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小差异

二者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小差异”,且往后这个小差异的差别越来越大。Twitter信息像接力,一棒接一棒,每一棒都是独立个体。新浪微博则是,聚光灯始终在第一棒身上。谁更代表未来?

近日,关于新浪微博活跃度是否降低有一番热议。钛媒体登载的一篇文章认为《新浪微博,不是活跃度降低,而是回归本源》链接:http://www.tmtpost.com/48551.html。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对博客产品的讨论,当年经历过了全民博客时代后,大量僵尸用户出现,博客也进入了一个平稳期,到了社交网络和微博的相继崛起,博客进入衰败期。

钛媒体的那篇文章列举了一些现象,如微博渐成大号明星舞台,微博渐成新闻、评论素材重要来源,用户由写微博变为看微博,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回归平静的微博”未来走向如何?是否像当初博客一样也会由平稳期进入衰败期?让我们回到最初,本文将从新浪微博的初始产品设计入手进行剖析。看完此,会不难理解,如今的新浪微博为何会又显得不那么活跃。人们开始更多做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发言者。

2011年夏天一次关于新浪微博产品设计的观点交锋。

业界常常把新浪微博视为中国版的Twitter,但实际上,它们产品设计存在着一个“小差异”。这在初始阶段,并不能为人所关注,但是随着发展,这个“小差异”导致的差别越来越大。

在2011年6月16日,我发了一条微博,对新浪微博的产品设计细节提出了疑问,引起了小范围的观点交锋,其中部分讨论参与者是新浪微博内部人员。我那条微博内容是这样的:

“我多次在微博里提到过新浪微博里信息不平等问题,越来越感觉不适应。Twitter里信息像接力,一棒传一棒,棒时隐时现,每一接棒的都是独立个体,棒在他手中,聚光灯打在他身上。而新浪微博逻辑,就是谁拿了第一棒,那么后来接棒的人,始终都要背着第一棒的人,大家不是在接棒,而是在背人,聚光灯始终打在第一棒人身上。”

对于这条微博,新浪网的非认证员工@来去之间(王高飞,时任新浪网副总裁,分管无线业务) @mingsheng1(新浪微博产品经理团队负责人)@Ray周睿(新浪微博无线产品经理)等都分别做了回应和评论,@mingsheng1 和@来去之间都认为Twitter的传递方式不好,@Ray周睿认为信息源很重要,并点出了国内轻博客做不起来的原因为新浪微博是twitter和tumblr的中间产物。 @来去之间还预言Twitter将来也会做新浪微博类似的产品改进。

新浪微博与Twitter产品设计的一个重大“小差异”

2011年进行那次讨论的时候,新浪微博正在高歌猛进。而今回顾时,一些观点开始唱衰新浪微博。当时与我讨论的王高飞已经在2012年年底接替彭少斌任新浪微博事业部总经理,@mingsheng1 在2012年3月转到消费社区。

我们当时讨论的新浪微博与Twitter的产品设计差异,不熟悉Twitter的人可能不了解其中究竟。下面我介绍一下。

新浪微博在最初推出产品时,并没有完全照搬Twitter,而是进行了改造。其中除了增加了类似BBS跟帖和新闻评论功能之外,最重要一点就是转发功能,转发时可以加附言。

彼时,Twitter上面转发是需要用手工复制粘贴加RT(Retweet)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被用户沿用至今)。如下图对比,李开复最近发表于新浪微博和Twitter上的同样内容,前者和后者在传播过程中分别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转发”。

我们可以看到红色分割线上面的图,是新浪微博里最典型的信息传播案例,李开复发的信息成为“第一棒”的信息源,袁莉发的微博是依附于这条内容之上的。袁莉的粉丝看到袁莉微博后,再进行附言转发,接着的一次次传递中,李开复那条始终是最核心的,而袁莉附加的内容哪怕再精彩,在传播过程中也不会反客为主。而Twitter上在手动复制粘贴加上附言后,是完全新发了一条内容,而不是依附于原微博之上。

在Twitter里除了发纯原创微博内容外,比较常用的互动形式是回复(Reply)功能,如下图,我对李开复同一条内容发布回复后,会在我的首页生成一条新内容。

Twitter的转推功能与新浪微博转发的区别

后来,在2009年11月,Twitter官方推出了转推(Retweet)功能。如下图:

之所以推出官方的转推功能,Twitter的CEO伊凡·威廉姆斯,是为了解决手工转推造成的来源不清、信息破碎且杂乱、冗余信息、噪音、无法追踪等问题。

转推(Retweet)与新浪微博的转发不同之处在于,可以转发一条微博,但是不能加附言。转发者的关注者(粉丝)看到这条微博时,实质上就是原微博,只是在下面标注了转发者。

威廉姆斯解释说,这样做是出于简洁的考虑,“那当你特别想在转推中加评论的时候怎么办呢?别忘了,没有人拦着你发推的时候引用别人的推。还有,旧式转推并没有禁止。”

在那篇文章中,威廉姆斯还说:

一个完美的Twitter 应该只展示你关心的东西──与你相关的、此时此地的、好玩的、任何你会感兴趣的东西──即使它们出自你没有关注的人。当然,它也应该给你最强大、最细致的控制权。我们想要有更多的方式让好东西自动浮现在你眼前。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当Twitter用户的关注对象中有多人转推了同一信息,只会看到一条。当用户不喜欢其关注的某人的转发信息时,可以选择关闭掉他的转发信息。

2011年夏天的那次讨论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间,@来去之间当时预言“Twitter已经上了无附言的RT,未来一定会改成类似微博的RT,立此存照”,并没有应验。

事情的本质:新浪微博是媒体和意见领袖们的放大器

Twitter这个产品为什么能风靡世界,因为它是在模仿真实世界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就像facebook是在模仿真实世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实世界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是怎样的呢?

那次讨论中,一位网友@Tim果评论我的微博说,“一开始聊三国,传到第20个人就成水浒了。不逗嘛。”

是挺逗的,但这正是真实世界信息传播的原貌。参加过拓展训练的人可能都做过一个传话游戏,最开始传的话往往传到后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们在日常聊天中也往往是这样,从一个话题开始,最后不知道发散到哪里去了。

Twitter里的信息就像是海水的波浪涌动,一浪推着一浪;就像蝴蝶效应,让人很难察觉一场某地的龙卷风竟然是由另一地的蝴蝶扇动翅膀引发。

在新浪微博里,信息传递是清晰可见的,更像是在模仿真实世界中媒体和意见领袖的信息的传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CCTV的电视主播,讲台上的学者和老师,杂志上的专栏作者,他们的声音都是通过广播式传播放大了的。新浪微博在网络平台上成功再现那样的场景。让有传播力的主体产生的信息传播得更强。

新浪微博初始的产品设计和运营策略成就了它,通过产品设计让媒体和意见领袖的信息发挥了巨大的传播效力,通过运营在初始阶段疯狂邀请名人、媒体人(大量邀请媒体人是新浪微博早期运营的重要策略),这些意见领袖们,通过附言转发这一行为,并交互传播信息,更是起到了信息放大器的作用。这巨大的先发优势产生了马太效应,后来采取跟进策略模仿新浪微博产品的几大门户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微信的冲击和新浪微博的未来

新浪微博发挥了媒体放大器的效应迅速火了起来,就像以前博客火爆年代一样,开始了全民微博。但是对于普通网友而言,一方面,他们自己发布的微博并没有多少互动,另一方面,他们的首页充斥着名人和媒体的信息,他们被新浪运营在各处推荐的话题引导着去转发信息,自己转发附言的微博却往往泛不起涟漪。

普通网友慢慢变成了看客。而微信基于真实关系的互动吸引了这些普通用户,点对点的交流,群组的聊天,朋友圈上好友们的互动,抢走了他们的大批时间。这也就是造成了新浪微博给人活跃度下降的印象。

在2012年11月19日一则新闻报道,曹国伟也承认,随着微信越来越流行,它将不可避免地挤占用户在新浪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引自:微信或将与新浪微博上演争夺战)。

微信先是通过真实关系的互动抢夺了普通网友的时间,接着又通过公众账号,让媒体与受众之间进行了更紧密的联系。后者是采用了类似十多年前手机短信订阅服务的做法,推送消息到用户的手机中。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精准直达,用户在微博上往往关注很多账号,信息容易被漏掉。

不过,因为微信是基于真实关系构建的网络,信息并不容易更快更广泛地扩散,所以微博还是有其优势所在。

新浪微博的未来将如何?

这取决于新浪微博产品的进化手段和运营策略。从目前来看,新浪微博作为媒体放大器的效应将持续,依然是发生热点之时,大家收看最新消息和观点的最佳场所。对于媒体和商家来说,通过微博的话题来传播品牌,吸引网友的关注度,通过微信来管理和服务“粉丝”,提高粉丝的忠诚度,是比较理想的组合方式。

时间: 2024-10-16 15:41:48

二者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小差异的相关文章

从产品设计起点解读Twitter和新浪微博的未来

摘要: 二者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小差异,且往后这个小差异的差别越来越大.Twitter信息像接力,一棒接一棒,每一棒都是独立个体.新浪微博则是,聚光灯始终在第一棒身上.谁更代 二者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小差异",且往后这个小差异的差别越来越大.Twitter信息像接力,一棒接一棒,每一棒都是独立个体.新浪微博则是,聚光灯始终在第一棒身上.谁更代表未来? 近日,关于新浪微博活跃度是否降低有一番热议.钛媒体登载的一篇文章认为<新浪微博,不是活跃度降低,而是回归本源>

设计实例:产品设计的情感与情绪

我在产品研究文章里,经常提到"应用情景""设计触发用户情绪"这样玄而又玄的用词,很像一个卖狗皮膏药的.最近刚好有些实例来验证一下. 1.Bing的背景图片Bing刚出的时候,我很不喜欢它的背景图片,觉得丫怎么没一点常识.搜索引擎是效率型的产品,用户访问这个页面的时候,第一得加载快,第二得在"一瞬间"找到输入框的位置,这两项速度越快越好.可Bing的页面弄这么花里胡哨,加载速度自然比Google慢,视觉在第一时间又被背景图吸引了过去.从输入网址到输

设计思想:产品设计的情感与情绪

我在产品研究文章里,经常提到"应用情景""设计触发用户情绪"这样玄而又玄的用词,很像一个卖狗皮膏药的.最近刚好有些实例来验证一下. 1.Bing的背景图片Bing刚出的时候,我很不喜欢它的背景图片,觉得丫怎么没一点常识.搜索引擎是效率型的产品,用户访问这个页面的时候,第一得加载快,第二得在"一瞬间"找到输入框的位置,这两项速度越快越好.可Bing的页面弄这么花里胡哨,加载速度自然比Google慢,视觉在第一时间又被背景图吸引了过去.从输入网址到输

面向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 :理想与现实博弈

著名的用户体验大师 Mark Husrt 在不久前的东西论坛 - 跨界与融合中讲了一个故事.1989 年夏天,南非的一位广告人 Trevor Field 在偶然的机会上发现一个将旋转木马与抽水泵结合起来的儿童玩具设备的概念.采用与风车类似的原理,这一设备可以在孩子们高兴的玩耍的同时,将地下水抽取出来,从而省去了传统的既费时又费力的压缩式水泵,为非洲广大缺乏清洁饮用水的地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绝妙的机会. Playpump 水泵系统在 10 年后应运而生,1997 年开始在南非部分地区开始安装使用.

数据产品设计专题(1)- 数据产品设计方法论之互联网思维

一.背景        昨天和几个PM探讨一款数据产品的设计,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记录下来,算是笔记吧.该PM的产品的设计文档示意如下图所示: 该PM设计的设计论述可以归纳为: 1.本产品提供功能1.2.3....; 2.本产品功能x提供数据指标1.2.3...; 3.本产品... 围绕该PM的方案,几个PM展开了比较深入的PK,PK的焦点聚焦在以下几个问题: 二.点评和争议话题归纳 1.用户是谁? 2.用户痛点是什么? 3.用户的什么问题,可以通过该产品的使用得到解决? 4.指标来源是什么?为

关系处理--产品设计的核心

产品系统是什么?系统是由具有有机关系的若干事物为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而构成的集合体.构成系统的事物,称为系统的元素,元素间相对稳定有序的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1492.html">联系方式称为系统结构,元素间通过有机结构产生的综合效果称为系统的功能.作为一定功能的物质载体,产品本身就具备多种要素和合理结构,要素和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具备相对独立功能的闭环系统-产品内部系统:同时产品必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被消费者使用才能实现其功

生活中的产品设计——《牛奶可乐经济学》摘抄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几乎所有软性饮料瓶子,不管是玻璃瓶还是铝罐子,都是圆柱形的.可牛奶盒子却似乎都是方的.方形容器能比圆柱形容器更经济地利用货架空间.那么,为什么软性饮料生产商坚持使用圆柱形容器呢? 原因之一可能是,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却不是这样,人们大多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 如果牛奶容器是圆柱形,我们就需要更大的冰箱. 可就算大多数人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则亦显示,它们不大可能

产品设计需求分析:确定、分解、评估和决策

文章描述:确定,分解,评估,决策:四步走推进你的需求分析. 确定 确定需求往往是承接需求调研而来,目的是搞清楚产品部门究竟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有时候业务部门会要求你能为他们做到些什么,但这种要求往往过于含糊,你还需要再和他们多了解一些信息,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他们希望得到是什么,避免发生买个MBP回来只为装了winxp玩扫雷这样的杯具-- 在确定环节中,这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接下来我们需要知道对应这个需求,会有哪些角色来使用,我们需要能够对这些角色涉及到的不同需求做出细分.这也是需要和业务/需求部门

互联网产品设计:澄清产品设计误区

文章描述:互联网产品设计:澄清产品设计误区. 内容提纲: 1.PM根本目标职责 2.澄清产品设计误区 3.SEO优化 4.互联网生态圈 5.课后作业 ========================= 一.PM根本目标职责 pm核心职责就是找到用户需求,并以最简单的方式传达: pm的两个能力:用专业的语言说不专业的事情:用不专业的语言说专业的事情(对老板们): 给团队希望:本来这个产品很多人都会说没前途没希望,但是你要如何激励你的团队人员,让他们觉得做这件事情是有希望的,当然你要真的认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