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 成都人,资深评论专栏作者
最近网络上,刮起了一股向“标题党”和网络戾气“宣战”的风潮。“铲除网络XX”、“向网络XX宣战”,这是裹挟在这股风潮下的一些评论文章的标题。(7月27日中新社)而若单从字面意思来看,类似“宣战”、“围剿”、“铲除”之类的字眼,其实本就暗含着某种暴戾之气。
这次反网络暴力,应该是起源于近日中青报的一组“拒绝网络暴力系列报道”。比如《微博“约架”:从网络语言暴力到现实的拳头》等。之后的《谁在为网络戾气“添油加柴”》一文,更是将反“标题党”、反网络戾气,推向高潮。
事实上,很多网络暴力乱象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症结,就是从个人角度来讲,我们没有宽容平等理性平和的说理对话的心态和素养,从制度规范层面来看,我们之前在大众教育和社会公共层面,缺乏相关的逻辑和说理训练,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可,内化为基本社会共识的文明理性议事规则。
当然,这还是抛开了具体的日常人际纠纷、私人恩怨,没有纳入社会焦点矛盾维度下,仅是就事论事,针对网络舆论场特点的定性。在网上,首先要学会对话,既然是对话,那么必须保证平等真诚。没有这个前提,一切的网络交流,就丧失了平和宽容的基础。要么是气急败坏的,哪怕伪装成“义愤填膺”;要么是尖酸恶毒的,哪怕披着“睥睨一切、全知全能”的外衣;要么是以讹传讹的,哪怕是打着“追求真相”的幌子……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不会因为见解相异,而直接攻击发言者本人,甚至辱及其家人。没有尊重和倾听,只有党同伐异,“他人即地狱”。“惯性质疑”变成网络表达的起点,只会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耗散更多的社会信任。
所以,只有当节制的、有甄别的、不那么讨巧讨喜的信息传播也能顺畅时,网络生态才是健康的。
时间: 2024-09-20 10: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