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大数据发展的如火如荼,这一年,顶层设计出炉,《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发布,“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一年,交易体系逐渐形成,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各地纷纷跟进;根据《2015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增速达38%。在各个方面大数据都释放着正能量,这无疑说明,2016年大数据会继续发展壮大。
然而大数据迅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紧跟着数据隐私问题也暴露了出来。由于社交媒体的出现,让用户数据的分享数量达到了难以估量的程度。而如今,社交媒体的种类有增无减,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又让更多用户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从而又进一步贡献更多数据和内容。这样的数据增量让全球社交媒体的收入大涨,仅根据咨询公司Gartner201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全球社交媒体收入估计达到169亿美元。
然而一边是社交媒体因为大数据的盆钵满载,另一方面则是用户不断毫无保留的将个人信息交给互联网,这些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地域、生活状态、态度、行踪、兴趣爱好、消费行为、健康状况甚至是性取向等。一时间,针对海量用户信息的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精准营销、广告精准投放等等迅速被各大公司提上日程。
最简单的浏览网页时两边出现的电商广告,基本上都是你最近买过的相似产品或者搜索过的产品的广告,再比如在某个商店或者机构留了电话,然后就会有各种相关的电话打来,类似的大数据挖掘和营销事件在今天更多的发生,于是,许多人对个人隐私数据开始担忧,开始批判大数据精准营销侵犯了个人隐私,忧虑我们进入了大数据失控的时代。
大数据营销不等于个人隐私泄露
社交媒体的出现的确满足了人们分享个人信息、晒各种数据的欲望,让人们在过去无声无息的生活中突然转移到了可以让全世界看到自己的平台上来。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高调的生活着,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人们的内心得到着满足。
大数据精准营销与个人主动分享和传播到网络上的信息数据之间并没有矛盾。人们起初或许会惊讶:为什么他们知道我想买什么?为什么他们知道我的需求?但随着“猜透心思”的推送行为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时,比如省去大量搜索、查找和对比产品或服务的时间,他们可能会十分习惯并依赖这种精准性,并不会在意他们本来就随意分享到网络上的杂乱信息被如何挖掘和利用。
用户发布和分享的信息是否为隐私,在用户分享信息之前就做过慎重考量和筛选。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侵犯隐私与否的界限。那些被用户选择为不适合发布或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信息就是用户认为的隐私,而那些已经公开发布到社交媒体或网络上的信息则被用户认为是可以传播的。
但如果社交媒体平台随意滥用或泄露用户的后台数据,比如个人联系方式、家庭住址、银行等极为隐秘的信息,这的确是赤裸的侵犯隐私的行为,极其没有道德,必须要受到谴责和法律制裁。因此,我们不能过分解读大数据精准营销。问题的本质在于,人们是否真的在意杂乱信息的去向?以及大数据营销是否真的触碰了人们不可告人的秘密或底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