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片段:最年轻首富基因解析

文 | 本刊特约撰稿 王建硕  表面看,这只是又一个好运的互联网新秀。但越仔细了解这家公司,你会越觉得他们的成功是有计划出来的,而非巧合—也许这才是Facebook最牛的地方  2月的湾区阳光灿烂,美国280州际公路两边的绿色山坡和蔚蓝的白云,让人觉得自己是Windows XP桌面上的一个图标。下午,2点,终于来到Facebook这个神奇的公司。在他们的新家,Matt向我介绍一个人。他坐在5张桌子拼成的岛的里面一张桌子上,远离光线好的窗户,身后是一个人来人往的会议室。我们握手,然后我看他很眼熟,然后想了半天,总算觉得好像是……“Are you that Mark?”他说是呀。  他就是Mark Zuckerberg(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的创始人和CEO,刚刚在福布斯全球最年轻富豪榜中摘得桂冠。我也成为国内跟这个身价40亿美元的25岁新首富握过手的少数人之一。  Facebook一路走来,从外面看起来顺风顺水,comScore给出的从诞生到现在的访问量曲线好似造假般完美。在不经意中,这家1000人的创业公司已经超越了Google的访问量,成为全美第一大网站。从表面看,这只是又一个好运的互联网新秀,但越仔细了解这家公司,我越觉得他们的成功似乎是有计划出来的,而非巧合—但事实上他一路走来,确实充满偶然。也许这才是Facebook最牛的地方?  现在,让我这个门外汉把管窥得来的一些第一手的观察,和大家分享。  简单有用就是王道  忘了是如何进入这个话题的,反正我和马克聊起了Facebook蓝底白字的Logo。这可能是众多的Facebook的特征中,比较代表Facebook的产品特性的一个例子。Facebook的logo非常简单,马克的本意是尽量减少设计,以使它在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地域都是普通的,好搭配的。我能想到的词,就是“百搭”。  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单一规格的笔记本,多是黑色封皮,并且没有任何logo。越是简约的设计,越是在最多的场合适合各种不同的需求。我们很难想象一款印着Hello Kitty的粉红色笔记本,会在所有年龄段、所有的市场,都像黑、白、蓝等大众颜色的笔记本一样流行,虽然有些人会疯狂的喜欢它。  就像logo一样,Facebook尽量把所有的功能的设计退缩到所有用户需求的最小公约数,并且把握住这个底线。所有的国家的Facebook都是同样的界面,他们像宗教一样守卫着全球一个产品,一个设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的页面,或许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名字,和相关的内容。至于功能?所有人一模一样。因为功能的简约、内敛,使人没有办法把Facebook简单的称为美国的网站,或者年轻人的网站,因为,它追求的就是全球沟通需求的最小公约数—最小的,确是被最大众所需要的那部分功能。  RISK游戏:扩张的逻辑  与其它的类似网站第一天就开放给整个世界的用户来用不同,Facebook的扩张步伐显得步步为营般谨慎。在Facebook开放给其它学校以前,它先获得了哈佛广场的3000个用户。3000个用户对绝大多数网站来说是个不值一提的数字,但是对于哈佛这个5000个本科生的学校来说,等于牢牢地占据了哈佛的市场。  在一个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以后,Facebook才向Boston周边的大学开放,并缓慢地向其它常春藤大学扩展。直到后来才谨慎的加入了高中,之后是公司,直到很后来,才允许所有的用户注册。马克深知一个道理,与其在各个市场都是第二名(一个最好的反面例子是hi5.com),不如一个一个拿下。当在一个城市达到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以后,才转下下一个战场。  在Facebook两层楼的办公室里,除了硅谷公司标配的开放式办公环境,大得惊人的电脑屏幕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RISK桌游盒子。RISK是一个Facebook的老员工经常在谈话中提及的一款桌游,这款1957年诞生就风靡美国的游戏,是在一个世界地图上展开的。2到6个人分别用兵力占据一个个国家。每个玩家既可以把所有兵力放到一个国家保证一定万无一失,却只占据一个国家,也可以分散到很多国家,保证占据最大的面积,或者折中的策略。这款桌游的有趣之处在于,一个小时到三个整天的不等的对弈过程,总以一方消灭所有
敌人占据整个世界结束。  Facebook的扩张,就是一个现实版的RISK游戏。先进入那些疆土,如何进入,在何时进入下一个,变得至关重要,而这个游戏在战术上面不做纠结(就是简单的投骰子决定胜负)。Facebook办公室头上的国旗,在现在的阶段是装饰,但在开始全球扩张的过程中,更像是令旗,通过阶段性的,十几个国家一批的方式,逐步从美国,扩张到欧洲,再到亚洲。Facebook通过清晰的战略规划,最终赢得了大部分的世界。现在Facebook全球超过70%的流量来自美国以外就是初步胜利的结果。  实际上,早在读高中时,马克就是RISK迷,还曾经自己动手改写过这个游戏,只是我忘了问Facebook办公室那款游戏是不是他那时改写的那个版本。  说到Facebook的扩张,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Facebook巧妙地利用了一些传播的暗流,把自己从一个影响力很强的区域,或者人群,带到另一个影响力比较弱的区域。以大学为例,Facebook在哈佛大学的绝对优势,对于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却是鞭长莫及。Facebook的市场部门聪明地发现了高中是连接这两所大学的纽带或者说暗流。通过有策略的开放高中,哈佛的学生带动了他们读高中时其他同学,而这些高中同学有些就在斯坦福读书,并且由此渗透进一个新的疆土。  同样的道理,它的跨国扩张也是通过这样的暗流,把Facebook从一个国家带入另外一个国家……Facebook在设计暗流的流动,其实就是口碑传播的渠道。  Facebook是如何发现并且掌控这些暗流的呢?是数据!Facebook的杀手锏就是他们贡献给阿帕奇基金的项目Hadoop Hive。Facebook每天产生250T(25万G)的数据,这些数据进入上千台电脑组成的Hive集群计算,并且快速地产生对于所有问题的回答。这个大得惊人的数据处理能力,让他们可以在海量的数据中获得信息,并且用信息指导作战。  有个排名可以说明他们用户粘性之强:据新泽西州一家专门进行大学市场调研的公司“学生监听”在2006年进行的调研显示,Facebook在“本科生认为最in的事”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的iPod,和啤酒与性并列。  神秘而精准的独断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Facebook对于用户的态度。Facebook的每一次改动,都会影响上亿的用户。在海量的用户声音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不比大海捞针更加容易。而在取得今天的成功之前,马克总是能独断专行地作出正确的预判,让当时抵制他决定的人事后哑口无言。  比如2008年的一次改版,当天就有超过一百万的用户联合签名抵制,上百个用户组在巴黎,在伦敦,在几乎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集会,抗议Facebook的改动在Google的图片搜索中搜索Facebook Protest就可以看到很多夸张的图片)。结果,这个改动依然在众多的批评中铁打不动的保留了。这让外界颇为迷惑。对于用户协议的修改也是同一现象的翻版。在Facebook中,我听到一种有道理,却又总觉得有些怪异的说法:“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默然(ndifference)。”这算是一种解释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马克有多么确定,难道他比百万的用户更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对于管理团队,也许同样的迷惑也在他们的脑子里打转—Facebook的管理团队是如此的不稳定,不断传出马克身边的核心成员离职的消息,包括只工作了三个月的HR和CFO(原YouTube的CFO),也包括另外两个共同创始人。媒体劈头盖脸的指责和怀疑马克是不是还仅仅是一个25岁的孩子!  现在,当Facebook的身价超过200亿美元、马克个人拥有股份的价值超过40亿美元的时候,当这些来自用户、内部、外部的猜疑统统淡去的时候,我们发现在迷雾里走出来的是出奇的强大的Facebook。Facebook的发展不但没有停步,而且从来没有那么快过。而新一轮的资深得多的管理团队到位,又让围观者不得不闭上质疑的嘴巴。在Facebook的办公室,我简短地和Facebook的新任COO Sheryl Sandberg打了个照面,她正站在会议室门口,精力充沛地招呼大家开一个短会。这个前Google全球销售和运营副总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Facebook在备受质疑的2008年做了些什么,我现在还不得而知。那段历史对我依然是一个谜,希望有机会可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马克当时是如何做那些大胆的,甚至看上去有些胡闹、事后却被证明是正确的决定的。  当我收拾行囊,离开硅谷的时候,我仔细的回顾了我得到的一个个片段。我仅仅能够从不小心开着的门缝里,窥到Facebook的一些成功的细碎的小点,还没有办法拼成一个更大的图景。  但我是如此幸运,在这次旅行中拜访了像Second Life、Yelp、Twitter、Craigslist等等有趣的公司,从他们的创始人或者近距离的投资者听到了有关这些公司的一些片段,并从这些片段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是,Facebook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成功,而是一个产业的成功,或者一个地区的成功。我惊讶于硅谷公司群里那些管理团队的战略思考深度,而这些思考,又如此相似。比如:Yelp也是RISK游戏的实践者;Second Life也有对数据的痴迷;更不要说Facebook和Google千丝万缕的相似点。对于中国的创业公司,我们需要竞争,也需要人员在公司间的流动,以及更好的大学,把战略的思考能力,对数据的挖掘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深入的解读能力不断提升,因为伟大的公司,毕竟更经常以群体,而不是孤立的形式出现。

时间: 2024-10-21 19:44:40

Facebook片段:最年轻首富基因解析的相关文章

Facebook被指年轻用户严重流失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4日凌晨消息,华尔街分析师肯·塞纳(Ken Sena)周四称,Facebook正面临一个严峻的新问题,即在用户向移动平台转移的同时,曾经的主力用户群正在流失.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周二在Techcrunch Disrupt 大会上透露了关于Facebook的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但却没有提供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美国市场,Facebook的桌面使用量正在下滑:另外,作为Facebook曾经最忠诚的用户群,年轻人

用户体验:Facebook的用户体验哲学

最近Facebook被传登陆中国,相对于Google这类互联网大佬,Facebook这种Web2.0大佬的经营哲学仍然透着股神秘和新鲜,最近约百姓网CEO王建硕写了篇关于Facebook的文章,非常不错,隆重推荐一下<Facebook片段:最年轻首富基因解析>.我印象比较深的是Facebook的用户体验哲学,跟1.0的互联网公司完全不一样,非常有意思: 1."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默然(indifference)".最近Youtube改版,就取消原先的五颗星评分制度,只要选

Facebook的用户体验哲学:爱的反义词不是恨

最近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560.html">Facebook被传登陆中国,相对于Google这类互联网大佬,Facebook这种Web2.0大佬的经营哲学仍然透着股神秘和新鲜,最近约百姓网CEO王建硕写了篇关于Facebook的文章,非常不错,隆重推荐一下<Facebook片段:最年轻首富基因解析>.我印象比较深的是Facebook的用户体验哲学,跟1.0的互联网公司完全不一样,非常有意思: 1."爱的反义

盘点:幸运儿才有的8项基因突变,你有吗?

导读我们都知道有些人似乎生来就携带着一些好基因--他们可能抽烟.可能从不锻炼身体,或者每天都吃大量的培根,然而他们却依然看起来很健康,终生幸免于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人类进化到现在就是由无数的有益突变促成的.突变是随机的,正常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但在如放射性辐射.致癌化学制品等不利条件刺激下,突变频率会大大提升. 有研究发现:对Y染色体的DNA序列分析透露,人类基因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每次会累积100到200个新的突变.这一数字是人类基因突变率的首次直接测量--它相当于每3千万碱基

PHP中的XML拉模式解析

PHP 5引入了新的类 XMLReader,用于读取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与SimpleXML或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DOM)不同,XMLReader 以流模式进行操作.即它从头到尾读取文档.在文档后面的内容编译完成之前,可以先处理已编译好的文档前面的内容,从而实现非常快速.非常高效.非常节省地使用内存.需要处理的文档越大,这个特点就越发重要. 与 Simple API for XML (SAX) 不同

读图时代:图解Facebook尚未开发的潜能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从信息图并结合Facebook第一季度报表,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用户群的深度挖掘是日后Facebook更好发展的关键. 另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的平台主管日前描绘了近段时间平台发展路线: 1.Facebook与用户直接简化的交流 2.改进应用的发现与参与 3.新开发者产品与清晰的策略 4.增加Facebook平台上的创新基因 虽然Fa

MaxCompute分布式计算如何提升基因大数据处理速率?

在2016杭州云栖大会首日,来自华大基因的基因组学数据专家黄树嘉在大数据专场分享了<基于数加MaxCompute的极速全基因组数据分析>,他主要从全基因组测序的背景与原理.传统单机分析流程的挑战.基于MaxCompute的方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详细介绍了华大基因运用阿里云处理海量的实践. 以下内容根据演讲PPT及现场分享整理. 什么是基因 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因素,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基础遗传物质.细胞内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一个一个的DNA碱基组成的,这些DNA碱基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个的字符串.人共

Facebook除了抄袭Snapchat,还做什么?

在上篇文章<只知道Facebook是做社交网站的?那就落后了>中,Facebook好像被描述成为Snapchat的"忠实抄袭者". 事实也如此,Facebook并没有停止抄袭步伐,去年8月在Instagram上抄袭了Snapchat的Story功能之后,最近又在其Messenger app里添加Messenger Day功能:分享照片和视频在24小时内消失,几乎和Snapchat的Story功能一模一样. Facebook再次以Snapchat"忠实抄袭者&quo

Facebook:我们还不是非常的赚钱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Mark Zuckerberg或许知道他在South by Southwest Interactive(南南西互动节)的演说会吸引许多媒体,但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 CNET News.com在这位年轻的Facebook创始人与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记者Sarah Lacy不愉快的访谈结束后不到24小时,再次访问他. 有过前一次不愉快的经验,Zuckerberg亟欲讨论不同的话题,但他还是提到,仅管不太喜欢那次访谈的主题,他还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