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放一下ARM公司的历史:1990年公司成立,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在2004年手机市场占有率约90%。之后,该公司2004年宣布推出Cortex-M3系列核,以进军嵌入式/MCU市场,并看好汽车、家电等应用;并称将推出手机等高性能计算的Cortex-A和面向实时的Cortex-R系列。没想到十年多弹指一挥间,如今愿景一一实现。
如今Cortex-A、M和R系列在数字计算领域已获得广泛接受,建立了庞大的生态系统。ARM下一步如何该如何发展?会上,ARM称看好的新领域有三:模拟和数模混合芯片、初创企业和OEM厂商。ARM解释道,公司将不拘于芯片,将渗透到设备的方方面面,因为芯片在物联网中只是很小的一个比例,物联网设备才是大头。
实际上,据笔者所知,ARM的这个新计划正在进行中。今年4月笔者在上海访问ADI时,ADI的CEO Vincent Roche曾谈到正在模拟与数模混合芯片中嵌入ARM核,“理论上,我们的所有芯片中都可以嵌入ARM核。”要知道,ADI过去几十年一直坚守自己的RISC+DSP平台—Blackfin,如今也转向ARM处理器,可见ARM的粘性之大。另外,笔者前两年也访问过国内一家初创公司—艾普柯,主要做手环等用传感、模拟IP,老总也说看好ARM核,计划做智能硬件/芯片,以吸引广大的创客开发。
可见,为了业务的持续增长,ARM一方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深挖,另一方面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甚至跨界。
跨界的杀手锏
当然,跨界谈何容易!十多年前,谁能想到飞思卡尔等拥有自有处理器架构的MCU霸主会转而选择ARM架构!谁又能想到汽车MCU领域的三大巨擎——飞思卡尔、瑞萨和英飞凌如今也在做ARM芯片!
ARM是怎么办到的?记得2002年在中国上海第一次成立办事处时,笔者就曾经问过这个问题?当时ARM总裁的回答是:第一,处理器好,第二价格极低。
了解处理器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处理器/IP还是星光灿烂的。笔者认为ARM作为一家没有什么芯片基地的英国小星星,之所以能皓月当空,还是靠价格取胜的。
笔者尽管不知道ARM核的价格有多低,但看看如今很多擅长打价格战的中国厂商授权使用ARM处理器,相信ARM处理器很划算。
有了价格和性能优势,ARM才敢跨界。
实际上,这种方式在我国也有很多案例。例如华为,大约十年前笔者旅行途中曾与一位加拿大北方电讯的驻京销售员深聊,她历数了几家竞争对手后,然后皱着眉头说,其实最难对付的是华为,他们的交换机特别便宜,比如别家都是每个端口是三五美元,华为只要一美元,这会低于成本价,我们都没法谈了。不知道华为为何价格能做得这么低。
如今华为已成为世界五百强,原因是跨界到通讯基础设备的芯片,还有通设备终端的手机及其芯片。另外,小米在手机市场拥有大量粉丝,除了功能时尚,关键还是便宜,最贵的小米智能手机一般不超过1999元,红米更低于1000元,能被大量草根接受。现在小米也在跨界,做了手环和很多智能硬件,甚至要做笔记本电脑。再有,乐视是一家从互联网进军传统行业的奇葩,从电视到手机都获得了成功,据说还要做汽车,特点是宣扬“硬件免费”,曾举办过“硬件免费日”,可见其在价格上杀得很厉害。
小结
若想站在时代的巅峰,除了扎实的功底外,还需要围绕价格进行大力创新,以及有跨界的眼光。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