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居产品都是“宜家款”,就连店内的装饰也都有着“宜家的影子”。日前,一家名叫“嘉宜美”的家居体验店在京城悄然落户,“感觉上很像宜家,据说以前是宜家的代工厂”。这家被戏称为“影子宜家”的店到底和宜家有着怎样的渊源?记者昨天实地探访嘉宜美家居体验馆。
不少货品的“特性”直接标“北欧/宜家”
“影子宜家”在南四环肖村桥北侧的天猫爱蜂潮家居体验馆内。“嘉宜美打造来自中国的世界工厂平台、创造物美价廉的家居品牌。”昨天上午,记者刚到一层大堂扶梯处,就看到二层中堂悬挂的这两行大字横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嘉宜美”在三层。
在三层,记者看到,多数区域还在装修之中,目前正常营业的区域里唯一的一家店铺,用醒目的红底白字标示着“嘉宜美线下体验店”的字样。 尚未走进这家体验店门里,记者已能感受到一些“宜家元素”:在店门外大约100平方米的区域内,展示着大大小小十几款置物架,还有不少的“边桌”、床头柜;10多张组建好的床架,其中无论是带有床头储物格的黑色床架,还是仿实木纹的床架,都可以在宜家官网找到几乎相同的款式和颜色。
进入门店,可以看到店内商品让人看着 “眼熟”,很多货品价格说明签上的“特性”一栏,更是直接标着“北欧/宜家”的字样。还没等记者开口问,销售人员就告诉记者,厂家以前就是宜家的代工厂,这里的一些款式,就是以前为宜家代工时的款式。她同时介绍:“因为是工厂自己的店,同样的产品价格比宜家便宜20%-30%。”
事实上,店内的展示方式、装饰和服务细节上,也处处有着“宜家的影子”:近千平方米的店面区域内,用隔断墙打造出一个个“家居样板间”;而公共区域内,则集中摆放着“沙发墙”、圈椅、小桌几……
“影子宜家”此前靠网上销售
“我们的商品主要通过网络销售,实体店今年3月28日才开张,是嘉宜美在北京开的第一家实体店。”体验店店员告诉记者,看上去很像宜家的装饰品并不是销售品,只是为了营造店内“氛围”用的,“一些家居饰品到6月以后会有可能接受订货。”
记者通过百度搜索“嘉宜美”,可以看到“嘉宜美-嘉宜美家居(ikea宜家家居代工厂)-嘉宜美大型家居连锁”的字样。点击链接,进入其在天猫平台内的旗舰店,嘉宜美“店内网页”的展示与百度搜索页的推广词相比表现“低调”,所有的商品介绍中都没有涉及“宜家”字样,仅有页面最上方标注着:曾为世界第一家居卖场代工16年。而世界第一家居卖场,正是宜家。
资料显示, 2012年9月16日,曾被戏称为“影子宜家”的嘉宜美大型家居商超第一家店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开门纳客。这也是云南省嘉宜美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第一家嘉宜美家居连锁商超。2012年11月,嘉宜美天猫店正式上线。在此之前,嘉宜美的生产厂家是宜家在国内的代工厂之一,后因各种原因双方终止合作,在2011年“关系决裂”。
也正是如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体验店的环节到处仍有着原先代工品牌的影子,但实际上是宜家代工厂家转型,自己贴牌、自己开店、自己销售。”
“影子宜家”陷模仿质疑漩涡
事实上,此次嘉宜美在北京南四环开的第一家实体店让嘉宜美陷入了“模仿宜家”的质疑漩涡。很多人质疑嘉宜美“这样的模仿,是否涉嫌不正当竞争,或者是在打擦边球”。
“用通俗的说法,模仿的一方就好比是在‘傍大款’,利用被模仿一方的名气、人气,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影响力或者销售。但是这样的模仿一定是要有法律底线的,比如说,模仿如果到了造假的程度就是不能被接受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会长何山表示,在“类似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边界”的问题上,如果“被模仿”的一方有相关的专利申请,“模仿”的一方就构成了法律上的权利侵犯;如果被模仿方并没有申请专利保护,就要看所谓的模仿行为是否会造成消费者的误解、误认,需要进行详细的比对,才能最终判断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家居行业2011年的市场达1.5万亿元,空间巨大。“国际巨头们开店的速度相对迟缓,国内家居品牌未来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单纯的风格模仿,或者简单的价格优势,是很难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对于冀求转型升级的国内家居品牌而言,更应该学习的是这些国际巨头的全球采购模式、成本控制、质量监管等真正的内核。”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文/本报记者 任笑元
新闻追踪
宜家对“影子宜家”尚未表态
有意思的是,截至昨天记者发稿,宜家方面对于这家“影子克隆”的出现并没有发表评论。宜家相关公关负责人仅仅是向记者一再强调:“迄今为止,宜家在北京只有四元桥一家商场。”她同时表示,英特宜家系统有限公司(Inter IKEA System B.V。)是宜家商标的拥有者,将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全方位地对宜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并对侵害宜家利益的行为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