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质疑电信运营商加速流量计费之后,11月媒体又抓住一些典型案例攻击运营商流量统计的问题:佛山电信的客户一夜间流量消耗23G;武汉电信的客户一夜间流量消耗50G;南京移动的客户WLAN流量连续异地使用消耗1000多G。
对于上述事件,电信运营商选择了主动出击和解释。例如那位消耗23G用户,是因为手机中的一款APP在后台持续下载视频;消耗50G的用户,是因为手机开了热点后,被其他用户蹭网;消耗1000多G的,则是因为账号被偷了。
然而,查明真相并似乎并没有降低业内对于运营商的攻击,被挑动起情绪的用户依然在骂,媒体则用各类评论继续推波助澜,并寻找更多的案例。
用案例证明某一观点本是最弱的证明方式
某些媒体兴奋地抓住了几个流量严重超标的案例,大加渲染,有意无意暗示着这种情况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是运营商在蓄意“坑”用户,也确实能够调动起部分用户的情绪。
然而,探寻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像开批斗大会找个贫农痛诉家史就能打倒地主这么简单;而需要找出真凭实据,所谓“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媒体又怎能凭借没有分析清楚原因的案例,去攻击整个行业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那些消耗了巨额流量的用户,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而确实是运营商系统导致的问题,也可以被认为是在系统允许的出错范围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系统也是如此,任何系统都会允许少量错误的存在,只要足够少,就应被认为是合格的。
笔者是做咨询工作的,在证明一个观点的时候,最有效的是数据,其次是理论推导,最后是专家观点,而最弱的就是找一些案例加以佐证。因此,媒体若要真想证明运营商存在问题,应该是:“通过对XXXX个用户连续一个月的监测,发现运营商系统计费流量,比手机第三方软件监测流量平均高XX%,因此可以认为……”。而不是将一些个例推导成普遍性规律。
运营商不是万能的 不能承担无限责任
即便是在运营商派出工程师,帮助用户找到消耗流量的“罪魁祸首”之后,用户与媒体仍然不满意,依然对运营商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现列举一些典型的质疑及其答案。
质疑1:为何预付费用户账户金额用完后,仍然继续使用至欠下巨额费用?
答:根据工信部所要求的用户欠费后3小时不停机,而夜间4G网速好,3小时足够使用很多流量。
质疑2:为何对大量流量的持续使用,运营商不断网?
答:运营商只是管道,并不能判断是用户的主动使用,还是被动使用,就如同电网不会因为家里突然接入了10台电暖器就强行断网。
质疑3:为何运营商没有提醒?
答:是有短信提醒的,例如针对套餐内流量使用到一半、九成、使用完等节点,但流量在夜间使用,相信用户听不到短信提醒,而根据服务规则,在该时段也不适宜电话提醒。
质疑4:为何超套餐流量时不能断网?
答:首先用户协议已经明确了使用方式;其次,并非所有用户均希望超套餐流量直接断网,就如同部分使用电卡的家庭,在电卡用完时立刻停电,会让人极其恼火一样。
质疑5:对于在后台偷跑流量的应用,运营商为何没有应对措施?
答:运营商只是管道,用户终端上有何应用,该应用以怎样方式运营,运营商并无权干涉。而事实上,确保该应用的质量,应是各应用商店的职责。
上述这些质疑反映了当前用户的观点,即“我使用了流量,那么运营商就得对我每1K流量的使用负责”,因此他们需要一个万能的运营商,能帮他们盯着每1K流量的去向,当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又能如同天使一般出现在身后,默默把问题解决了。
或许再过很多年,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万能的贴身服务才可以实现,但是现在不能,因为运营商不是万能的。当用户特例需求(如立刻停机)与国家政策(3小时不停机)发生矛盾时,必须遵从国家政策,毕竟特例无法与普遍需求相比较,而运营商作为管道,在无法证明某个应用是恶意消耗流量还是用户侧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暂停流量的。
运营商实际成为社会戾气的宣泄口
长期以来,运营商并不受宣传特殊政策的保护,使得媒体可以公开无理由指责和发泄,而运营商的业务偏偏又是普遍型业务,每个居民都在用,且业务种类又非常繁杂,难免会出一些错误。这些错误自然成为被指责的动因。
现在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用户对社会经济积累下来的一些弊端深感不满,需要一个戾气的宣泄口,而容易出现错误却又不受保护的运营商自然成为合适的出气筒。于是,痛骂公共服务不到位,找运营商;痛骂乱收费,找运营商;痛骂垄断,找运营商;痛骂国企收入过高,分配不公,找运营商……
总而言之,不管有理没理,找运营商宣泄就对了,媒体可以,用户也可以,而这显然对于运营商是有失公允的。
作者:何妍
来源: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