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数据定个小目标:从改变惯例开始

大数据决策要真正在企业中落地生根并非易事,它必须能推动企业的自我批判意识,能够不断反思自身的惯例,推动变革。

人的行为受到习惯的约束。但我们很多的日常习惯,不是从来就有的,比如说刷牙。

在1810年代,几乎没有人有刷牙的习惯。一位叫克劳德·C· 霍普金斯的知名美国高管某天从一个老朋友那里获知一个商业创意。这位朋友发现了一种令人惊奇的产品,他坚信该产品将轰动市场。这是一种牙膏,一种带有薄荷味且泡沫丰富的混合物,他称之为“白速得牙膏”(Pepsodent)。老朋友希望与他合作推广这一产品,但霍普金斯最初并不感兴趣。在这位朋友的一再恳求并同意给他部分股份6 个月的期权之后,霍普金斯勉强同意启动这个项目。

为了销售白速得牙膏,霍普金斯开始坐下来悉心研究牙科专业教材。从中他发现了有关牙菌斑的参考资料,后来他将这层牙菌斑称为‘垢膜’。“这给了我一个鼓舞人心的点子,我决心将牙膏宣传为美丽的缔造者,能用来对付牙齿上那层垢膜。”他不无得意地回忆道。

借助于这一创意,霍普金斯将白速得牙膏打造成了全球最畅销的产品之一,同时还让刷牙的习惯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美国。在白速得牙膏第一轮的营销宣传过了10 年之后,民意测验表明,刷牙已经成为大半美国人的日常习惯。到1930 年,白速得牙膏远销至中国、南非、巴西、德国,只要是霍普金斯能打广告的地方,就有白速得牙膏的身影。他成功地让刷牙变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事。

与人的习惯类似,企业的日常运营也是建立在一些习焉不察的惯例(Routine)基础上。包括成文的规定,如标准作业流程,也包括很多不成文的规范和禁忌。这些规定、规范、禁忌或显或隐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它既是企业保持标准化、高效率的重要来源,也让很多新的尝试和改变不断被消解、扭曲,最终流产。

当基于大数据的决策作为一种新思维被介绍到企业中,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与惯例之间可能的冲突,例如:

大数据反映客户对产品某方面功能有意见?对不起,我们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流程遵循了严格科学论证的,改造起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非常困难。

大数据显示某两种产品组合可以推动销售?抱歉,那会涉及两个部门乃至事业部之间的协调,而且还涉及两大类供应商协作流程的变更和供应链的改造,在别的企业可能适用,在我们公司,做不到。

人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个“自己”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旧有的习惯,它是人开展新行动、开始新生活的最大障碍。同样,要让大数据决策思维在企业落地,最大的障碍正是企业自身旧有的惯例。

然而正如个人习惯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和培育等方式加以改变一样,企业惯例并非不可改变。

最直接的策略,当然就是改变行为的诱因。就企业来说,是调整激励政策:改变行为的员工受到奖励,不改的将面临惩罚。这种“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变革策略是最为直接和严厉的,它体现出制度的刚性,适用于一些规定明确、是非鲜明的情况。例如用大数据发现重要设备潜在故障预测和处理方法、剔除不必要的某些生产服务环节以降低成本等惯例。

旧的惯例不管合理与否,其生命力是相当顽强的。针对此类不打折扣的惯例变革,企业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直接在企业ERP信息系统对流程、权限等作出调整,来重塑和固化员工的新行为,防止新惯例执行的走样。

但是,惯例并不仅限定于此类非此即彼的情况。在现实中,大量的情况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运用大数据决策并不能保证决策结果是绝对正确的,更多只是提供一种新颖的可能选项,供决策参考。不同部门对此提出质疑也正常,自有其道理。例如为了组合某两个产品的销售,要重新调整供应链和采购程度,是否合算?为了响应少数用户的抱怨,而重新调整客户服务流程,是否会导致其他客户的不满?等等。

考虑到协调的困难,对于大数据决策的推广者来说,最简单的、也最为现实的是先定下一个小目标:改变部门内部或所掌控范围内能够直接调整的惯例,形成成功典范,逐步积累小成功。进一步也可以同企业内部那些对大数据最感兴趣的部门合作起来对部门间惯例作出改变。这正是很多公司初步试水大数据时所采取的举措。

这种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广的常规方法,除非有高层的决心和承诺,否则并不总能奏效。很多情况下,大数据决策思维的引入,会导致公司内部决策主导权之争,演化为不同利益方的权力博弈。正如数据分析学者托马斯·达文波特所指出,至少在短期内,基于小数据的勇气型决策(gut-based decision)与大数据决策将并存,期望权力与政治从组织中消失的想法是天真的。

这种情况下,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就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商业洞察,而是一个内部协商和沟通的过程。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治理框架,让各方明白引入大数据决策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提供变革的理由,并平衡各自的利益诉求。

除了前两类惯例,对企业大数据决策思维,最难克服的是第三类所谓的“核心惯例”,指那些根深蒂固于企业内部,不经过集体深刻的反思无法呈现的惯例。类似于人的下意识行为,这种惯例已经进入企业文化层面,有时甚至表现出明规则与潜规则之间的冲突。例如一家企业虽然明文规定不鼓励加班,但是由于老板天天延迟到晚上七八点下班,很多员工为了表现,也纷纷自动延长在办公室的时间,哪怕只是在看新闻。更为要命的是,老板注意到这些员工的行为,还不时在会上表扬几句。

核心惯例是由员工集体形成的一种体制和社会结构,深刻地影响着公司的决策风格和习惯。很难想象,一些在决策方面从来不愿意寻找证据支持的领导会轻易接受和相信大数据决策。他们的怀疑从来是指向外部,而不是自身。即使同意采用大数据,也只是希望能用大数据来佐证自己的直觉。他们缺乏的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倡导的“自我批判”精神。

总而言之,大数据决策要真正在企业中落地生根并非易事,它必须能推动企业的自我批判意识,能够不断反思自身的惯例,推动变革。当然,这已经不是一个小目标了。

最后,有关刷牙的习惯,需要还原的一个不那么光彩的真相是:牙齿上垢膜是自然形成的,一直都覆盖在人们的牙齿上,并不会给任何人造成困扰。要清除垢膜,可以吃苹果,用手指擦牙齿,刷牙,或者含一口水,然后用力地让水在嘴里四处流动就行。牙科研究权威宣称,所有的牙膏,包括白速得牙膏,对此都无能为力。可见刷牙这种好习惯的形成来源于一个善意的谎言。对于大数据来说,或许需要反思的是: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用数据行骗”的可能呢?

本文作者:赵付春

来源:51CTO

时间: 2024-08-08 11:58:56

为大数据定个小目标:从改变惯例开始的相关文章

LinkedIn张溪梦的分析哲学:大数据要做小做快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是一家很另类而神秘的社交网站,但它的价值逐渐让世人侧目.在日前举办的2013 Teradata大数据峰会上, LinkedIn商业分析部总监张溪梦(Simon Zhang)在接受IT专家网记者的专访,介绍了LinkedIn如何通过对数据分析技术的利用创造企业的价值. LinkedIn的目标,是联结世界上所有的专业人士,让他们能够更有效率,更成功.目前,LinkedIn在世界范围内的用户已增长到2亿多,86%的财富100强企业正在使用LinkedIn的

王洪涛:大数据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应用

文章讲的是王洪涛:大数据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大数据"自诞生之日起,业界对它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就存在一定争议.究竟什么是大数据?有哪些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的未来是怎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在2013大数据产品评选活动举办之际,笔者采访了此次担任评委的几位专家学者,看看专家眼中的"大数据"是什么样的? 王洪涛,中国保险大数据智慧应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博士.国家访问学者.历任某保险集团战略发展部.CRM部.某保险公司董办总经理.21年保险从业经历,领导完成了跨产寿险

SAP卢东明:大数据同样需要小身材

文章讲的是SAP卢东明:大数据同样需要小身材,最近我在工作上有些调整,从以前负责专注海量数据存储分析的列式数据库Sybase IQ转移到移动及嵌入式数据库SQL Anywhere,负责SQL Anywhere全球的市场战略,所以想借这个机会写一写移动及嵌入式数据库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对当今的企业应用有何种意义. 大数据时代,大家都在谈大数据之大.之深,围绕着大数据管理.海量数据存储.分析等解决方案层出不穷,列式数据库.海量内存分析.NoSQL,各种数据库技术似乎都是围绕着"大"这个词的

大小数据 | 辨析大数据价值与小数据洞察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带给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媒体传播方式及社会治理方式等都诸多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大数据时代>一书的核心观点是说:"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 我们没必要非得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要让数据自己发声."在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上面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通过找到"关联物"并监控它,我们就能够预测未来. 作者还提出了"大数据三原则":要

大数据时代,小数据中心

文章讲的是大数据时代,小数据中心,中国(上海)国际数据中心技术设备展览会在上海隆重开幕.紧跟德国工业4.0的新趋势,威图(Rittal)携绿色.节能.可靠的数据中心系统解决方案登陆本次展会.在变革的大数据时代,威图(Rittal)将引领数据中心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展会现场,威图针对模拟的微模块.通道封闭系统,进行了实时监测,参观者可以通过液晶屏,直接了解数据中心内部各项指标信息.威图(Rittal)的微模块,它可根据客户需求在工厂进行预制,并可灵活拆卸,快速组装.威图(Rittal)的LCP机柜

大数据让“可能”实现:科技改变生活

大数据最具代表性的气质是收集和分析来自各类终端和应用的用户信息,通过组织或研究团队的智能分析,获得更多机会.其增长最快的区域毫无疑问是数字分析,有专家甚至认为,如果你是一个数据分析师,那你几乎可入任何你想要进入的领域(或者成为你希望的任何角色).TNW上发表了Niall Harbison的一篇文章<大数据让"可能"实现:科技改变生活>,列出了大数据引领创新的三种应用模式,并分享了诸多颇富创意的企业.其中,Pebble手表比Google Time要早很多,但设计思路却有诸多重

大数据时代的小数字感

目前,"大数据"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人都喜欢谈论大数据.而我们利用数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用之为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如何有效地呈现出大数据给出的结果,并把数据以"人话"说出来的,并让受众(很可能是你的领导)听得懂,就显得非常重要的! 想做到这一点,就得迎合人性,或者,更具体点说,要迎合人类大脑的喜好. 一部经典电影引出来的数字感 如果你看过巴里•莱文森导演的经典奥斯卡电影<雨人>(Rain Man),或许你不会忘记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桥段:在餐

发展大数据不能抛弃“小数据”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建设大数据中心,有些偏僻的山区都建立了容量达2PB(拍字节)以上的数据处理中心,许多城市公安部门要求存储3个月以上的高清监控录像.其背后的问题是,这些系统的成本都非常高. 数据挖掘的价值是用成本换来的,不能不计成本.盲目建设大数据系统.什么数据需要保存.要保存多长时间,应当根据可能的价值和所需的成本来决定.大数据系统技术还在研究之中,美国的E级超级计算机系统要求能耗降低到原来的千分之一,计划到2024年才能研制出来.因此,用现在的技术构建的巨型系统,能耗极高. 一味追求数据规模

大数据里的小利器

如今,90%的数据分析师都在谈大数据,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数据分析师收集数据的边界在哪里?又该如何运用数据呢?作者在美国参加Strata 2012大会期间,跟很多数据中人交流,其中前LinkedIn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5913.html">首席科学家DJ Patil给他的印象最深. 对话:先有需求,后有数据 车品觉: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很困惑,现在的企业获取数据很容易,并且数据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那么对于公司来说,到底要收集什么数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