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的周鸿祎从来不是什么善茬,自从06年成了奇虎公司的掌门人后,几乎每年都会和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网络口水仗。一路打来,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失手(360安全系列产品的覆盖量是一个佐证)。这次,有鉴于移动互联网的风起云涌,最终决定进入智能手机领域,与另外一个手机制造商小米老板雷军在微博上展开了新一轮骂战。
有人用“秀下限”、“无底线”之类的词来形容这场口水仗。是,必须要看到的是,双方隔空对骂,用词确有不雅之处(这方面周比雷更过一些),也纷纷动用所谓水军围攻对方。周鸿祎更是在小米融资两周之前便疑似探知了秘密且公之于众,小米阵营则通过拆机指责360手机做工粗糙,甚至把早年(05年,彼时周鸿祎刚从">雅虎中国离职做他的天使投资)现任奇虎总裁齐向东参与到“搜索引擎安全管理系统”的事给挖了出来,意图打击360阵营。在进攻对方的同时,各自又自卖自夸,言语中亦有夸大做秀之嫌。
反观国外巨头竞争。最近连续三场科技盛会,从微软到苹果到谷歌,都至少拿出了让人眼睛一亮的产品或服务:微软的带键盘Surface平板、苹果的iOS6、谷歌的眼镜。在艳羡之余,论者不禁感叹,为啥国外科技巨头就全力拿出创新性产品相互PK,而国内大佬们就喜欢动用嘴皮子呢?也有论者认为,是周鸿祎开的战端,颇有借助小米手机炒作自家手机,所谓“骂营销”。道德高尚人士甚至直至商业伦理,认为双方均在“企业社会责任”上有所欠缺。
不过,我倒没那么悲观。在承认嘴仗的确有所污染“媒介环境”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的是,公司正在日趋透明(transparency),而这一点,就竞争性的市场经济而言,是正面的力量。
一般而言,只有上市公司才会披露本公司业绩情况,非上市公司是没有这个义务的,故而前者比后者透明,前者也比后者更接近现代公司治理。然而,即便是它们,也只是披露业绩和一些重要事件(还是选择性的),至于公司的产品原材料采购、制造流程、工艺等等,皆属“商业秘密”,不会细谈。
早年对于将公司放在阳光下的努力,主要来自于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和看门狗,亦出于追求眼球和发行量的物质动力,媒体对公司的监督从来没有断过。
但媒体是可以收买的——虽然很多媒体从业人士把“专业性”挂在嘴边,不过面向媒体的公关从来是公开的秘密。早年《财经》杂志炮轰银广夏,《金融时报》内参揭蓝田股份,之所以轰动一时,也不无“实在稀缺”的缘故。
随着UGC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公司批评出现了。类似微博的社会化媒体,又让这些公司批评传播得更快。更重要的是,竞争性公司之间,它们绕过媒体,直接向对手喊话,在互揭对方之短的同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的产品服务。毕竟,骂人是爽快的,但如果骂人之人自己也有很多的确该骂之处,也不是什么好事。
UGC媒体让公司变得更为透明。比如,一个未上市的公司对某些问题,可以不做任何表态,媒体采访时可以谢绝回应。但对手在微博上杀过来了,不回应显然就会显得心虚,会被大众认为有猫腻。但表态又不能说假话,不然被对手揪住小辫子越发难以收场。如此反复,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曝光于公众视野之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周鸿祎在微博上这样说:“有人批评我,说和雷军对掐影响了企业家形象。不对,消费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辨别手机好坏的能力。消费者不是傻子,能辨别信息的真伪。但没有交火,信息就会被掩盖,被忽悠的只有消费者。如果我和雷军都做牛奶,就没人敢掺三聚氰氨,都做食品,就不会有苏丹红地沟油。消费者利益比企业家形象更重要。”—— 这话刨去可能有的自我辩护和标榜的成分,理还是对的。企业就对手的产品细节互相抨击,只会让各自的产品越做越好,而不是反之。
事实上,竞争性的行为,互打口水仗没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一个公司很难建立起所谓的“话语霸权”——对手也不是吃素的。而如果从商业推到整个社会,我们就越加会发现,放在桌面上的口水仗,总比私下里彼此勾兑建立同盟,来的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