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和记黄埔低价囤地赚取暴利 地方政府不敢轻易开罪

  过去十多年的楼市黄金期,让很多开发商靠着囤地就能赚取暴利。这在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通过延长土地开发周期,和记黄埔曾让旗下的项目的房价或地价在六七年间暴涨几倍,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上海御翠豪庭项目,最后一期的房价已是当初楼面地价的20多倍。

  低价囤地

  “从过去十年的记录来看,土地价格每年都在攀升,这就意味着越早拿到土地就越有利,囤地时间越长,土地增值的空间就越大,这是开发商囤地最主要的原因。”盈石集团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平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根据和记黄埔2013年年报,该公司在2013年结束时应占土地储备约为8300万平方英尺(1平方米≈9平方英尺),其中97%位于内地,内地的地价约240元/平方英尺。

  同年,和记黄埔确认销售住宅物业的均价为1636港元/平方英尺,已订约销售的均价为1861港元/平方英尺。

  由于一">二线城市房价较为坚挺,按照2013年已确认销售的均价保守估算,和记黄埔手头握有的土地未来可能卖出的房价已经是原有地价的5倍多。

  梳理和记黄埔的年报可发现,该企业在内地的项目要完成1%开发大多需要4年以上时间,有的项目开发周期甚至接近30年。

  和记黄埔位于东莞厚街镇的海逸豪庭项目,占地3600万平方米,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发至2007年,落成面积还不到1%。

  在2007年,东莞国土资源局以“海逸豪庭项目闲置土地最多,时间达到95个月”为由,对东莞冠亚环岗湖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开出高达7915万元的土地闲置费罚单。

  但是,根据和记黄埔2006年年报,该项目计划完工时间为2017年。此后和记黄埔又多次将该项目的计划完工时间推后,在和记黄埔2012年年报中,计划完工时间定为2021年。算下来,这个项目的开发周期已经接近30年。

  和记黄埔在北京十三陵附近计划打造“皇家别墅”北新嘉园项目,距合同约定的“2004年11月”开工时间已过去近10年,依然未见开盘动静。

  在和记黄埔2012年的计划中,该项目在2015年预计能完成开发。不过,仅一年之后,和记黄埔就将该项目的完工时间推后至2019年。

  这样的例子在和记黄埔的项目中比比皆是:珠海淇澳岛的柏涛湾项目,其合同签订时间为2005年9月26日,但时至今日,仅完成了1%的开发,预计完工时间也一直推后至2017年。惠州大亚湾澳头住宅项目、中山翠湖住宅项目等,目前都仅完成了1%,预计完工时间同样被不断推后。

  囤地等待地价和房价升值或许是重要的原因。

  以和记黄埔在北京姚家园新村的逸翠园为例,逸翠园一期获得销售许可证在2005年11月,当时的成交均价约9000元/平方米;到2011年,该项目的二期才获得销售许可证,成交均价已经上涨到2.8万元/平方米。

  政府监管不力?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港资企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所拿地块一般开发周期比较长,通过比较长的市场周期博弈市场培育期,届时地块本身升值,房价上涨,从中获得比较大的升值收益;而且拿地选择目标仅仅局限于一二线城市市中心优质地块。

  “由于港资企业擅长利用资本市场力量开发和经营商业性物业,尤其是大型综合体的开发,从地方政府来讲,出于这些港资企业的成功经验、地方政府税收、就业等诸多方面考虑,地方政府会优先考虑这些企业过来进行投资,甚至短期内会给予税费、地价上的优惠,以此博取中长期的税收与就业的效益。”张宏伟表示。

  不过,开发商囤地也有很大风险。

  根据我国《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开发商闲置土地,如果属于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造成动工开发延迟的,不做相应处罚,拟订闲置土地处置方案;但如果是企业原因而导致未动工开发满一年的,需按照土地出让或者划拨价款的20%征缴土地闲置费;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将会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并且土地闲置费不得列入生产成本。

  和记黄埔就曾因此上过国土部闲置土地的“黑名单”,也被地方政府开出过土地闲置费罚单。

  但是,张平对记者表示,虽然国家有闲置土地的处置办法,但往往各地执行力度不一。她说,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市场不好或者资金不够,这些问题都会对土地开发的进程和决策有影响。只要在政府要求的时限内,象征性开发一点,就可以规避政策风险。

  而对于和记黄埔来说,由于其业务广泛,不仅有房地产,还有港口、零售、能源等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往往不敢轻易“得罪”。

时间: 2024-10-25 10:55:01

李嘉诚和记黄埔低价囤地赚取暴利 地方政府不敢轻易开罪的相关文章

李践:狂赚李嘉诚钱财的40男人

在google上输入"李践"二字,你会得到13000条信息:在百度上输入"李践"名字,你可以查出15600条资讯,而且这里极少有的重叠信息. 李践何许人?一个武术家.培训师?行动成功学创始人?仰或是一个成功的广告人?这些是阅读给记者带来的信息.总之听来很出名,至少在媒体的报道上是如此. 太多文字在渲染一个"传奇".然而,这是一个知本时代.传奇可以用来讲故事,但利润是要靠一分一厘的钱挣回来的. 那么,与其说是传奇,不如说李践的成功得益于奋斗不已.这

李嘉诚家族七抛亚洲资产西进欧洲 英将成帝国核心

据21世纪网 华人首富李嘉诚家族在西进欧洲的道路上狂奔.4月8日,李嘉诚次子李泽楷71亿港元抛售北京盈科中心.这是继去年下半年至今,李嘉诚家族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第七次抛售. 尽管李超人竭力否认自己并没有抛弃香港和中国内地,但和记黄埔财报数据也许能更真实反映李嘉诚的决绝之心.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英国将成为李氏欧洲商业帝国的核心.和黄如此看好欧洲,究竟为了什么? 欧洲业务利润首超香港和内地 最近两年来,华人首富李嘉诚家族大规模抛售香港和中国内地资产,引起全球瞩目. 4月8日,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将其掌

李嘉诚:和记黄埔有意在上海上市

5月21日晚间消息,据香港媒体报道,和记黄埔主席李嘉诚周四表示,该公司的3G业务今年有望如期实现息税前利润,并称和黄有意在上海上市. 李嘉诚在和记黄埔的年度股东大会后对记者表示,他预计今年3G业务表现将好于2008年. 此外,李嘉诚还表示,和记黄埔有意在上海上市.但他不愿详述. 李嘉诚还表示,他没有减持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计划.李嘉诚通过和记黄埔以外的李嘉诚基金会有限公司持有中国银行股份.他重申,持有中国银行股份是一项长期投资.(罗毅)

李嘉诚宣布由长子李泽巨将管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

香港亿万富翁李嘉诚周五表示,将把长江集团(Cheung Kong Group)的执掌大权交给长子李泽巨(Victor Li),并将为次子李泽楷(Richard Li)进行新的资产收购交易筹措资金.这是李嘉诚近些年来首次就其商业帝国的接班人计划发表公开言论. 现年83岁的李嘉诚声称他短期内没有退休计划,并在媒体见面会上向记者表示,作出继任安排,是为了使两个儿子之间没有业务和资产方面的冲突. 李嘉诚表示,他将帮助李泽楷的新商业计划筹措资金,在他的帮助下,李泽楷的资产规模将会成倍增长.李嘉诚没有详细说

李嘉诚1.22亿港元增持和记黄埔

12月15日晚间消息,据港交所资料显示,长和系主席李嘉诚申报,于12月11日增持和记黄埔235.1万股,每股平均价51.827港元,涉及金额1.22亿港元,持股量由51.28%增至51.38%. 该股今日收报51.2港元,跌1.35%,成交额4.9亿港元.

李嘉诚密集增持旗下公司或涉和记电讯国际私有化

在过去两个月, 李嘉诚密集增持旗下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动用的资金超过30亿港元. 伴随着李嘉诚的增持活动暂告段落,这两家公司的股价起底回升.最近几个交易日表现更是出众,超过恒指涨幅.李嘉诚在新年的账面收益已经超过4000万港元.目前,李嘉诚共持有22亿股和记黄埔,持股比例高达51.74%,持有9.6亿股长江实业, 持股比例为41.5%.李嘉诚在这两家公司持股的价值已经高达2000亿港元. 香港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在去年11月至12月期间,李嘉诚增持和记黄埔16次,动用资金约7亿港元:增持长江实业2

李嘉诚增持和记电讯香港400万股

北京时间12月8日消息,据香港媒体报道,港交所资料显示,长和系主席李嘉诚旗下Li Ka-Shing Unity Trustee申报,于12月3日增持和记电讯香港400万股,每股平均价1.28元,持股量由62.96%增至63.04%.该股今天收报1.31元,升0.77%,成交额342万元.

李嘉诚两月内28亿元买地 港商频频抄底内地楼市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运用手中丰富的资金在内地抄底吸纳土地储备,这已是李嘉诚近年来屡屡得手的策略. 继11月初斥资8.96亿元人民币拿到佛山一幅住宅及商业用地后,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下称"长实")及和记黄埔(下称"和黄")两公司,于12月再次以19亿元人民币拿下大连西岗区一块土地.两个月内,李嘉诚抛出接近28亿元在内地买地. 12月12日,长实地

李嘉诚20亿欧元杀进爱尔兰欲收购Eircom公司

李嘉诚投资欧洲再下一城.据路透社报道,5月9日,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已经提交经修正的价值20亿欧元的要约,欲收购濒临破产的爱尔兰电话公司Eircom Group.Eircom已经在3月底获得了法院批准免受债权人追索的请求,使公司得以重整37.5亿欧元债务,此项目成为爱尔兰企业史上最大一宗监督重整案.事实上,海外投资在李嘉诚整体版图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长实在香港的全部员工有3万多人,海外员工超过20万.和记黄埔2011年收益额3877亿港元中,42%来自欧洲.和记黄埔发言人告诉本报记者,公司目前对该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