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调研台商转型 代工模式面临重重压力

二十多年前,大陆的三角洲地区以其区位优势成为当年台商来大陆发展的首选之地,长三角和珠三角台资囤积重镇,风光无限。但近年台资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土地、人力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迎面袭来,使得以“代工”为标签的传统制造型台资企业正在面临历史拐点。  转型在夹缝中生存近日,以“代工之王”著称的富士康爆发的连环跳楼自杀事件,再度凸显了台商经营的代工型产业模式可能进入历史死胡同。分析人士称,富士康事件敲响了台资代工生产模式转型的历史
警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进入历史拐点。”台湾工商界认为,近年来由于金融海啸冲击与缺工问题,珠三角台商掀起倒闭潮,存活之道就是精实管理。所谓“精实管理”,台湾“经济部投资业务处长”凌家裕解释说,“就是生产线走两个钟头,就知道哪边人太多,哪边人少”,然后知道如何节省,而富士康在珠三角台商中是推动“精实管理”最早的大企业,因为通讯产业代工的平均毛利很低,必须设法
降低成本才能生存。“中国生产力中心”一名专家分析,“精实管理就是十个人工作交给五个人做,中间节省下来五个人的成本,可以移作员工福利”。事实上,对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台商而言,面对劳动成本低的优势逐渐流失,想要活下来,只能够推动精实管理,上述专家表示,台商过去赚的是“机会财”,现在经营成本垫高,要赚“管理财”。另一方面,转型升级也几乎是所有台商所面临的议题。有钨钢大王之称的春保钨钢集团总裁廖万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公司产品正在想方设法与国际接轨,目前正在与德国、美国一流公司接洽寻求产业联盟。而上轮国际有色金属价格飙高时,春保钨钢盈利颇丰。但是,此次金融危机使得它不得不积极寻求国际产业联盟实现产品转型升级。“现在形势不同了,传统企业靠人力成本优势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已经没有前途,没有品牌情势之下转型是必要的,只有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在夹缝中生存,无论是台商还是两岸企业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廖万龙说。以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人力成本正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沿海地区越来越丧失劳动力的吸附优势。以前,广东比中西部工资高25%,现在几乎没差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透露,去年,中部地区农民工增加了617万, 西部地区增加 667万,而东部地区减少880万。台资企业所面临的转型风潮正在引起国台办的高度重视。两个月前,国台办发文给各地台办要求各地进行台资转型专题调研,试图为决策部门寻求第一手资料。  台资企业转型分化用工荒将是很多台资企业经常面临的难题。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很多传统台资企业开始向新型产业转进。以生产汤圆著称的龙凤食品回台湾发展LED产业。作为大陆最大的糕点烘焙企业,年营收达20亿元的克莉丝汀在积极准备回台上市的同时也在谋求转变为含有生物科技在内的新型健康机能食品制造商。同样,以种蘑菇起家的台商黄文广则成功转型为观光旅游业。在福建南靖地区,借助于当地特色的“土楼文化”,黄文广投资了3500万元创建了八闽唯一的咖啡园天绿咖啡文化观光园。而下一步,黄文广打算在咖啡园的基础上大面积发展薰衣草农场。转型与转进已经成了传统制造型台资企业的两条腿。迁移阵地也是很多台资企业存活必由之路。目前,很多台资企业正在向内地和东南亚转移。但是,新工厂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及基础设施和市场都将发生很大变化,使得台资企业集体转移还存在巨大困难。调研显示:台资企业并没有出现从沿海向内地集团军式的迁移。一些向东南亚转移的台资企业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包括正在越南投资的富士康的资本金也没完全到位。“当地找不到足够的熟练工人和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的产业链,都制约了他们的转型步伐。”分析人士表示。分析人士还强调说:目前,广东省与香港联动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刚刚获批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该地区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这些都给走在转型路上的台资企业更大的转型压力。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台资企业研究中心近期调研显示:目前台资企业转型存在分化现象。以电子IT产业为主的台资企业转型压力相对较少,昆山的电子产业台资企业甚至没有减产转型迹象。“不过,
它们(台资电子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增加,现在很多在大陆的台资企业跟它们在台湾的母公司研发投入都达到了5:5,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台资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明说,很多台资电子企业也开始向高端产品挺进。与上述本身位于高科技产业的电子台资企业相对照的是,一直处于低端的传统中小型制造业台资企业正面临着生死存亡之境。“我们调研的几家中小台资企业显示:很多都难以为继,它们想办法转型但是没有资金实力,因为转向新产业需要大量投资。”李保明如是说。

时间: 2024-09-21 23:40:50

国台办调研台商转型 代工模式面临重重压力的相关文章

代工模式:帝国黄昏?

代工模式:帝国黄昏? 走进富士康的车间,你立刻会理解什么叫"劳动密集型高科技制造企业". 这台运转精密高效的企业机器,在新形势下会如何"变形"? "如果将富士康看做一个人,他选择了一种很累.很苦但很有效率的活法."对富士康素有关注的心理分析师杜思遥评价说,"他的特质.文化,带有一种焦虑感,代工类企业都有类似性格." 确实焦虑.尤其是5月27日-所谓"12跳"的次日,记者进入园区时,氛围简直让人压抑到窒息.南

代工模式行至十字路口

作者: 李树翀 由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资源也变得相对匮乏,珠三角地区真的到了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李树翀3 说起富士康,可以说是产业界的一个传奇,那么他为什么总是和"血汗"这个词联系到一起呢?这可能要从富士康的企业性质说起: 在很多年前,中国台湾的一些产业界人士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索,投身到一个叫做"代工"的行业中.可以说,"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产业界的一次小型革命,它是产业分工的又一次梳理和细化.很快,代工行业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包括半导体.电子

富士康:代工模式的穷途末路

作者: 宁平 如果富士康继续沿袭一直以来的单一代工模式,产品99%外销,富士康的内地员工就不可能改变作为其代工机器中长期被漠视的命运. 接连发生的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让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代工之王"的富士康再次置身于"血汗工厂"的风暴中心.郭台铭的富士康帝国建基于代工的商业模式之上,而欲求解富士康频发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背后根源,同样需要落脚在富士康的代工模式上. 追逐廉价劳动力迁徙的"候鸟" 2010年4月16日,富士康国际(

小米产能“双刃剑”之鉴:魅族推自产+代工模式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MX2在12月19日正式开售,魅族工厂里MX2的生产也已进入量产阶段.腾讯科技于近日参观了魅族的部分生产车间,了解了MX2的生产全过程. 在魅族工厂的SMT贴片车间,四条流水线正在有条不紊的运行着,零星的几个员工在检查贴片是否有问题.楼上是组装车间,一台台MX2就在这里由数百位车间工人24小时轮班完成配件和外壳的装配.从这一层出来的MX2就是

郭台铭炼狱:代工帝国沉重转型

如果选一家公司代表"工业制造",除了"代工之王"富士康,恐怕没有哪家公司能胜任.不过,这轮危机让郭台铭有了变化,他不想再局限于只做"代工"了,他在构思一个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新一代王者. 全球经济渐回暖,本应是虎虎生威的一年,但在这个本命年,一向意气风发的台湾首富郭台铭似乎走入了"流年不利"的阴影."血汗工厂"拷问风波未平,成本上升压力又招致股东们质疑,郭氏商业帝国如何转型? 与其说12连

蒙发利如何摆脱代工魔咒:出口退税高于利润总额

出口退税额高于当期利润总额,蒙发利如何摆脱代工魔咒? 距离上一次IPO被否,正好一年零13天.今天,证监会主板发审委将再次审核厦门蒙发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蒙发利")上市申请. 由于上次IPO申请被否的原因始终云遮雾绕,包括经营业绩对出口退税优惠依赖严重.单一市场和客户依赖性高等问题,似乎至今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 一位投行人士认为,蒙发利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中国大部分出口企业都需要解决的难题:如何突破自有品牌之困,走出价值微笑曲线的底部--加工制造. 快速增长基石:高额退税 单从

联发科拿下高通专利协议有望代工高端品牌

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直到这些草根转眼变成大树后,人们才不得不重新审视并提出疑问--在日新月异的商业市场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王者 或许,从今往后,业界再也不宜称呼联发科为山寨电子产品的代言人了. 11月20日,联发科和全球领先的无线技术.产品和服务厂商美国高通共同宣布,双方就其个别拥有的专利池(包括CDMA以及WCDMA的核心专利)达成集成电路产品方面的交叉授权协议.该协议是联发科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又一次牵手.这表明,未来联发科将可以销售符合主流3G技术WCDMA标准的手机芯

本土日化相宜本草IPO九成代工率引行业诟病

在与生产美肤宝的广州环亚PK成为第8家上市公司的竞赛中,上海相宜本草已稳操胜券.这一红火了数年的本土日化品牌上周发布招股书称,计划在上交所公开发行52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募资7.02亿.从招股书看,去年其营收13.35亿,增长率高达78.1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96亿,增幅高达82.47%,且80.34%的毛利率水平也大大高过上海家化的57.52%,一切形势大好.但除了因虚假宣传所造成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和高达90%的代工模式令人诟病外,从今年各大日化公司发布的年报与季报

富士康或终结代工时代

就在富士康老板郭台铭不得不来到深圳,就连续发生11名员工跳楼自杀事件鞠躬致歉后,他"除了道歉还是道歉,除了痛惜还是痛惜"的话音犹在,富士康再发跳楼事件. 此前郭台铭曾表示,"即使将我丢下楼,也无法保证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肯定不是郭台铭有先见之明,也不是富士康有失警惕与防范.对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失,即便富士康可以洗脱"血汗工厂"的嫌疑,即便"亡人事故"与企业管理方法无关,这仍属非正常现象. 不能理解的是郭台铭于此间的一些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