是,人们将不仅仅满足于观看视频,越来越多的用户自制内容将会被商业力量所吸收。在为“超级碗”设立的广告大赛中,薯片制造商多力多滋 (Doritos) 公司收到了超过1,000支由用户创作的视频广告。他们认为,“视频的质量令人印象深刻”,而在网络视频上的投资也“非常值得”。
卖Blendtec牌搅拌机的汤姆。迪克森先生对此应该再赞同不过了,在“搅得烂吗”系列视频上线后的一个月中,他们的在线销售量比过去的月度最高纪录暴涨了四倍。
戈尔的企鹅军团
2006年5月,YouTube上出现了一支很受欢迎的视频,叫作“戈尔的企鹅军团” (Al Gore's Penguin Army)。视频里,小企鹅们在电影院里看着前总统戈尔的记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昏昏欲睡。作者借此抨击戈尔的“地球变暖说”过于沉闷而且无中生有。
这只视频的制作非常粗糙,但因为主题有趣而广为传播。作者资料显示这是一个29的美国年轻人所作。
在视频出现后不久,《华尔街日报》发现这支视频根本不是由业余网友制作的。实际上,它来自共和党下属的公关机构DCI。更巧的是,DCI最近刚刚拿到了一个大客户——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DCI的发言人说:“我们不会透露客户身份,也不会谈论为客户做的事情”。但实际上,所有人都已明白,这是共和党和那些能源公司利用自发传播的网络视频往戈尔身上泼脏水。
“戈尔的企鹅军团”把一盆污水泼向戈尔,最后反而浇到了始作俑者自己头上。从相关视频的用户反馈来看,连带的受害者还有观众对网络视频脆弱的好感和信任。
孤独女生15
在“美国偶像”这样的选秀节目之外,美国娱乐业也正积极探索新的快速造星路线。
去年,一个叫做“孤独女生15” (Lonelygirl15) 的女生在YouTube上迅速窜红。她长着一双可爱的大眼睛,对着摄像头说起话来也是一副嗲声嗲气。因为总是说些全美国年轻人都有的苦恼——古板的老爸、暗恋的异性——所以她很快就得到了“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孤独女生”式的追捧。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这些短片中的的布光、场景、剪辑和配乐都不像一个16岁女生能够完成的工作。而细心的网友也发现,早在她的第一支视频上线之前,lonelygirl15.com这个域名就已经被注册了。
利用跟踪软件,网民们成功找到了lonelygirl15的IP地址,发现它属于美国最大的演艺经纪公司CAA。而“孤独女生”其实是19岁的新西兰女模特洁西卡·露丝,在她加入造星计划之后,模特经纪公司将她的资料从网络上删除。
在真相曝光后,网友们在网上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而“孤独女生”假造身份和年龄的伎俩也成了整个美国娱乐业嘲笑的对象。
不管是视频、图片、文章上传到网络上,一旦营销2.0做起来,效果确实很难控制,这就对制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1用一些夸张手段说出真实的事情:
夸张可以引来更多眼球,但必须是真实的,带有欺骗性质的传播最终一定会被识破,随之而来的就有可能引来负面
2借助揭秘,最近热点/趋势/流行事件,普通人的成功作为噱头:
人们感兴趣的引子将会有更多人愿意传播,但是不要过头,否则会被认为是炒作。
3敞开怀抱欢迎网民参与互动,事先作好应对负面的准备:
参与才能带来人气,但是没有办法控制网民说什么内容。一味删除负面会被网民看穿并遭到嘲笑,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准备好并在适当时机作出合理解释
网民参与互联网是为了娱乐和交流的需要,并不是为了看广告,所以,如果你的视频营销有一天火起来了,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在某些地方迎合了他们的需要。
(文 鲁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