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福所开的公司主业是经营丝巾。本版摄影 记者 丁嘉
“诺亚方舟”背后有没有什么推手?记者带着疑团,层层进行调查后发现,整个事件是阿里巴巴一手导演的一个“剧本”,记者在阿里巴巴的策划书上看到明确写着“主角”就是杨宗福。本报记者 叶松丽
杨宗福只是一个主要“演员”
11月7日下午,在杭州市网商路699号阿里巴巴公司中国市场营销部的休息区,视频营销宋梓铭先生向记者坦言:“整个事件,只是我们的一个营销策划。我们希望通过炒作"诺亚方舟"事件,吸引用户对我们网商平台的关注。”随后,宋梓铭向记者提供了全套的活动策划方案以及活动的营销回顾书面材料。内容包括项目背景、目的、事件整体规划、目标设定、费用预算以及后续传播等。
记者在策划方案的“项目介绍”栏内看到,杨宗福的身份是事件的“主角”。阿里巴巴中国市场营销部7名成员全部上阵,组成一个营销团队,全程负责“诺亚方舟”事件的运作。宋梓铭负责视频及宣传内容准备,李培顺负责渠道与媒体邀请,向涵与杨宗福团队负责现场安排,包括试验场地、实验内容以及试验流程等,部门其他成员负责材料供应商的选定和合同的签订、推广渠道及日期排定、公关稿、相关文案及配图、话题炒作以及传播数据的监测与评估等等。
宋梓铭说:“我们有一个分工细致、合作密切的团队在杨宗福的身后策划运作。并不是杨宗福一个人在自编自演。他只是一个主要演员。”
阿里巴巴公司跟杨宗福在责、权、利方面怎么分配?双方是否签过协议?宋梓铭告诉记者,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协议,我们只是帮助他通过视频记录整个过程,完成相应推广。”宋梓铭表示,如果要说协作,当然也是有的。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最大的采购批发平台,这次杨宗福制作“诺亚方舟”的很多材料采购自阿里巴巴网商平台,在“敢想敢造”这个活动中,为支持杨宗福的梦想,他们帮杨宗福在社会化媒体中推广,并且后续在阿里巴巴还有网站内活动,也有专题页面上线,这也算一次联合营销。
记者在阿里巴巴网站看到,该网站专门为杨宗福和“诺亚方舟”制作了相关页面,对杨宗福的主业“百变丝巾”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诺亚方舟”只是一个道具
宋梓铭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他们就通过阿里巴巴平台跟杨宗福建立了联系。“相处时间长了,他像跟朋友聊天一样告诉我,想做一个"诺亚方舟"式的救生装置。当时我们也就一笑了之,事情就搁下了。”宋梓铭说,直到今年年初,阿里巴巴要推广网上采购平台,他就想起杨宗福的这个设想来了。
“我们帮助他打造一个"诺亚方舟",所有材料都在我们的平台上采购。我们通过炒作这个事件,慢慢将人们关注的目光从"诺亚方舟"引导到我们的网商平台上来。”宋梓铭说,这就是他最初的设想。“我做了一个方案,跟马云谈了一下,老板非常支持。很快这个项目就启动了。”
宋梓铭翻着那份策划书告诉记者:“我们通过视频、软文,反复提及,并引导用户了解我们的网商平台,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平台上有海量的货源和专业的供应商。在故事中我们将杨宗福塑造成一个非常有理想有坚持的年轻人,他敢想敢做,绝对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
宋梓铭说,“诺亚方舟”在这个活动中,只是我们包装自己网商平台的一个很好的道具,它几乎涵盖了我们品牌推广所需的各种要素。
对于“诺亚方舟”只是阿里巴巴的一个道具,杨宗福回应时并不认同。杨宗福说,“诺亚方舟”凝聚了他的心血,坚持是他的发明创造之一,而且他对这个项目有一整套计划。
“中国诺亚方舟之父”应该是马云
关于阿里巴巴跟杨宗福的合作问题,参与设计者章佳辉说,阿里巴巴每年都会有一个励志项目,去年是推出造汽车,今年就是杨宗福的这个项目,这个他们多年合作的结果。当前国家大环境都在鼓励创新,有人愿意去做这些事情,这是符合产业政策的。阿里巴巴也在转型,他们也愿意支持这样的企业,他们认识到帮助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人员,对社会是有意义的。所以他们就选了杨宗福这个项目,并不是为了炒作什么。他们那么大的企业,炒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至于杨宗福宣称自己是“中国诺亚方舟之父”,很多媒体也乐于把这顶“桂冠”扣在杨宗福的头上,宋梓铭也表示不认同。"诺亚方舟"只是我们公司的一次成功的营销策划,我们的关注点不在"诺亚方舟"这个道具上面,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中国诺亚方舟之父"的说法。”
宋梓铭说,如果真要有这么个称呼,他们觉得“中国诺亚方舟之父”应该是马云。如果没有马云支持这个营销方案,没有他们这个团队的推广,杨宗福的所谓“诺亚方舟”还只是停留在设想上。
整个炒作过程都在掌控之中
按照计划,今年4月份的时候,杨宗福租下了场地。5月份,杨宗福“诺亚方舟”的设计方案最终确认。到6月份,建造“诺亚方舟”的主体材料都在阿里巴巴的网商平台上完成采购。
宋梓铭告诉记者,本次炒作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照他们预定的“剧本”走的,所产生的一切影响,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任何一个细节,他们都进行了有效的掌控。“但是,当一切准备停当,箭在弦上的时候,我们曾经短暂地犹豫过。那时候,伦敦奥运会已经开始,我们担心这次活动的关注热情会被奥运会掩盖掉。”
不过,经过评估,他们的“末日大戏”还是按照“剧本”开演了。
7月31日到8月2日为“预热期”,他们向外推出视频,曝光“诺亚方舟”,通过微博、门户网站、线下媒体、论坛等渠道,特别是线下媒体引爆事件。
8月3日到8月5日为“传播期”,传递阿里巴巴的品牌声音。他们将自己的品牌包装在视频和新闻稿中。视频内容有“诺亚方舟”性能测试、3D讲解“诺亚方舟”的构造以及事件的花絮、所谓内幕和人物访谈。
8月9日到8月15日为“互动期”,主要方式是通过Minisite(企业为了配合自己的市场运作活动推出的一些小型网站)将活动推向高潮。
记者在这份详细的策划书里,看到一份日历表,上面详尽规划了每一天每个团队需要完成的工作。杨宗福和他的“诺亚方舟”就是沿着这个既定的轨迹,准确地滚进了公众的视线。
杨宗福PK马云,谁是最大的赢家?
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给本报记者截至8月12日的统计数据,国内有25家电视、30家报纸以及4大门户和超过100家网站报道了“诺亚方舟”事件。此外还有微博转发94174次,微博搜索结果达到312251条,网友有奖转发12219次,活动页面流量达到31818人次。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个事件的炒作,吸引1亿人次来关注我们的网商平台。”宋梓铭说,到目前为止,经过他们的评估,已经完成了8000万人次的关注量。虽然离完成目标任务还有一点距离,但是本次活动还是非常成功的。”宋梓铭告诉记者,就在上个月,他们这个活动获得了中国最大的广告创意奖中国广告协会颁发的“中国4A金印奖”。
宋梓铭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我们这个活动的成功,还表现在低投入高回报上。整个活动的营销成本,我们只投入了大约20万元。”
至于杨宗福花了多少钱?宋梓铭说:“材料以及加工制作,都是我们网商平台供应商和制造商完成的。很多材料也是我们陪他一起去采购,或者我们帮他联系采购的,价格上都非常优惠。他有时候向外界说花了100万,有时候又说花了数百万。实际上花了多少,我们可以统计的。”
企业宣传必须对社会负责
针对阿里巴巴公司的这一“营销策划”,华东政法大学新闻学教授林凌认为,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林教授说:“负责任的企业宣传也是对企业长远发展负责。泡沫化、浮夸式、一次性宣传固然能够赚得一时眼球,却难以换来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和企业持久发展所必需的信誉。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诚信是企业形象宣传、品牌营销的核心内容。无诚信,则无宣传;无诚信,更无企业的发展。”
》专家技术“点评”
物理学博士:“诺亚方舟”没有科学严肃性
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物理信息学院凝聚态物理研究所贾艳敏博士说,虽然他没有在杨宗福设计和制作“诺亚方舟”时给过任何建议,但是,因为某电视台录制节目的需要,他还是对此认真地做了一些了解。他首先表示要鼓励杨宗福的发明创新精神,而且他的发明关注民生,贴近生活,这是值得赞扬的。
不过,贾教授也表示,作为一个救灾救生工具,杨宗福的“诺亚方舟”还非常不成熟,在很多细节上都不严谨,不科学,整个过程充满了娱乐色彩。
设计缺乏目标的针对性。贾教授指出,杨宗福的“诺亚方舟”在使用目标方面没有特定的针对性,所以设计时就没有考虑灾难的性质。
灾难可以分为长期灾难和突发灾难。酸雨、沙漠化、臭氧层空洞以及气候变暖等,属于长期性的;地震、海啸、龙卷风、泥石流以及瓦斯爆炸等,是突发性的。从现有的资料以及杨宗福自己的介绍来看,杨宗福的设计大而全。一个救灾逃生工具,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适用。
贾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已经有人发明了巷道矿井救生舱,开始在煤矿矿井、路桥隧道等作业中使用,效果不错。这个救生舱在设计上针对性强,应用目标非常明确。而杨宗福的“诺亚方舟”在应对地震和瓦斯爆炸方面,未必奏效。贾教授说,从“诺亚方舟”的外形和结构来看,可能比较适合应对突发海啸的逃生。
试验没有科学的严肃性。贾教授说,我们知道,在汽车的撞击试验中,我们对撞击速度、壁障的大小、质量、撞击目标是否固定等等都有严格要求,已经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而杨宗福的“诺亚方舟”撞击试验,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纯粹就是一场表演,我们只能当娱乐节目来看。
他们在选定试验场地的时候,没有设置符合标准的障碍物,也没有测量滚动轨迹的坡度与坡长,对重力与速度的测试就没有办法掌握。在滚向池塘的途中,舱盖子就飞了,说明这个东西非常粗糙,非常脆弱。
在热传递实验上,贾教授也认为他们是用电视台综艺节目的套路。“把一根冰激凌放在圆球里面,外面放火来烧,过一会打开圆球,取出冰激凌,让一个小孩有滋有味地吃,这能说明这个金属球隔热吗?”贾教授说,热传递的速度由材质、温度和时间决定。热传递有一个时间过程,这个都是可以准确计算出来的,而不是用打场子练把式的噱头来证明的。
“诺亚方舟”如投产会面临专利侵权风险。贾教授说,杨宗福并非所谓“诺亚方舟”设计的第一人。据他了解,除了我国已经使用的巷道矿井救生舱外,国外也有人设计了类似的东西。去年日本一个叫田中昭次的人,就设计制造了一款“胶囊版”诺亚方舟,也是声称得到了多国订单。河南安阳也有个小伙子制作了一个类似的东西。贾教授对杨宗福版“诺亚方舟”的前景并不看好:“如果他真的要投产了,很可能会惹上专利侵权的麻烦。”
逃生也要妥善处理道德伦理问题。“杨宗福的这个逃生工具太大太重,在他逃生的过程中,可能会给别的难民带来二次灾难。”贾教授说,满载10吨重的金属球从高处滚下来,所经之处都是避难的人群,金属球冲进人群会是什么后果?你活下来了,别人要不要活?“所以,这个道德问题要解决,由此产生的法律问题也要考虑。”
此外,你这个逃生工具残疾人根本就爬不进去。灾难来临时,残疾人要不要逃生?还有,如果真按照杨宗福设计的,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面生活10个月,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何处理?所以,对杨宗福搞的这个“诺亚方舟”,我们姑且把它当个有钱人的玩笑看待,不能当真。
》记者手记
诺亚方舟承载的是崇高的道德
据圣经《创世纪》里所述,在末日来临的时候,上帝授命诺亚打造方舟的时候,怀着一颗关怀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这种大爱超越了小我,超越了无限膨胀的私欲。诺亚方舟作一个我们熟知的故事,它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
首先,诺亚方舟是代表灾难面前众生平等。上帝与诺亚的契约给予了诺亚一家的特权,但也要求诺亚带上其他生灵,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无论是纯洁的还是不洁的。它们都是上帝的孩子,在上帝的眼里,生存权是平等的。其次,上帝对人种的选择是有标准的,那就是正直善良,没堕落,不贪婪,而不是金钱、权势和暴力。上帝之所以把劫后余生的权利给诺亚一家,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本分人,他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也没有误入歧途。
在阿里巴巴导演的这出充满欺骗的闹剧中,我们虽然看到“方舟”,却没有见到“诺亚”,这个“方舟”的内核却是一个弥天大谎。诺亚方舟的基本精神被抹杀了,被盗走了。它的每一颗螺丝钉都紧拧着物欲,它的每一块防火漆都像厚厚的脸皮。
在这个“诺亚方舟”门口,没有道德,没有良善,为偷生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其他。在这个“诺亚方舟”门口,钱是不二的选择。这样的“方舟”必将成为新贵和巨富们的沙龙。而动辄数百万元的“船票”,无情地斩断了草根百姓面对灾难的最后一线希望。
杨宗福是“中国诺亚方舟之父”?马云是“中国诺亚方舟之父”?这简直是对社会良知的无情嘲弄。他们制作的“方舟”的本质,是一个滚钱的雪球,绝对不是什么救灾救生的工具。因为诺亚方舟不是敛财的把戏,也不仅仅是逃生的工具,它承载的不是物质,而是道德和精神,是被物化了的崇高,是灾难来临前人类最后的希望。只有诺亚这样的道德楷模打造的方舟,才称得上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