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诊疗困扰病患、排队约号费时费力、医疗信息不共享导致重复诊断……未来,医疗领域的这些“短板”将有望逐步补齐。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初步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
在公众看来,健康医疗大数据与百姓生活距离遥远,主要存在于有关部门的数据库当中,运用于宏观层面,难以让实惠变得可见和可及。不少医疗数据也的确如此,比如疾病谱、药品销量、诊疗人数及趋势、医疗筹资和使用数据等,这些宏观数据虽然极具利用价值,却远离百姓生活。
然而,不少健康医疗大数据其实与百姓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广泛存在于普通诊疗活动当中。例如网上挂号、移动支付、远程会诊、可穿戴医疗设备、就诊“一卡通”等,都是数据信息在诊疗过程中的成功运用,不仅方便了患者,而且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但总体而言,与这方面存在的巨大潜力相比,“数据亲民”还做得远远不够,百姓所得到的实惠也远不及预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大数据应加强知识普及,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医疗信息。当前,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突出,主要原因是患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信息时代理应让患者获取更权威的医疗信息和医学知识,但当前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不仅参考价值不大,有时反而起反作用。大数据理应抢占知识和舆论高点,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填平医患“信息鸿沟”作贡献。
其次,大数据要更好地匹配医疗供需,帮助化解“看病难”。在这方面,大数据可施展的空间巨大,譬如,可开发出更多便捷式医疗设备,建立更加通畅的医疗数据输送渠道,让医患不见面也能及时反映病情变化,给予精准诊疗。再如,诊疗流程应该得到进一步优化,让等待的时间更短、过程更舒适,使看病成为轻松事。数据可便民,只需让数据多“跑腿”,患者就能少折腾。
此外,大数据可成为“降费先锋”。当前,检查之所以要反复做,是因为数据没有相互利用,结果不能共享;医疗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与医院重复建设和设备利用率不高有关;网售处方药之所以难实施,是因为规则还没有完善,等等。大数据本可大幅降低医疗费用,但当前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可见,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巨大潜力有待挖掘,这既需要突破观念和技术束缚,也需要明确数据的应用模式,既要务虚,也要务实,除了要做好宏观利用外,还要用接地气的方式,提高大数据运用的可及性,增强实用性,让百姓感受到大数据带来的更大获得感。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