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CC大会归来(r12笔记第61天)

  今天参加了DTCC(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回来,还是蛮有收获的。当然对我来说参加技术型大会的一大好处就是很多原本在网络认识的人,会看到"真身",彼此打个招呼,也算是做了键值对映射。

  不过今天比较倒霉的一点是,原本国际会议中心我都是轻车熟路了,结果绿化太好了,我下了地铁一下子没方向了。 

  景色是美,但是把我的视线全挡住了,分不清方向了之后,原本10分钟的路,我走了大概30分钟才找到。

 
我最早参加DTCC还是在2015年,记得小鱼给我发出邀约后,我们确定了主题方向(当时是数据迁移专场)之后,对于我就是一段非常忙碌的准备时间,ppt前前后后修改花了大概2个星期,初出茅庐的我,没有任何演讲经验,能够站在这个大舞台上,内心除了紧张就是感谢,而编辑小鱼,直到现在也没有见到她,给她打声招呼。同时在ITPUB也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我们在博客上几乎没有了互动,联系方式基本都转移到了微信上。到现为止,我已经参加了不少大会,一些经验也逐渐沉淀下来,想来这一路还真不容易。

   
总体来看,2015年参加DTCC的时候,去IOE的风潮还比较猛烈,当时的Oracle也迟迟没有出12c的稳定版Release
2,很多传统行业也因为大环境急需转型改变,同时大数据的主题非常火热,更加追捧开源。而这一次来看,可以从主题的安排上可以看到不少的改变,这次的主题没有了迁移专场,可能去IOE的也去得差不多了,同时我看到了不少Oracle圈子的好朋友,彼此打个招呼也多了几分熟悉。我对于去IOE其实并不反对,适合自己的方案就行,而我也提倡学习多种数据库,至少有一个要很熟练,这样不至于成为你发展的短板。这次的大会可看到对于架构,优化类的需求还是很高的,新增了区块链方面的专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注意的。

   
下午的分享我听了几个,其中印象比较深的就是Oracle研发宋利兵老师分享的MySQL Group
Replication,对于MGR的了解更深入了一些,目前来看MGR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可以一窥Oracle对它的厚望,MGR可以作为InnoDB
cluster的一部分,同时配以mysql shell,mysql
router等组件来构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集群环境,在这一点上,8.0已经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后期还会引入route分片,分布式查询,这些都是Oracle的一些重要战略目标。

   
里面也披露了一些技术细节,本来MGR细究原理还是很复杂的,光是paxos就够我们花不少时间来消化,但是MGR的设计目标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是尽量做到易用性。这一点我非常赞同,理论的基础扎实丰富,是为了更多的应用,对于使用者来说是一个相对透明的过程,在能够掌握的基础上,再去逐步深入理解和消化其实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MySQL目前支持单主,多主模式,如果有多个节点并发事务修改同一行数据,多写的情况下,是第一个为提交,其它的都会回滚,多节点环境下的自增列值,目前是默认步频为7,这个也是考虑了绝大多数的情况,毕竟MGR最多支持9个节点,但是实际要搭建9个节点的场景会非常少,也是取了折中。

  还听了下彦伟讲MySQL的几种集群化方案,MNC,MGC与MIC不是所有玩MySQL的人都这么深度体验过,他们算是走在前面的,能够应用再企业级应用中,并且能够支持庞大的业务线需求,确实挑战很大,收获也很大。

  在晚宴上也认识了不少有趣的朋友,坐在一起,本是缘分。

 

  

时间: 2024-10-24 10:02:14

DTCC大会归来(r12笔记第61天)的相关文章

Qcon大会归来(r12笔记第36天)

   QCon大会全名是全球软件开发者大会,从这个定位来看受益的群体会非常大,面对如此大的一个群体,技术分享难免就会碰到两类问题,议题方向多元化,议题内容众口难调的情况.而无论如何,会议的质量毋庸置疑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一点上来看QCon是成功的,从我的耳闻和所见来看是没有看到会议中的软广硬广,确实这样感觉会纯粹很多,不用浪费彼此的时间.在晚宴上,我和他们的编辑聊天时说到,你们算是业内很有节操的了,做技术就是纯纯粹粹,对于质量的把控还是很值得很多人学习的.当然,QCon也不需要我做硬广软广,能够愿

软件技术大会归来(r11笔记第8天)

今天参加了中国软件技术大会,忙碌之余还是简单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首先,对于技术大会,我说说一些大家常犯的通病. 对于技术大会,如果去参加而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学习目标,那么在技术分享中的收获就会少很多,很多人要么是冲着某一个专家去的,要么是冲着某一个主题方向去的,最好是带着问题去的,这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而且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在分享后互动答疑,这种机会其实非常难得而目前却很容易被忽视. 而对于很多技术分享而言,尤其是一些大规模的会议来说,分享时间短,主题多,分会场多,这样尽管体系会很全,但是很

总结一下这一百天来的收获(r12笔记第100天)

   1200多天,听起来是一个蛮吉利的数字,也伴随了我1200多个日日夜夜,无论是出差还是节假日,我都尽量腾出时间来写一些东西,就这样不光有技术博客,还有了游记,生活感悟和日常琐事的思考.    当然,维护这么一个自媒体的号对我来说,有得有失,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我觉得是一个平衡.就如同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一样.    有很多朋友会问我r12笔记里的r是什么意思,每次有朋友问我,我都会解释给他,就是round,一轮的意思,一轮100天,仅此而已.    而这100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简单

数据技术来袭,带你玩转DTCC大会

文章讲的是数据技术来袭,带你玩转DTCC大会,以"数据定义未来"为主题的2016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于5月1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闭幕.在为期三天的大会期间,国内顶尖的数据库架构师.DBA.数据库开发工程师为广大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数据库技术的饕餮大餐. 12日早上,北京下着蒙蒙细雨,笔者8点就来到了国际会议中心,第一次参加大会的笔者被大会签到处的场景搞懵了,明明距离大会开始还有一个小时,签到处就已经人山人海了. 在签到处拿到证件后,笔者就上了二楼展台区.哇塞,二楼展区简直就是个新世界

【感想】DTCC大会有感

 好久没有沉淀文章了,感谢ITPUB 论坛赠送门票,4.15-4.18  去北京参加了DTCC 大会,没有能够全部参加所有的场次,选择了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场次,主要是偏运维 和MySQL ,Oracle,云计算数据库相关的,说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想和思考,有所不足 ,还请各位指正 . 先说总体感想     1 几个互联网公司涉及到水平拆分处理的时候 几乎全部采用了基于mysql proxy 开发 .类似于cobar 的中间件,同时也决定了 运维的自动化处理 比如扩容时的添加机器的方式 ,但是对于缩容

参加2012 DTCC大会,总结Big data的趋势

参加了2012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综合各方的演讲.资料和个人理解,总结出Big data(大数据)的趋势. 本次技术大会议题众多,但无论是企业级应用还是互联网应用,关注的焦点无一不是"大数据". 传统的IBM.Oracle关注企业级大数据的统一解决方案,并已经提供了商业的产品:互联网的百度.淘宝.腾讯等都基于自己的业务和互联网的特点,构建了自己的大数据系统.一些研究机构或者学术机构,也已经被这个由互联网刮起的"大数据"旋风吸引,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相关理论上的研究

MySQL中GTID和自增列的数据测试(r12笔记第38天)

  昨天的一篇文章,今天有不少网友向我确认一些细节,我想最近正好在看GTID的东西,可以揉在一起来说说.    GTID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际上还是有不少的门道. 我们来从架构的设计角度来看看存在哪些场景需要考虑GTID的变化.   一主两从的架构模式下GTID的变化   我们就以一主两从的架构为基准进行阐述.在这个架构模式下我们会用到MHA的方案.    如果这个时候Master节点宕机了,MHA就会开启检查机制. 这个时候Slave 1节点就会变为新的Master,Slave 2会从Slav

脚本改进的一点体会(r12笔记第60天)

   一直以来我们想要推进内部的自动化系统,但是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具体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准备好了,但是总是会有一些因素的干扰,再加上工作时间的安排,有些事情就一拖再拖.<人民的名义>里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话是有道理的.所以不能指望平台或者系统把我们的工作全都能够做好,我们也需要完善不少的东西.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直以来我们以为业务需要总是会有一些导数据的需求,用到的就是SQL*Loader,记得刚开始接触这个线上系统的时候,是一个小机环境,也听之前的同事分享过一些经

2017年北京站沙龙归来(r11笔记第100天)

  转眼间,2017已经爬上了眉梢,在有序计划中,DBAplus社群北京站沙龙拉开了序幕. 沙龙的初衷之我见     沙龙活动不光是聚聚人气,我用三句通俗的话来解释.第一句是:技术越来越值钱,但是钱不值钱.这句话不一定对,但是能够说明一些道理,我们可以让技术在交流中更加深入,互相学习成长,另外一句是:很多时候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问题在哪儿.不要想着埋头苦想能够解决一切事情,多听听多问问,其实花不了太多时间.第三句话是:社群中不需要顾问,我们需要真正做事情的人.因为兴趣和共同的爱好走在一起,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