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 | 消费者决策流程: 演变、重塑和争论

2007年,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了消费者决策流程(Consumer Decision Journey,CDJ)理念,替代传统营销漏斗(The Marketing Funnel)理论作为企业营销的方法论。基于这个理念设计的环状CDJ模型,比传统漏斗模型更能反应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新变化,也比谷歌的ZMOT(Zero Moment Of Truth)更好懂(这个词至今都没有一个靠谱的翻译)。从此,营销狗们的PPT更有说服力了,麦肯锡的PPT更值钱了。

时隔8年之后,麦肯锡的这套理论要更新了。

消费者决策流程用来描述消费者从产生需要到完成购买和产生互信的过程,并用来进一步分析“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消费者”。这个流程是环状的,由“购买环(Purchase Loop)”和“品牌忠诚度环(Loyalty Loop)”两个小环内切组成,包括考虑(Consider)、评估(Evaluate)、购买(Buy)、体验(Experience)、互粉(Advocate)和互信(Bond)等6个关键阶段。

这个工具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为品牌的数字营销提供了“合法性”和“合理性”背书,因为它表明企业在社交媒体和数字渠道的投入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品牌在消费者购买前的营销以及对口碑的维护可以转化为最终的销售或者重复购买。另外一个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包容并完美融入几乎所有的数字营销新思维和新方法,从体验经济到粉丝经济,这帮助营销狗们的社交平台选择、内容策略和互动方式有了系统支撑,让数字营销少了盲目和盲从。与此相关的消费者画像(Persona)、消费者体验设计和场景分析往往会占据数字营销方案的前几页。

关于这一理论的新版本,麦肯锡全球的两位大牛David C. Edelman和Marc Singer在《哈佛商业评论》网站上发表了长篇文章《决战消费者流程(Competing on Customer Journey)》,介绍了麦肯锡的CDJ新模型。

和2007版相比,2015版的最大变化在于麦肯锡认为品牌不仅能被动地对消费者的决策流程施加影响,而且能够在数字营销工具的帮助下主动重塑消费者的决策流程。重塑消费者决策流程的结果就是品牌可以压缩甚至去除消费者的考虑和评估阶段。这好比压缩恋爱阶段直接进入闪婚。比如,健身到了一定段位会直接选择Under Armour,登山到了一定的境界优先选择SCARPA鞋子,不会再考虑其他品牌。

演变

过去,品牌营销基于消费者购买漏斗(The Purchase Funnel)的模型。历史已经超过100年了。这个模型又常常被称为销售漏斗(The Sales Funnel)、营销漏斗(The Marketing Funnel)或者品牌漏斗(The Brand Funnel)。尽管名称不同,这些模型的核心是一致的。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Forrester Research在2007年研究报告的总结,传统的漏斗模型假设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品牌认知(Awareness)、筛选和考量(Consideration)、好感(Preference)、行为(Action)和品牌忠诚(Loyalty)。这五个阶段构成的消费者决策流程三个重要特点:连续、线性、自上而下。品牌可以在每个阶段对消费者施加影响。

但是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火爆让这个1898年由广告前辈E. St. Elmo Lewis“发明”的漏斗模型显得力不从心了。

营销咨询公司The Sage Group CEO Cara France和Shift Academy CEO Mark Boncheck根据对Google, Sephora, SAP, Twitter, and Visa等公司的研究结果指出,传统漏斗模型最大的漏洞是在于它是线性的连续的。但事实上,潜在的消费者有可能从这五个阶段的任意一个开始进入,甚至会跳过中间的1个或者多个流程。例如,当你看到天猫双11的微鲸电视促销,你可能直接浏览完技术参数和价格就马上预购了, 完全跳过Awareness(依赖于品牌知名度和曝光度)和Preference(依赖于同类产品比较、使用评价和口碑)阶段。事实上,微鲸这个品牌的名字你可能之前从未听说,所以谈不上awareness。他们新推出的电视也很难积累有价值的使用体验和口碑,所以谈不上preference。

相比传统的漏斗模型和多渠道营销(multi-channel marketing )策略,今天的消费者从考虑到下单的过程更加复杂,也更加短暂。

传统漏斗模型的另外一个漏洞在于它假设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理性的。消费决策基于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南加州大学的神经学教授Antonia Damasio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的研究表明,当我们面临信息过载和选择过剩的时候,情感就会左右我们的选择。核磁共振的神经图像显示,当人们评价一个品牌时,依靠情感(情绪和经历)多于信息(品牌信息和特性)。这也是数字营销弱化品牌而强化体验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个直接的例子就是,双11的购买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价格”这个因素影响的。即使你的品牌创意能从戛纳拿回金狮或者让顾爷和一条每天做一条“广告”,没有“爆款”和“五折”依旧然并卵。

重塑

David C. Edelman和Marc Singer认为,消费者决策流程不仅是品牌可以依赖的营销工具,更是品牌竞争力的一部分。企业应该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改变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努力让企业具备重塑消费者购买习惯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服务的自动化、体验的个性化、互动的场景化和持续创新。

服务自动化

自动化,不仅是营销的自动化(Automated Marketing)和谁用谁知道的Eloqua,更是在消费者决策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上实现服务的自动化(Automated Service)。

在消费者的考虑阶段,欧莱雅研发了千妆魔镜手机应用,利用用户的前置摄像头和增强现实技术,让消费者选择化妆品并实时查看上妆效果。这样比换两趟地铁诳三个商场并且忍受满嘴跑火车的小姐推销来的体验更好。

而在消费者的使用体验阶段,Sonos让家庭音响从此摆脱了灰头土脸的形象。最近,让音乐爱好者感到幸福的新闻是,除了Apple Music,Sonos终于进入大陆市场了。Sonos推出的新的智能音响以及音质提升应用Tureplay。Sonos重塑消费者体验的关键在于它重新定义了家庭音响系统。在过去,家庭音响杂乱的接线、复杂操作,和困难的设备间传输,让家庭音响和消毒柜一样,闲置召灰。而Sonos的无线音响和智能终端操控,让音乐变得更简单、易得。

体验个性化

尽管面临用户隐私问题的法律争论和现实挑战, 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体验是所有品牌增强竞争力的发力点。

天猫的猜你喜欢和虾米的猜电台很方便有没有,即使精准性差点。

David C. Edelman和Marc Singer认为,仅仅通过消费者的历史数据来实现体验的个性化是不够的。比如消费者在京东自营店铺买了不包含镜头的相机,然后在天猫上从官方旗舰店买了配套镜头,如果京东只依赖之前的购买数据,就会向消费者不断推送镜头广告。类似的场景还应该包括,消费者从百度搜索婚纱照套餐,某酒店品牌可能会通过重定向广告向她推送酒店婚宴信息,但是却没有看到她之后在微信上发的分手声明。

这些都不是个性化服务,而是个性化添堵。

平台之间的自我封闭和互相防备,消费者的多重网络身份和信息碎片化,以及数据分析的难度和限制(语义化分析和机器学习的能力),是个性化体验最大的挑战。大多数的品牌选择妥协,选择从群体化体验入手。他们把你和某一类人进行归类、比照, 这是为什么类似服务不能精准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企业数据管理平台(DMP)以及客户数据分析,大多都和传统家庭音响一样的命运,昂贵、复杂而一次使用决不再碰的摆设。

互动场景化

场景依赖地理位置和虚拟位置。而这些都依赖移动设备。在这一方面,中国的专家比美国的专家更有发言权。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比美国走的更快,也潜的更深。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吴声在新作《场景革命》中说,场景已经成为今天商业升级和商业创新的必由之路。战略、产品、渠道、营销、流量和品牌,都在被场景颠覆,场景成为传播的接触点和分享的出发点。

他提出的场景方法论包括产品即场景(包括微信、知乎等产品变成了场景的解决方案)、分享即获取(资源越用越有价值)、跨界即连接(品牌之间需要跨界连接,形成新的用户群)、流行即流量(传统的流量影响力正在衰减。消费者的场景需求成为新的入口,也成为新的渠道。比如罗辑思维微信号)。

持续创新

创新发生在消费者决策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喜达屋集团会优先推荐客户过去住过的房间,这是发生在某一个环节的简单创新。Burberry在之前Angela Ahrendts领导下进行的是全方位的创新,围绕年轻消费群体重新设计消费者决策流程体验,弱化原有的英伦经典形象以迎合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比如,在线下购买环节,Burberry推出了“零售剧场(Retail-Theater)”概念,把音乐、视频和实时时装秀通过iPad搬进店铺。

争论

SAP公司的首席数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 CDO)Jonathan Becher对所有的消费者决策流程模型都表示怀疑。他最大的质疑在于,这些模型的落脚点是“购买”而不是“体验”。尽管我们可以说品牌在每一个阶段的行为都是基于“体验”,但是实质上还在从品牌的利益出发去构建体验,而不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构建体验。

更有人质疑说,购买是成功营销的必然结果,品牌对这个阶段的影响力有限。

除此之外,品牌是否有能力重塑消费者决策流程? 营销邮件会被忽略,品牌视频会被跳过,场景应用会被废弃,所有基于用户体验的活动从一开始都可能被消费者过滤了。

这些质疑和争论的关键点在于,在今天,谁才是互联网世界真正的主人:谁设定议题?谁影响舆论?谁定义潮流?谁革新体验?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5-11-28

时间: 2024-10-01 00:05:21

麦肯锡 | 消费者决策流程: 演变、重塑和争论的相关文章

麦肯锡访谈了1万名中国消费者,发现本土品牌有这些大机会

麦肯锡今天发布了2017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调查访谈了近1万名18至65岁的中国消费者,他们来自44个城市和7个农村乡镇.有一点在今年的调查中非常突出,即"中国消费者"作为一个整齐划一的群体已经不存在,而是形成了鲜明的多样性. 报告提出了四个关键趋势. 消费者信心达到10年来新高, 但风险仍在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16年春季的低点100,上升到2017年8月的115,为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夕以来的最高值. 消费者对经济前景及自身消费力充满信心,图片来源:麦肯锡咨询 如果你想一

麦肯锡报告:智能流程自动化将成下一代运营模式核心引擎,投资回报率超300%

雷锋网AI科技评论按:麦肯锡近日发布智能流程自动化(IPA,Intelligent Process Automation)的一篇分析文章, 指出 IPA 能够极大地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展示了如何使用它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操作风险,以及提高用户体验.雷锋网编译如下. IPA的出现背景 自2007-09的经济危机以来,许多公司应用了精益管理来提高成本效率,消费者满意度,和员工参与度,并且许多项目已经在各个维度上实现了显著的影响.但是,就像历史上各种变革一样,数字化的进程并不平坦. 例如在保险行业

颠覆麦肯锡、BCG,这家公司的AI商业决策系统能做到吗?

 乔布斯已死,可未来的乔布斯们也许能把他们经营与决策的智慧传递下去了. 在美国市场上,一家受到"硅谷创投圣经"<Red Herring>青睐.主打强AI技术的企业Synergies Intelligent Systems有可能通过强AI做到这一点--他们开发了全球第一个商业策略导航系统(商业GPS),能回答商业相关的上万个自然语言提问,并给企业提供执行建议.这个企业的算法比市场上现有的要更进一步,几乎能做到跨领域的智能分析.推演,向强AI又迈进了一步. 也就是说,这个系统就

麦肯锡报告:中国新兴消费者更情绪化

路透北京9月25日电-麦肯锡(McKinsey)周二发布报告称,中国新兴消费群体较之前几代消费者更为情绪化,企业必须转换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2474.html">营销策略,以便与他们保持步调一致. 到2020年时,中国年收入超过10.6万元的主流消费群人数将达到四亿,取代购买力相对温和.仍注重购买生活基本用品的前几代消费者,这些新兴消费者更自我放任,注重个人享受,并具有品牌忠诚度. 麦肯锡研究人员预测,到2020年时,这些富裕的

大数据、金融科技:麦肯锡最新报告深挖中国金融行业的机会与挑战

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创新系列报告,其中包括<颠覆与连接-解密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科技全面冲击银行业及银行的应对策略>.<区块链-银行业游戏规则的颠覆者>和<引领创新,中国的银行准备好了吗?>4篇. 以下整理了这4篇报告的精华: 解密中国互联网金融六大机遇与三大风险 在对中国新兴业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上,麦肯锡在其<颠覆与连接-解密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给出了中肯的见解. 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火爆发展,麦肯锡归结于几

麦肯锡报告:让高管了解大数据分析

过去三十年,许多公司增设新的管理层以应对变幻莫测的商业环境.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多数公司而言,首席财务官还是个陌生的职位.然而,伴随着价值管理以及企业与投资人关系日趋透明,越来越多的公司有了首席财务官.随着品牌建设与客户管理对公司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首席市场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还有不少公司设置了首席战略官,帮助公司应对来自市场的挑战. 现在,数据分析的力量正深刻影响着商业格局.抓住数据发展带来的机遇,增加利润,提升生产力甚至打造全新的业务单元,成为了企业的新需求--这不仅需要信息基础设施

麦肯锡报告:汽车行业如何依靠AI腾飞?

人工智能已经是许多产业中的热门话题了,汽车行业的玩家们不仅要注意人工智能能够为他们做什么,也要开始考虑更加具体的几个问题: 机器学习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重要性如何? 消费者对于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汽车接受程度多高? 机器学习在汽车行业里关键应用是什么? 汽车行业的玩家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变现并且实现盈利呢? 麦肯锡近日题为<Smart Moves Required-The Road Towa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obility>的报告,为上述的这些问题提

麦肯锡对话凯雷鲁宾斯坦:看好中印等新兴市场

凯雷投资集团(The Carlyle Group)的创始人及董事总经理展望了私募股权行业的未来前景.探讨了中国对重新平衡全球经济所起的作用,以及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领导力方面存在的差距. <麦肯锡季刊>(以下简称<季刊>):人们会说,我们正处在经济复苏的初期阶段.您经常 周游世界,您在世界各地有很多投资人.我们很想知道您对这次经济复苏将如何发展的看法. 大卫·鲁宾斯坦:很少有人能预测 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或者确切指出它将持续多长时间.因此,对于任何有关这次经济复苏的力度将会有多大,

麦肯锡:全球供应链将面临的挑战

高管们表示,自己的企业对关键的综合平衡工作进行了良好的管理,但要实现更佳的绩效,还存在许多障碍,如不断增大的风险.缺乏协作和CEO参与程度低 随着世界各地的经济体从金融濒临崩溃的境地转危为安,并开始调整到一种新的常态,企业面临着与经济衰退最严重时截然不同的一系列供应链挑战--其中包括不断增大的全球竞争压力和消费者期望值,以及日趋复杂的客户需求模式.2010年10月12-22日进行的一次麦肯锡全球网上调查,共收到代表不同地区.行业.任期和职能专业的639名首席级高管的回复.高管们在自己的企业为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