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造船的机遇与挑战
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交通、海洋开发和海防建设提供主要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同时,又以其广泛的产业关联度影响和带动着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等50多个行业的发展,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对船舶工业给予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造船业逐步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已是一条普遍规律。日本、韩国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了本国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跃居世界第一、第二造船大国,并使亚洲成为世界造船中心。今天,中国的船舶工业也面临着类似的机遇。中国的工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优于日本、韩国当时的水平,又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国家已明确提出了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宏伟目标,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生产基地,这些都为做强做大船舶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充分肯定了船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我国船舶工业新世纪发展的方向。
我国造船企业近年来在产品品种、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在企业生产管理领域仍没有大的变化,企业技术开发手段基本实现开发工具信息化,而管理领域多数企业除在财务管理、库存等单项管理方面局部应用外,在最核心和最复杂的管理领域物流、生产、成本管理和控制等方面,还处在简单的人工管理环境,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给经营管理控制带来许多困难。已成为制约企业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重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和竞争环境的进一步加剧,管理水平与发展需求这对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迫切需要使用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现代化手段,去适应这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对管理的要求,逐步达到市场为先、技术为重、计划合理、调度有据、反馈迅速、信息共享、协调一致,使资源获得最佳配置的目标。
船舶行业信息化的基本模式
目前国内船舶行业的企业,实施完整的ERP管理项目的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局部实施了设计、工艺、财务、内部物流等局部应用,基本没有实现从船舶产品从设计开始到财务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业务数据进行一体化管理。目前造船企业管理信息之路大致分三种类型。
1、 企业自我开发模式
部分造船企业,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开始进行自我开发之路,许多系统在当时(甚至现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部分应用模块和应用点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由于基于企业内部应用的开发模式,从软件体系架构到系统流程上,都很难达到现在信息系统的水平,模拟人工居多,提高内容较少,软件可靠性较差,开发和维护成本高(许多企业有数百名信息专职人员),应用效果一般。基本属于离开不了,作用不大的状况。
2、 全套引进国外系统模式
一些新兴企业和部分企业的部分二级单位,更想通过国际水平的软件将企业管理提高到国际水平。选择和实施了韩国HANA等船舶行业的软件。这类软件一旦真正实施成功,将带来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果,曾有某一发电企业引进国外成熟的管理软件,取得了比国外企业更成功的先例。但是由于此类软件要求企业完全靠向软件,很难提供企业特点的二次开发服务,技术要求很高,企业管理人员连系统要求的参数都很难提供,再加软件费用高(一般投资数千万元)、软件实施周期长、服务费用更让中国企业很难接受,因此实施难度很大,目前应用效果不够理想。企业只能以此软件作为管理的骨干框架,应用其难度较小的部分,再辅助其它软件实现企业信息化。
3、国内行业软件基础上的应用模式
部分企业选择具备较强行业产品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软件公司合作,以行业产品为基础,按照船舶特点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现船舶企业管理的需要。该类软件是我国企业成功应用的主流解决方案产品,这些产品是我国软件公司十数年来学习国外软件技术或在引进实施国外软件产品的基础上,吸收其关键技术开发出在某一行业比较成功的软件。在技术上保证了软件的先进管理思想,对一定行业的需求功能比较齐全。实施采用保留软件原型基础和基本逻辑,保证软件先进性和应用效益,再根据行业(企业)合理的个性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实施,完成企业的管理系统信息化。此类应用模式,企业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强有力的实施组织和实施力度支持下,有较高的实施成功率。目前国内企业比较成功的应用案例,大多采用此种应用实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