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云计算已经驶入快车道。经过3年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准备,中国的云计算也开始进入务实发展的轨道。但中国的云计算实践目前还面临很多问题,“理念清晰,操作模糊,八仙过海,云里雾里。”这是业内专家对中国云计算现状的描述。中国云计算产业要想在这场全球化的IT计算模式变迁中抢占先机,必须在“用”字上下工夫,以应用为切入点,强化产业链协作,聚合更多资源加速产业突围。
“用”是切入点
目前,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以推动云计算应用与发展为契机来加速产业的转型和城市的转型。
在上海,闸北区政府希望用云计算来帮助老百姓提供健康服务。从2009年开始闸北区政府启动闸北区“健康云”系统建设,闸北的这朵“云”包括了医院云、社区卫生云和区域卫生云。他们计划今年建设完成,目标是覆盖上海、映射长三角,形成应用示范效应,带动产业尤其是国产基础软件的发展。在成都,已经完成和正建设中的云计算系统包括了“猪肉质量安全监管系统”、“成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成都市流动人口服务及综合信息系统”、“成都应急指挥无线调度系统”等等。
浪潮集团副总裁王恩东说:“除了私有云、共有云和混合云,行业云之所以在今年成为云计算产业关注的热点,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政府的国家,政府做了很多的事情,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并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
当很多用户、很多人都在观望和迟疑于云计算服务之时,我们推动云计算应用,除了可以从企业私有云入手,行业云应该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和抓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云计算在为中国软件园提供服务的能量还远远没有被释放出来。他说:“中国软件园常常要提供大量的第三方软件压力和负载测试、验证服务,如果进行模拟10万次并发效果测试,用传统的方式需要数天计,费用是10万元/次,而用云计算的方式,只需要20分钟,费用是100美元/小时。软件园往往是个耗电大户,一个月电费支出将近240万元。如果软件园能够采用云计算构建虚拟测试环境,那么就可以成为绿色软件园。”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30多个国家级软件园,入驻企业已经超过2万家。这样规模的市场为云计算产业应用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应该说不仅仅是软件园区,包括国家正在推动的新医改在内等等的大量政府主导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民生服务工程,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都期待云计算产业释放能量。
北京、上海等城市是我国五个云计算试点城市,对此,李德毅院士认为,试点城市更应该加强行业和应用领域的示范,并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特定业务或专业服务,这样示范性会更强。他强调说:“中国的云计算必须从行业和应用入手、从解决民生入手。”
协同作战加速突围
成都是西部城市中率先将云计算服务民生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城市,成都云计算中心主任王建波向记者坦言,目前云计算中心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将涉及十几个委办局的数据进行整合,并且保持系统的稳定性。他们的系统应用连接的终端用户不仅包含了普通百姓也包含直接主管的副市长,在成都云计算中心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多系统数据整合、大数据并发与系统稳定性上的难题,他希望国内的云计算企业能够为之破解。
可见“系统与整合”将是云计算技术创新中的最重要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国外巨头通过软件、硬件企业的并购进行垂直整合,解决这些难题,并通过与不同门类的企业进行紧密互动,运营云计算。
相比之下,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从产业到企业都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但依然面临着分散和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整合创新的问题。中国政产学研用都在其中有用武之地,但是我们必须找到比较优势,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必须形成发展合力。云计算在很多人看到的是竞争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合作共赢。如果没有合作共赢,计算资源不可能像水、电、煤气一样即开即用,不可能让客户随时随地、无缝的享受到服务的。
尽管在推进云计算的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试点城市也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
2010年8月,中国首个云海产业基地在上海闸北区成立。目前,落户闸北区的云计企业已经有40多家,2010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上海闸北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邱允生认为这与上海云产业基地注重顶层设计,并坚持开放、合作的宗旨来推动云产业发展的思路分不开,这样的合作既包括了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了和微软、戴尔、甲骨文、英特尔等全球著名大公司在云计算和云产品联合进行的合作,包括和上海大学合作建立的云计算关键技术实验室等。邱允生希望引进集聚100家云计算和相关的企业,云计算总产值实现100亿元,同时通过3年培育出总营收达1亿元企业20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两家,初步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链。
业界观点
用友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TO薛峰
弹性计算广泛访问是“云”重要特点
云计算有很多特点。首先是资源池化。随着虚拟化技术的进步,在云计算里很重要的是把所有的资源池化统一管理,让富余的资源集中为一个资源池。其次是弹性计算。随着资源的池化,运用弹性计算,一个很繁忙、资源压力很大的系统可以随时动态申请资源,负荷很小的系统可以让更加繁忙的应用获得更多资源。再次是按量付费、按需自助。这不仅是一项技术,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改变。需要使用的时候打开就可以了,用多少量就付多少费。最后是广泛访问。随着计算的进步,在云端的计算能力包括存储能力越来越强,对信息终端要求会越来越低,用户不需要在信息终端上有大量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这些在云端已经解决。
惠普中国区云销售经理吕洪
电信运营商借“云”寻找新创收模式
相对于其他行业,中国电信行业对云计算的理解和应用更加深入主动。电信运营商目前面临很多挑战,三大运营商都在突破自身传统的业务范畴。其在提供智能管道的管理上面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业务增值方面,即创收方面可能和其他的网络公司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希望通过云计算获得更多的创新,找到新的创收模式。无论是针对IDC创收的,提供IDC的云服务,还是内部降低运维成本,比如说他的网管云或者是叫做网络支撑云,还是新的设备系统往云上面迁移,每个不同的运营商都会有自己的计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