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法律利剑割除网络谣言毒瘤

  只有对造谣者依法追责,才能警醒更多人在面对谣言时从“被动接受”转向“自觉抵制”,才能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健康网络生态。

  本报评论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论坛的开放、微博的兴起,整个社会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了“网络谣言”这一“毒瘤”,污染了公共信息环境,扰乱了社会秩序。根治这一“毒瘤”,塑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需要每个网民坚守理性,不造谣、不传谣;更需要主管部门用好法律武器,让造谣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谣言,妖言也,自古就有“三人成市虎”的谣言惑众之说。《淮南子·说山训》中记载: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而网络谣言,衍生于虚拟空间,借助于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手段,往往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与范围,影响和干扰着更大群体的认知和判断。因而,单就传播性而言,网络谣言的危害更大,更须予以警惕。

  审视那些网络谣言,即可发现:一方面是造谣者无中生有,另一方面是传谣者推波助澜,有意无意把一些问题扩大化、闹剧化。谣言插上科技的“翅膀”,轻易地获得了滋生、蔓延的土壤。

  抵制网络谣言,需要公民自律。“谣言止于智者”。作为理性、责任公民,在享受微博问政、舆论监督的权利时,也要承担起构建健康、良性网络生态之责,不无中生有制造谣言,对不明就里的网络事件不围观造势,在是非难辨之前不轻信谣言、不传播谣言。

  铲除网络谣言,需要法律护航。世界上没有“法外之地”,">网络世界也不应是法治盲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订了专门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净化网络信息管理,如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互联网“与真实世界一样进行管控”;在日本,制造网络谣言的人,可能被判处三年监禁和30万~50万日元的罚款,而且警务部门有权要求通信商为其保持60天的通信记录,以便对谣言来源进行调查;新加坡有专门的媒体发展管理局,负责对网络谣言进行管理,严重造谣者甚至会面临诽谤罪的起诉。在虚拟世界,人们仍然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必须遵守网络世界的规则和底线,否则将受到惩戒。

  我国也有多部法律法规对惩治网络谣言作出相关规定,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进行相关处罚,《刑法》中对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也有明确规定……

  因此,面对某些甚嚣尘上、明显影响社会秩序的网络谣言,必须及时“亮剑”;对于那些超越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的网络谣言,必须依法严惩。网站作为信息发布平台,有责任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构筑起防范谣言的第一道防线,对那些因把关不严或有意为之的网站,就应依法查处;对恶意编造网络谣言的不法分子,惩处绝不手软;对以讹传讹的恶意传播谣言者,也应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违法必究,惩前毖后。只有对造谣者依法追责,才能警醒更多人在面对谣言时从“被动接受”转向“自觉抵制”,才能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健康网络生态。

时间: 2025-01-09 05:42:09

评论:以法律利剑割除网络谣言毒瘤的相关文章

网络谣言是为害甚广的社会“毒瘤”

摘要: 网络谣言的泛滥,将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防治网络谣言,应该从何做起?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法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网络谣言是为害甚广的社会毒瘤 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 网络谣言的泛滥,将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防治网络谣言,应该从何做起?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法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网络谣言是为害甚广的社会"毒瘤" "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炒作性.攻击性.报复性.宣泄性.诱惑性.强迫性等特点,已成社会'毒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我国的网络

整治网络谣言取成果 清21万条信息关42家网站

摘要: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协调局局长刘正荣.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副局长赵志国今天就整治网络谣言的有关情况接受媒体采访.两位负责人通报了近期整治网络谣言的举措和成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协调局局长刘正荣.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副局长赵志国今天就整治网络谣言的有关情况接受媒体采访.两位负责人通报了近期整治网络谣言的举措和成效,并对即将深入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了介绍. 拘留6名网上造谣者 刘正荣.赵志国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各类网络谣言经常出现,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编造.传

“商标大战”的启示

■ 张亚卿 "稻花香"案仍存变数 据<金华日报>报道,近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称"商评委")因一件民间商标争议案而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诉.该申诉是基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关于"稻花香"商标争议的终审判决不服提起的,考虑到该判决可能会对今后案件的裁定及审查标准产生根本性影响,商评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即做出申诉的快速反应.而几乎与此同时,案中利害关系人浙江稻花香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称浙江稻花香公司)以三年没有使

网购分期不还 N种恶果等着你

        网购市场狂飙突进的发展,让每个人都享受到随时随地购物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商品之间的流通.目前,网购"剁手族"早已成为一个庞大群体.为了进一步调动用户的购物积极性,推动网购市场的繁荣,拉动消费需求,电商纷纷玩起"分期"的业务.比如天猫分期购.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让用户享受到更加舒适.便捷的购物体验.但与此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某些"剁手族"贪一时购物之欢,没

网络谣言泛滥,信息安全亟需撑起法律保护伞

记者从西安市卫计委获悉,3月22日下午,在微信中广泛流传的"山东问题疫苗流向的西安市68家接种点"一文经查证是假消息.据了解,该文是将某微信公众号"西安正规预防接种点大盘点!避开问题疫苗,必须扩散" 一文中的部分内容经篡改后变身为"西安问题疫苗流向的接种点"一文,并经微信大量转发.(3月22日环球网)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做父母的也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不让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山东问题疫苗就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相关信息朋友圈里刷屏

评论:人肉搜索的法律边界在哪里

一个受到爱情伤害的女子,在设计好了自己的归宿之后,却把一个巨大的问题抛给了社会.人肉搜索的狂飙,让她预设的目的,已经超额达到.我们不知道,她是想以这种"预设"好的社会舆论来惩罚伤害她的人,还是想以牺牲自己来唤醒社会对道德的重建. 姜岩泉下有知的话,不知道对自己以生命为代价的最后一击,所产生的效果,是欣慰还是困惑. 一则死亡博客,把一个沉重而尖锐的话题,留给了整个社会,那就是,人肉搜索的法律边界,到底在哪里? 死亡博客推开人肉搜索之门 一切都要从"死亡博客"说起,这个

评论:个人信息泄露,期待法律有效堵漏

你是不是经常接到骚扰电话?如果是,那毫无疑问,你的个人信息泄露了.最近,江苏南京秦淮警方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95%的人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据6月14日<现代快报>).屡治不止的个人信息泄露让人无奈,以有效的法律手段根治,才能还给公众信心. 个人信息泄露不是一个新话题,而且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情况似乎越来越严重.仅就南京秦淮的这次问卷调查而言,警方对200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人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其中大部分反映接到过骚扰电话.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处于高发态势

评论:“电商大战”忽悠消费者应受法律惩处

晏扬 "电商价格大战"引起政府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局近期已对"电商价格大战"展开调查,初步认为电商的促销宣传涉嫌欺诈消费者,发改委将对此依法惩处. 在此次价格战中,参战电商的表现可谓"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一方面高调宣战,话说得满而狠,什么 "三年零毛利"."所有产品价格均低于对方"."无底线便宜"云云:另一方面以各种手法规避承诺,比如虚构原价.实

近年网络谣言事件

网友"上班猪"发布在QQ群的图片2011年3月17日,超市工作人员在协助顾客购买食盐. 新华社网络谣言商报图形 李璐 制 近年网络谣言事件 12008年10月"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 22010年2月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 32011年2月10日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 42011年2月"皮革奶粉"重创国产乳制品 5 2011年3月QQ群散布谣言引全国"抢盐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