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通常我们有两个角色:
- 旁观者
- 当事人
这几年互联网大潮,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发展给我的冲击非常大,这期间看到了很多公司的起起落落,在周边也接触到了或多或少的创业公司,之前自己也有参与创业,一直对此都有所思考。或者换个说法,我其实一直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这纷繁的世界。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当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很多预言都是准确的。就好比你判定一支股票,你只是做判断的时候,你就经常判断准确了,而当你真的去投资购买股票的时候,往往就不准了。这就是作为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区别。它们之间存在如何的微妙关系我无法参透,但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觉得当有一个新的主意,如果能够满足下面的几点那么或许成功的几率会大些。
重新定义(微创新)
重新定义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变革’。重新定义要比发明具有更大的优势和价值。已经存在的东西往往被广为运用,甚至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每个小细节。现实中有如此多的古老的产品可以进行重新定义,而这个年代似乎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不过是在不断的去做这些事情而已。
Google 重新定义了搜索,汽车,眼镜。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平板,手表。你现在能看到的创业公司很少有去发明一件东西的,大都是以现有的产品,通过互联网去重新定义它。
评估标准一:
我的点子是为了重新定义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产品么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目标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人们的工作,作为一种提高效率或者改变人们工作习惯的东西,而不是取代人。这里我们也可以延续第一条准则,重新定义。也就是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应该是重新定义人们的一些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举个例子,猎头是无法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取代的,至少招聘做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哪家公司做的东西取代了他们。你的技术不是为了用来取代某个环节,而是为了提高某个环节的效率
评估标准二:
我的点子能够有效提高某个产品现有流程中的某个环节,
加快信息的流通么
积累,把控
当我们想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点子,哪怕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会觉得很棒。但是如果你的点子是来源于自己的积累,成功的概率可能会更高。
- 你能较为容易的做出产品原型
- 你能把控产品最后能够做成什么样子
- 隔行隔山,你不容易迷失。
当然有很多跨行做成了,一般这种人都是面非常广的,并且具有非常独到的嗅觉,也就是洞察力。没有这些基础,无异于走进一片深林,把见到的第一个动物当做最可怕的动物。
说白了,来源你的积累的东西,你容易把控。当一个东西在你的把控下,显然不容易失控。
评估标准三:
这个点子是基于自己的工作积累么?我有把控的能力么?
天花板
我以前记得我们老大说过一句话,当你的产品被几千个人用,和被几千万上亿用户使用,那种感觉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的点子初期可以面对一小群人,但是也很容易扩展成面向每个人,那么,它的天花板会很高。投资人应该都喜欢这类主意。
比如Facebook.初期是只局限在高校。这样操作起来很方便。但是他的天花板超级无敌高-理论上不存在天花板,社交是人人都需要的。所以当这种社交模式在高校得到有效证明后,推广到所有人,于是成就了现有的脸书帝国。
评估标准四:
我的点子是不是一开始面向小的人群,但是很容易扩展到新的人群,如果是,成功概率又会高些。
浪潮之巅
其实我想说的是,很多新技术一旦成熟,那么如果你的点子正好是基于这个新技术的,那么成功率也往往会比较高。比较简单的例子是,随着网速的提高,使得视频更容易,从而延伸了类似YY的那种视频互动社交。随着大数据的成熟,基于之上的创业点也非常多。所谓移动互联网大潮,本质是只能手机得到普及,手机网速大幅提升,从而使得原先一些不可能的东西变得可能,从而推动一个时代。
评估标准五:
我的点子是不是基于一个新生的技术,或者在某个风口?如果是,可能会更容易成功些
例子
如果你的点子满足上面五个点,基本就是可实施的好点子,并且可能会成为巨大的帝国。
当然满足其中一两点,也是个好点子。
我曾经试图对博客产品形态进行有益的改进,
这个产品至少满足了三个点:
- 重新定义了博客产品。
- 并且有一定的积累把控
- 浪潮之巅,基于Git技术的发展
但是他有天花板,用户群体可能会比较小。
总结
凡事都没有金科玉律,但是建立某种评价体系总归是有好处的。万物总有规律,这种规律可以基于人的分析,也可以通过某种数学化的表示学习出来。我觉得陈宫的创业点子也有其内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