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云计算 企业巨头镀“云”还是改变基因?

IBM从NiSource拿到6亿美元的外包合同,包括公有和私有云基础架构。惠普推出云计算产品组合Helion,以OpenStack为中心但也涵括很多硬件和服务。SAP正进行重组,部分原因是要 “成为云公司”,但大家都知道SAP的蓬勃发展是拜许可证和维护营运收入所赐。这些都是过去一个星期以来有关各企业科技巨头的消息。

我可以将上面的公司名字换成甲骨文、戴尔、EMC、思科或其他有关公司的名字,这些公司的主要营运收入来自硬件或软件,但他们都有意以云计算推动未来的增长。

诸如亚马逊AWS、谷歌甚至微软的公司大可嘲笑那些“名为云实则卖硬件”的公司是挂“云”头。

早在2010年,我提过“镀云”(Cloudwashing)之举的起始。那时候,企业科技玩家每次新闻发布必提“云”字。谁能说他们太过分呢?云计算是潮语和时髦的事。这些厂商也不过是在天花乱坠地对着客户吹牛皮而已。

四年前把这个趋势称作“镀云”不是件多好玩的事,那时候这样做简单得很。

如今,要揭露镀云的做法更加棘手。现实世界的情况是,大多数企业会采用混合云模式。他们不会扔掉现存的资产——这些资产在报税单上看上去挺不错的——把自己的基础设施搬到云里。同时,即用即付(Pay-as-you-go)的模式并非完美,实际上在有些情况下亏的比赚的还多。内部部署的软件和硬件令人头痛也是众所周知的。在数据中心和公有云之间取中庸之道是最佳做法。

企业巨头了解这些并开始加以利用。云是一个选项,不一定是一种威胁,云可以用来销售更多的东西。

以IBM为例。蓝色巨人买下SoftLayer进入公有云游戏后在一个营销活动中叫板亚马逊AWS。但是,把SoftLayer和蓝色巨人的“云”成果组合拆开了看,从里面找得到硬件和服务。这里的SoftLayer是唯一的纯粹云作品吗?或者可以说,IBM云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也不过只是某个方程的一个导数而已?那么是不是说IBM即服务更恰当一些?

面对云计算 企业巨头镀“云”还是改变基因?

IBM和NiSource的交易表面上看是个7年的外包合同。但是交易涉及到SoftLayer,涉及到IBM的服务。交易里也混有硬件和软件。对IBM来说,云计算仅仅是托管或外包的衍生物。

IBM的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是:我们运行您的基础设施。别担心。

云计算的价值主张听起来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甲骨文的基调颇为相似。有谁真的怀疑甲骨文是云玩家?即便是Workday和Salesforce也不得不打起精神与甲骨文的软件即服务产品线一争高低。

我们可以无休止地讨论甲骨文靠收购进入云计算的模式是否可行,但甲骨文的红色堆栈(Red stack)确实涵盖了云中很多领地却是不争的事实。

SAP想成为云计算公司。我们都知道软件巨人SAP是通过收购Ariba和SuccessFactors打入市场的。通过SAP的网站可以购买具竞争力价格的HANA实例。在一定程度上,SAP是一个云玩家,SAP也正在打造数据中心容量来证明这一点。成为一个云计算领导者肯定是SAP的理想目标,但SAP的努力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镀云而已的。

惠普也有其即服务模式和云基础设施可以利用。惠普积极拥抱OpenStack,并承诺会大力支持开源项目OpenStack的核心。

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是:企业巨头都纷纷拥抱开源,但只是为了要包装自己的专有技术,以致于用户被其所困。

到最后,有人可能会说,镀云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时下无论什么都是云,因此这个词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我们都回归到购买栈即服务的日子。

然而,真正的科技买家要关注的是笔者称之为云基因(DNA)变化的东西。

这些人玩的东西完全不同。他们更注重用户界面。一手云玩家无需保护老的业务。在大笔许可证和维护交易的销售佣金模式和经常性营收订阅模式之间,一手云玩家不会偏心于前者。

要知道云计算是否已经改变了大型企业公司的基因,只须看看这个公司在一段时间里做了什么以及公司的行动。

在得出结论以前,不要把自己锁死在一个镀云的堆栈上,先要确定能够认定企业文化上出现了变化,并可以在未来几年里有望成为创新合作伙伴。

(责任编辑:meng)

时间: 2024-07-31 02:11:58

面对云计算 企业巨头镀“云”还是改变基因?的相关文章

面对云计算市场竞争白热化 云服务商们该如何破局

从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到华为云.新致云--国内的云计算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们生态布局之一.很多专业云服务商也开始步入行业深水竞争. 在讲教育.金融.媒体.地产等多种行业接入云计算之际,云服务的发展飞速升级,云服务商们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此时的云服务商们该如何破局.在火热的竞争领域里寻求一席之地? 做大的谋局深远 布局生态连接一切 腾讯有QQ.微信,阿里有各样电商平台.百度有搜索,各有千秋的BAT早就开始了对云服务的布局,对于他们而言,"连接"成了复杂生态中的重要使命,而云服务也将成为他

十余家企业进北京云基地 布局云计算产业链

多年前,提到田溯宁,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亚信.网通.现如今,田溯宁三个字却与云基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云基地坐落于北京亦庄,由田溯宁率领的宽带资本投资创建,于2010年8月诞生,投资5亿元,占地7000平方米,入驻企业十余家.这里是北京"祥云工程"中第一个云计算示范基地. 云基地中的各企业业务都围绕云计算展开,从云服务器到云箱再到云计算软件系统平台,分布在云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为了打造云基地这条云产业链,田溯宁没少花心思.因为这样的事情之前没有人做过,也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

企业必须面对云计算时代

本文讲的是企业必须面对云计算时代,[IT168 资讯]云计算这一代名词其实早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提出,而随着时间的推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云计算,应用云计算.在众多厂商的奋力追捧下,云计算应用似乎来的很及时.2008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各种IT产品.技术都蜂拥而上,当然云计算也不会例外,做好前期工作,为日后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应该是云计算要走的路线. 说到云计算,从字面意义上来说,相信很多人都很模糊.近期最热的关于云计算的活跃厂商当然非微软莫属.微软于2008年10月27日,在开发者会议

互联网巨头的云战略:云计算,还是云服务?

几乎没有哪个互联网巨头愿意放弃云计算这块蛋糕,继阿里.腾讯.百度之后,一直以低调著称的网易,也在不久前公布了自己场景化的云计算战略.在C端市场创造了神话的互联网玩家们,如今已悉数涌向企业级市场. 当然,这一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中国市场,亚马逊.微软.谷歌等早已入场,并在市场份额上一举超越了IBM.甲骨文.思科等从B端市场赶赴云计算领域的玩家.同时,国内的三大运营商.华为.浪潮等也对云计算虎视眈眈,尽管阿里云在市场上呈现出一家独大的趋势,可对于后来的互联网厂商来说,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做云计算,还是

阿里云增速连超亚马逊 云计算三巨头格局将成

近日阿里发布去年Q4财报,其中阿里云营收增速达126%,连续三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从数字上看已经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领导者.而同类云计算平台去年也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如亚马逊的AWS增速达68%,从增速和营收来看,云计算整个行业已经步入了巨头垄断阶段. 阿里云增速连超亚马逊 云计算三巨头格局定 2015年全年阿里云增速全线超过亚马逊的AWS,其收入也由第一季度的3.88亿增长为8.19亿.从数据以及增速来看整个云计算市场基本实现了"3A鼎立"的局面,即AWS.AliCloud.Azure

云计算落地助企业成功跨越云途“栏架”

文章讲的是云计算落地助企业成功跨越云途"栏架",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出现,企业对信息服务需求的增加,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都为云计算的出现及腾飞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云计算作为时下最火热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受到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广泛关注. 支点网近日专访了IT外包服务市场上首屈一指的中企动力技术研发与运营总经理张斌,拥有12年的行业经验张总将为我们解读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信息化道路上的"4个栏架" 如今中小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云计算模式.但由于

第一朵企业服务"云"落地 武汉云计算联盟诞生

(长江日报 记者杨菁)就在"云"概念满天飞的当下,武汉第一朵企业服务公共"云"落地了.昨日,武汉江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中移动武汉分公司和武汉亨威信息通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武汉火凤凰云计算产业基地",今年5月开始,将为华中地区的企业提供各项云服务.     据介绍,这个基地已被国家工信部确认为"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云服务平台武汉分中心". 企业能像买自来水一样买服务 所谓"云服务",简单来说,就是将大

云计算之争 混合云成企业神兵

关于云计算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当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不期而遇的时候,到底是私有云好,还是公有云好,各家都有各家的说法,从安全战略考虑私有云好,从IT规划和价格上考虑公有云好,但是国外专家也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就是无论是公有云和私有云没有讨论的必要,两者需要混合使用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用. 云计算经常制造很多问题,企业不知道该从哪开始.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探讨不停,要决定采用哪一种云服务架构,甚至是争论谁才是云的驱动者--个人业务部门还是IT部门.不管怎么来构架,企业都需要考虑在靠近云的过程中是采用"

以云计算的名义 驻云科技牵手阿里云

本文讲的是以云计算的名义 驻云科技牵手阿里云一次三个公司的牵手 可能会改变无数企业的命运 2017年4月17日,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个平常的工作日,但是对于国内无数的企业来说却可能是个会改变企业命运的日.驻云科技联合国内云服务提供商阿里云及国外知名机器学习及IT云服务公司ServiceAide,共同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并宣布将会在国内携手推出集机器学习.大数据处理及云计算于一身的下一代IT服务管理系统-Cloud Service Management (CSM).三方的成功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