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就创业板开板本身,其对于资本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大。
1)正如匿名用户所说,创业板在实际审核中和中小板趋同,其实由于硬性增长要求审核标准有时候会更高一些。比如IPO过程中,有的申报创业板企业就是因为年收入增长没达到30%,或者利润下降导致IPO失败。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证监会担心把创业板市场做烂。我个人认为尽管不能马上实现创业板的预期作用,但是这种思路是对的,中国的市场环境并不成熟,做烂了就缓不过来的;世界上真正做得好的创业板市场也就是纳斯达克的创业板市场,绝大部分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质量不行,流动性不足,融资能力有限。
故而,证监会的谨慎态度并不能看成是负面的。
2)创业板开板在制度上实际留了一个变化的可能,创业板的IPO管理办法给的法定审核标准是很低的,那么实际审核标准在适当的时候可能会降低到法定标准。这种可能在IPO审核注册制改革的进程中会变成现实。
3)2009-2012年创业板开板伴生的IPO审核窗口,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是一场盛宴,同时客观上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放大效应拓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股权融资成本,给了创业者不少机会。
创业板开板以来有400家左右公司上市,这个数量不大,股权融资额也就2000亿-3000亿级别(具体谁有wind可查一下),但是创业板的火爆吸引了全民PE的浪潮,大量资本涌入中小民营企业,并且从PE阶段往VC阶段前移,而股权投资又会带动中小民营企业的债权融资。不管这些投资后来收成如何,会带来多少问题,但是客观上来说,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中小民营企业扩展了融资渠道都是一件好事儿。
经过全民PE浪潮的洗礼,现在的民营企业老板更懂资本市场,这场大课总体也是好事。
同时,创业板2009-2011年的火爆,对于创造了很多千万级别以上的富翁;对于董秘、财务总监甚至证券事务代表来说,也使得不少80后的年轻人在短短一两年内变得非常富有。这是一个面向小众的客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