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要讲述的OpenStack“但丁密码”和电影中的失忆、追杀、穿越欧洲的时间赛跑以及阴谋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要讨论OpenStack开源应用的问题。尽管看起来平淡了很多,但精彩的内容一点不少。
云计算的选择
毫无疑问,云计算是当今用户最为关注的应用。据相关数据预测,到2018年,我国私有云市场规模将接近千亿元水平,至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500亿元,前景非常诱人。但用户所真正关注的其实是业务敏捷性、资源弹性和灵活部署,这也是云计算倍受追捧的原因。
让云计算落地,用户有两种选择:公有云和私有云。前者向公有云厂商购买服务,后者自己构建云系统,对内提供服务。从实际情况看,中小企业,以及创新企业适合购买公有云的服务,因为这些用户常常没有更多的历史包袱,业务需求简单明确,购买公有云服务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在业务创新,减少系统运维、管理所带来的注意力分散;但是对于中大型企业而言,由于对于安全、可控以及合规的担心,他们更加倾向采用私有云。
构建私有云,用户其实没有更多的选择,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对于单一厂商的依赖,开源系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其中,OpenStack是最受追捧的云操作系统,以当今中国用户对于云计算的热情,OpenStack市场火爆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爱你并不容易
市场有很多OpenStack服务商以及发行版,应该怎样进行选择?肯定是选择技术实力最强的作为合作伙伴。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时候社区贡献度就成为简单的辨别方法,很多OpenStack厂商拿Commits的贡献来标榜自己,但实际上,除了Commits之外,OpenStack社区还有Completed Blueprints、Lines of code、 Resolved Bugs、Reviews等12个指标。但国内最为看重的还是Commits。什么是Commit?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把openstack改成OpenStack,也是一个commit。在这里,也没有必要贬低、甚至妖魔化Commit的价值,只是要提醒大家,Commits只是评价代码贡献的指标指标之一。
评价一个厂商的实力其实有很多的内容,以华为为例,我们看到这样的描述:“截止到2016年10月10日,华为在OpenStack社区新发布的Newton版本贡献,Completed Blueprints全球第6,Resolved Bugs全球第8,Reviews全球第7,Lines of Code全球第12,Commits全球第11。目前,华为已经投入600+研发工程师参与OpenStack项目,并且在美国、欧洲、以色列、中国建有8个研发中心,在社区中设有4个项目PTL和20个核心开发者 (Core Member)。 同时,华为也是OpenStack黄金会员,并于2016年初荣获了董事席位。
这个描述就涉及到很多的指标以及PTL、Core Member、黄金会员和董事席位,如果你对OpenStack组织不太了解,就不会知道其中的含义。因此对于OpenStack就有这样的一个描述:如果用户没有人懂OpenStack,他是不会选择OpenStack的。
OpenStack真谛
问题看来还要回到起始点上,OpenStack是什么?其实,OpenStack重点并不在于软件,而在于开源;开源的重点也不在开放源代码、Freeware,这都不是开源的真谛。
从用户的角度要理解的是:开源并不是某一个开放了源代码的软件,而是一个针对各种应用需求,解决各种应用问题软件方法和思路,是全球软件工程人员智力资源贡献的大汇聚。开源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个软件的海洋。以OpenStack为例,就有NOVA、Neutron、Swift、Cinder、Keystone、Glance这样核心项目,也有BigTent(大帐篷)这样的非核心的创新项目。所以,对于核心项目、关键技术节点的代码贡献才更具有价值。
要从软件海洋中,构建符合用户需求的系统,少不了精心选择和组合。所以同为OpenStack,其实不同的发行版不完全相同。那么,是不是只有社区发行版最为权威呢?其答案也是否定的,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的唯一标准。
厂商的发行版也好,社区发行版也好,投入用户的实际使用,可靠性、稳定性是不必可少的,所以私有代码的存在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私有代码过多,与未来社区发展方向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如此就会背离最初用户选择开源的初衷,伤害用户的利益。所以,私有代码回馈社区,被社区认可、接纳就变得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来说,厂商在开源社区的实力、影响力也非常重要。前面所说的PTL、Core Member、董事,其实就是影响力的象征,但是比较科学的是,在OpenStack这些有影响力职位,都是推举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公正性。
OpenStack Powered和Cloud for All
在前面更多讨论的是对OpenStack以及开源知识的理解。但在10月25~28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的OpenStack基金会第14届全球峰会(OpenStack Summit Barcelona),推荐关注的内容有两个:OpenStack Powered商标和英特尔的Cloud for All。
其中, OpenStack Powered商标容易想到中国用户所熟悉的Intel inside,但OpenStack Powered商标含义有所不同,不是为了宣传OpenStack,实际上,它是一个互操作性的标志:代表着只需编写一次,应用程序即可在全球的OpenStack公有云、私有云及混合云上运行。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混合云的正解呢?要获得OpenStack Powered商标,需要通过OpenStack 互操作性工作组系统测试。
为了证实各厂商部署的OpenStack平台在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上具有互操作性, “Interop Challenge”倡议于今年4月份在OpenStack奥斯汀峰会上被正式提交到OpenStack基金会,并号召其他云厂商共同证明OpenStack云的互操作性。
在巴塞罗那峰会之前,德国电信开放电信云(Open Telekom Cloud),获得了“OpenStack Powered”商标。补充一句,德国电信的开放电信云所采用的就是华为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
至于“Cloud for All”,在巴塞罗那OpenStack峰会上,华为宣布了与英特尔的全球性合作,旨在优化基于OpenStack的华为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充分利用英特尔架构,为基于FusionSphere的解决方案提供更高性能和安全能力。双方也将会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提升OpenStack 平台性能,通过促进客户评价加速客户部署。此次合作将与英特尔“Cloud for All”计划保持一致,加速云部署。对此,华为IT产品线副总裁黄瑾表示,我们很高兴与英特尔合作,配有优化的英特尔架构的FusionSphere解决方案将提供企业IT需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性能。
英特尔软件定义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部副总裁Jonathan Donaldson表示:华为是OpenStack 的领先贡献者,这一合作可以使基于FusionSphere的云解决方案充分利用了英特尔架构特性,加快英特尔实现部署成千上万个新的云服务的目标。
小结
一方面,OpenStack正在向着标准化方向加速部署,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支持;另外一方面,产业界之间也在加强横向的联合。可以预见,未来的市场将更加火爆。但是与此同时,无论是用户,还是相关从业者,加深对于OpenStack知识以及开源文化的了解将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