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野蛮人
做PE不知道黑石,就好比炒股不知道深发展、喝酒不知道茅台。对于国内的大小创投而言,黑石俨然是一面旗帜、一个偶像。人们无不引之为例,皆称要当“中国的黑石”。但显然中国只有一个茅台,世界也只有一个黑石。值得关注和学习的,是黑石成为资本之王的方法和模式,虽然这个方法和模式并不能照抄、照搬。
区别于“门口的野蛮人”式的敌意收购,黑石从成立之初就坚持与企业及企业的股东站在一起,尽量为社会营造一种“善意”收购。正如其创始人彼得森所说:“我们兜售一种理念,你们可以信任我们,我们会跟你们在一起。”
以2002年收购阿德菲亚通讯公司垃圾债为例,基于黑石对于有线电视行业的重组">管理经验,在收购了该公司大笔债权后实施债转股,“减慢了资本支出的速度”,使该公司有机会轻装上阵、重振主营业务,最终脱离困境实现了盈利。
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伴随着黑石的盈利,阿德菲亚通讯公司原股东也从中获得了巨大回报,甚至比黑石本身所获得的利益还要多——手中原本几斤废纸的股票重新焕发了生机。黑石自然成为企业股东和资本市场的朋友。
资本的诱惑
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的PE。近年来,打着“中国黑石”旗号的国内同行们似乎只忙于一件事——突击入股、上市套现。且不谈垄断众多优质上市公司资源的Pre-IPO公司,就拿业内成长最迅猛的券商直投来说。将低价入股与上市保荐捆绑在一起,在目前保荐资源稀缺的实质性通道制的发行体制下,实在有太多可以想像的内容。
帮助企业经营、提升股权内在价值的工作,变成如何顺利通过发审、顺利上市,进而将工作重点放到帮企业粉饰利润、财务包装上来。绿大地因造假案连累投资者损失巨大,公司现任总经理王光这样对媒体表述,“原董事长何学葵在资本玩家的诱惑下,接触到资本运作高手们兜售的种种秘诀,令她眼界大开’。最终在造假上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给受蒙骗的广大公众股东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我们认为用“蚂蟥理论”来形容国内PE的盈利模式更加贴切,像蚂蟥吸血一样,吸附在企业的IPO过程中,通过上市套现抽走一大管血。如果说黑石的套现伴随着企业其他股东价值提升和获利的话,国内PE套现却往往对应着业绩变脸和股价下跌。这一升一降、一涨一跌,颇值得玩味。
创新的钱景
其实谁都明白,国内PE机构盈利模式转型是迟早的事情。届时,黑石能“教“给国内PE的可能会更多。
除“与企业站在一起”的理念外,黑石更强调创新。本书第19章“必须成为第一个行动者”就在强调创新的巨大“钱力”:美国另一著名私募投资公司阿波罗投资(AIC)曾于2004年2月抢先发起成立了BDC型的上市公司并最终获得规模近10亿美元的新资本。因为市场条件改变,黑石只晚了两个月的类似申请被迫放弃。并且,此后再也没有人能通过BDC模式募得资金。
2006年,另一私募办大佬KKR在阿姆斯特丹再次通过速度赢得比赛,50亿美金的募资不但“牢牢把握并管理着一个巨大的新资金池,而且在筹资过程中也将其主要的对手封杀掉”。惨痛的教训令施瓦茨曼深深地记得“成为第一个行动是至关重要的”,并在此后无数的交易中不断创新获利。国内投资机构,如果也能先人一步,创出一种适合于中国资本市场的PE盈利新模式,成为中国的“黑石”或许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