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post_content" itemprop="articleBody">
日前有网友爆料:在路边等半小时没打到车,加价20才打到,司机说不加钱的活基本不接,加5块都没用。总共26元的订单,司机让分两次付,用支付宝付12元他可返15元,用微信支付其他金额他又能返10元,总计一笔26元车费他得71元……
临近春节,在公司年会、朋友聚会、春运返乡、年货购物等多种需求集中爆发的情况下,交通拥堵再次成为困扰京城一大难题。在交通拥堵之中,很多人的生活成本会大幅提高,进而削减了本该属于“过年”的一种幸福感,但有一个群体却因此而受益,那就是出租车司机。
秘密在于打车软件。打车软件当前的盛况无需赘述,简单一句话,在资本的角力下,数以亿计美元的资金正在源源不断地变成人民币分发给广大的出租司机,而交通拥堵正是这一角力渐入高潮的催化剂,因为它为出租车提供了一个市场化的游戏规则——高峰拍卖。
什么是高峰拍卖?当交通高峰期来临,由于总供给水平不变甚至减少,而总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出租车因此立刻变成极度稀缺资源。而对于稀缺资源的分配方式,“价高者得”是唯一的最有效率的分配手段,因此哪个乘客愿意加价更多,哪个软件愿意补贴更多,谁就会优先抢到的出租车的使用权和市场份额。
什么是最有效率的分配手段?以打车为例,就是能让最想打车的人先坐上车,让出租车最大限度地减少空驶。对于这种分配方式,人们难免会产生争议,“岂不是富人享受到了所有的服务,而穷人被剥夺了打车资格?”可以这么说,但不准确,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愿意出钱的人享受更多服务,不愿意出钱的人被剥夺服务”。
市场经济的确拥有“残忍”的一面,但这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不公平”。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在不使用价格手段的情况下,去判断每一个打车人的真实需求。有人说,让所有的打车人在路边按照时间顺序排队上车,这是最公平的。这种方法确实公平,但市场会用另外一种更残忍的手段来对待这种公平。由于排队上车,出租司机拿不到任何能够抵消某路段堵车风险的补偿,他也无法确定乘车路线以及乘客是否愿意为堵车付出额外的补偿,因此他宁可选择停止营业,让所有人享受不到服务。这种情况不是理论推导,而是被确认过的现实。
有了打车软件,在非高峰时段,买卖双方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消除信息不对称,让空驶的司机与最近的打车人尽快完成对接。而在高峰时段,出租车立即变成了商场橱窗中的“LV”,拍卖法则开始起作用,有钱的“葛朗台”不愿花高价也只能选择乘坐价低的公交地铁,而一个收入不高但又临产的孕妇此时却有可能花高价用最短的时间打到车,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极的分配方式——“按需分配”吗?
至于有些人因为自身的条件限制而不能使用打车软件,例如老人、学生、盲人等等,这实际上是另外一个维度上的问题,需要在市场法则之外寻找解决办法。理解了打车软件的这些事,我们才能明白什么叫真正的“需求”与“分配”——有需要,愿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