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节刚过的第一个星期,京东便宣布“完成约7亿美元的D轮融资”。苏宁则紧随其后,发布公告称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公布了“店商 电商 零售服务商”的所谓“云商”模式。加之春节前马云曾对阿里的架构进行了大手笔变革,我们发现:新年伊始,就在新一轮市场竞争尚未显露端倪之时,电商三国都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厉兵秣马、调兵遣将。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阿里旨在打造更好企业架构的变革,还是京东为储备更充足资本的新一轮融资,或者苏宁将企业视野调整到更加全局的范畴,无疑都是为即将到来的更惨烈竞争做准备。
电商三巨头,一路高歌猛进,似乎已经将传统商业企业和商业模式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从他们“捷报频传”的发展数据当中,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
102亿、309亿、1000亿,这是媒体报道的京东3年来的增长数据,所以常年依靠风险投资输血的京东能够再一次获得D轮融资。也许将来还会有E轮、F轮,对于京东这样一个“不可能盈利”的企业来说,这种看起来没有尽头的融资,要么直至京东拿下全国目标,要么直至京东死掉。
淘宝更厉害!4千亿、6500亿、1万亿……,简直“富可敌国”了。不过淘宝的数据必须要加上一个按相当比例进行缩水的加权值,因为淘宝的商业模式和京东、苏宁有较大的差别。虽然都是平台,但京东和苏宁是自营平台,淘宝只是“出租店面”似的泛化平台。
节前,苏宁电器在1月16日的公告中称,“2012年电子商务实现商品主营销售收入152.16亿元,未达此前设定的200亿元销售目标”。比较在此之前媒体报道的苏宁2012年电商目标“300亿”,200亿似乎已经算得上是“谨慎”了。因为“从2011年仅为52亿元看,公司在电子商务方面仍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看到电商“三国”这样的数据,不知道是该为他们叫好呢,还是担忧。
还记得中国大跃进的那段历史吗?在1957年,美国的钢铁产量为7千万吨。同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为535万吨,1958年达到了翻番的1100万吨。“根据”这个惊人的发展速度,中国随即将次年(1959)的钢铁产量目标定到3千万吨,并进一步计划在1960年达到6千万吨,1962年达到8千万甚至1.2亿吨。这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赶英超美”的大跃进故事,钢铁产量的指标几乎年年翻番。故事到后来是怎样,我想不用多说,就算是1957到1958的翻番,其实也是全民动员齐上阵的结果,并且由此抽掉了100亿个工作日的农业时间,相当于全国1/3的农业劳动力,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大滑坡。即使后来认识到这些目标“不现实也不可能”,1959年的目标仍然只回调到2千万吨左右。
如同大跃进中钢铁生产和农业争夺劳动力一样,电商和传统商业争夺的也始终是同一群消费者;而电商在自身高速发展的背后,则是与未来争夺有限的消费能力。无论是京东发起的电商“三国杀”,还是使苏宁易购名声鹊起的“超级零元购”,在我看来都是对市场的严重透支,或者说涸泽而渔。
从本人的个人好恶上讲,我不太喜欢京东,算是苏宁的忠实顾客。在去年下半年的几次“超级零元购”活动中,从空调、冰箱之类的大家电到暖风机、电水壶这类小家电,还有高压锅、电磁炉、豆浆机这些厨房用品,以及机油、GPS、行车记录仪这样的汽车用品……有用的东西、没用处的东西,都买了一大堆,甚至可以说堆积如山。机油,估计家里的两台车能用到后年;图书,能看到5年之后;至于用来凑单的洗发水、鼠标、优盘,更是多到不知要用到何年何月。因此,单纯地从历史财报和统计数据来看未来发展,是很有局限的。虽然从经济“三架马车”的比较数据来说,似乎消费之火才刚刚被电商点燃,但是放到局部的细分领域,可能很快就会饱和。比如大家电小家电,饱和之后又怎么办呢?消费习惯不改变的话,新的市场是不能被创造出来的。以空调为例,我买过一批之后,用得好好的,你总不能叫我统统扔掉再买一次。
电商“三国杀”的结果,养成了消费者一个习惯:谁打折厉害,我就买谁的。导致现在的电商竞争,过度依赖价格的力量,对京东和苏宁而言,拼的是背后的资本实力。京东依赖风险投资的输血,总有烧成灰烬的一天,苏宁作为A股上市公司,有亿万股民“撑腰”,似乎更财大气粗一些,但总是增发也非长久之计。马云虽然掀起了1111和1212这样的造节运动,但如果没有商家们大幅度的价格优惠,业绩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所以价格战绝非可持续发展之道,像京东那样依靠输血求生存求发展更是饮鸩止渴,只有开拓和创造新的消费领域才是。作为中国电商的奠基者,马云就胜在创新。启动电商最大的困难是信用体系的缺失,他用支付宝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知道很多电商人乐观地认为,电商必然取代传统,成为消费者的不二之选。其实如果有人要问,消费者更喜欢从电商渠道买东西,还是选择传统渠道。我想答案会出乎双方的意料。因为从人性的角度看,人天生是喜欢选择的,选择的可能性越多越感觉到自在。所以当传统商业作为一种习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时候,电商的出现给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看见了更多更灿烂的世界,所以人们乐于接受。但假如将来电商与传统商业相比显出咄咄逼人的强势的时候,消费者反倒会念及传统商业的好处来,谁也不愿意被一种选择所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