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Instagram 被 Facebook收购的时候,也向世界展现了自己真实的价值: 10个亿。而作为一个久负盛名同时又别具一格的图片分享社区,拥有庞大用户群的 Instagram 确实是物有所值。而在后来微信也随之加入的图片日记功能,这无疑是在为 Instagram 的成功背书。
而 Path ,这个几乎在同一时期升起的另一颗新星,它的未来又如何了呢?
在2010 年的10 月份, Instagram 正式发布,他们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让用户数量就达到了 100 万。而在同年 11 月, Path也是悄然推出。同样作为图片分享软件,相比 Instagram , Path 在一开始显然更加简陋,而且它也不支持滤镜,好友数上限仅为50 人,强调的是一种更加私密的社交,而不是把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分享用户的视界当做网站宗旨。由于 Path 在早期发展比较缓慢,于是曾被认为是硅谷昙花一现的创业公司之一,但是得益于 Path 2.0 的推出,其用户数量在后来又有了显著的增长。
如果从宏观上来看,现在的 Path 2.0 更多的像是一个加强版的 Instagram :用户可以分享的不仅仅是照片,或是加了滤镜的照片。他们还能分享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谁在一起,想要说的话,正在听的歌,甚至自己的入睡和晨起。简而言之, Instagram 分享的是你眼中的世界,而 Path 则更多的想要记录你的历程,正如其名。不过他们仍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在 Path 中不存在一个像 Instagram 照片墙那样的公共区域让你来发现好友。你的好友只能从你的社交网络、通讯录等已有的社会关系列表中寻得,以此确保“私密”。
Path 在主界面和交互设计上,也非常别具一格,用来添加新内容的按钮被按下后,在各个子按钮弹出时还会配有一段俏皮的动画,而用于展示内容的时间轴也设计得简洁友好,直观却又不失风韵。更有意思的是 Path 为各个事件显示时间标签的方式:当你在时间轴上滑动时,屏幕右侧会有出现一个微小的弹出标签,上面不仅标注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日期,还有一个指针会随着上下滑动自己转圈的虚拟时钟,让人不禁觉得自己仿佛正在时间长河中游历一般。当然,这样优秀的交互设计也招致了国内许多应用团队的注意,一些应用团队已经迅速为 Path 增加了几款主题颜色不同的皮肤。
不过 Path 真正的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在于,大众对“私密社交”的需求到底有多少?私密和社交这两种仿佛存在对立的概念,如何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莫林显然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构想。莫林早前曾经供职于 Facebook ,亲眼目睹了 Facebook 在用户隐私问题上遭受到的种种质疑与攻击,这恐怕是 Path 想做“私密社交”的一大理由:莫林想做 Facebook 不能做到的事情。与其他社交网站好友不设上限不同, Path 2.0 虽然将好友数量上线拓宽到 150 人,但限制仍然存在,这是因为莫林从牛津大学杜巴教授那里了解到,人最多只能和大约150人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其中50个是你值得信任的朋友,15个好朋友,5个最好的朋友。只允许 150 个私密好友,正是打造高质量社交网络的一个基础。
无论从 Path 目前的用户群数量还是其出色的应用表现来说, Path 目前正循着自己的既定的路径前行,但 Path 目前仍然面临着一个非常巨大的困境,就像我们刚才提到那样: Path 做到了什么 Facebook 不能做到的事情? Facebook 已经抛弃早前那个不重视移动应用的战略计划,而如今更是购得了 Instagram 这个成熟的照片社区,就连 Path 一直尝试标榜的“私密社交” Facebook 也能通过已有的信息浏览权限控制功能提供给用户。 Path 在大多数人们眼里不过实现了一个很酷的应用界面,以及一个 Facebook 时间轴的功能子集,硬要说的话顶多也只是不错的一个旅行记录程序。
Path 的未来会在何方?我们还尚不清楚, Facebook 似乎也暂时没有打算将自己曾经的干将召回麾下,但 Google 曾在 Path 上线后几个月提出以 1 亿外加基于财务表现的 2500 万美元收购 Path ,最终遭到莫林拒绝。而在后来,莫林在接受科技博客 PandoDaily 创始人 SarahLacy 专访时,阐述了 Path 真正的愿景:“如果说 Facebook 是城镇的话,那 Path 就像是一个家庭。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社交网络,但都不可或缺。”
莫林的意思恐怕是 Path 的价值在于能够给用户提供一种家庭般的温暖,而不是宛若 Facebook 那般的喧嚣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