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人工智能的意义
另一方面,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人工智能只能模拟人类的显性智慧能力而不能模拟人类整体智慧的能力,这样的人工智能有什么价值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明确。虽然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模拟人类的隐性智慧,因而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但是,模拟了人类显性智慧能力的人工智能,可以在人类智慧(主要通过隐性智慧所具有的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的能力)驾驭和引领下,以它远远高于人类的工作速度、远远优于人类的工作精度、远远胜过人类的工作耐力,协助人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在危险环境和极端环境等场合代替人类去完成各种任务,这就是人类智慧的创造力优势与人工智能的操作性优势之间的强强合作。
这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人类发挥驾驭和引领的作用,主要负责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即负责:① 明确描述所要解决的问题;② 预设问题解决所应当达到的目标;③ 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三者的联合,就构成了解决问题的工作框架。)人工智能机器则发挥操作性和执行性的作用,负责在人类设定的工作框架内聪明地解决问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机共生”的工作方式,更确切地说是“人为主、机为辅的人机合作”工作方式。
在这种工作方式中,人类驾驭者和人工智能机器执行者互相默契合作,将会形成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特色鲜明而且最为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人类高超的创造力与人工智能强大的执行力的有机结合!这种社会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将远远超过人类单独(或人工智能单独)工作的生产力水平。
由于篇幅的缘故,本文不拟描述这种“人为主、机为辅的人机合作”社会生产方式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生活各领域以及军事博弈各场景的具体应用,这里只简要地提及“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解放”的意义。
自从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人类就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人类从自然力束缚下的自由解放”。寻求这种解放的唯一道路,便是创制工具。翻开历史可以发现,人类创制的最古老的工具是具有质料而没有动力、更没有智能的“静态工具”:石刀石斧、棍棒弓箭、镰刀锄头及手推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强化和解放人类体质的功能;近代则创制了具有质料和动力、但仍然没有智能的“动力工具”:机车机床、轮船火车、起重机器、飞机等,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和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功能;进入现代社会,人类正在创制既有质料和动力,又有一定智能水平的“智能工具”:智能计算、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智能网络、智能机器人等,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而且必定是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扩展人和解放人类的部分智力。
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体质能力、体力能力、智力能力将逐步得到解放。这是历史进步的伟大潮流,也是人类从自然力束缚下获得解放的伟大潮流!
可以预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随着人类文明的充分进步,机器(特别是人工智能机器)将可以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代人类的劳动,实现人类史无前例的解放,然而人类唯一不可能被机器(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取代的,就是人类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劳动。这也是人类所独有的因而无法被取代的价值。因此,人类有一万条理由欢迎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而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或限制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
人们也许会担心,人工智能机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人类的劳动(当然不可能取代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会不会造成人类劳动者的失业?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既然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使人类越来越多地从各种劳动中解放出来,那么,一个必要的措施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全民文化科学技术素质,并且安排各种继续教育,使劳动者得到更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能够顺利而愉快地从那些“以体力为特色的”劳动岗位上转移到以“创造力为特色”的劳动岗位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智力服务,这是无限广阔的天地,可以容纳所有的劳动者。
可见,只要政策安排合理和处置得当,人工智能机器普遍而广泛的应用,不但不会造成劳动者的失业,相反,将会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由体力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劳动密集型的升级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