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韩寒、周立波等之后,近日方舟子又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微博名吴法天),指出其利用自身名气通过帮助商家转发微博获取高额利润,在方舟子的微博上还贴上了吴与商家沟通的邮件,邮件中既有专业的案件分析,又有巧妙的议价发帖: “……如果代理的话,此案最低收费应该是5万,不含差旅费。如果只是网上发帖(长微博或博客加微博)声援,通常是五千,两种方案二选一。”(方舟子微博的原话)……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谁对谁错,也暂时不去质疑方舟子所发的吴的邮件是否真是黑客所打开的还是他自己通过某种途径得来的,撇开大众怎么看怎么说不谈,我们从这个事件中看到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屡见不鲜的现象又在互联网中逐渐浮现并影响了我们:名人效应。
在传统线下市场的宣传及推广中,名人效应被用得很多。电视广告上、报纸杂志上、宣传单上,等等。利用人们对某位名人的喜爱心理或者是某位名人的某个优势,有时仅仅是名人所拥有的大量粉丝,来巧妙的利用名人的名气来达到推广销售产品的目的。这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一个聪明的商人与克林顿总统的售书故事了,商人通过与总统的各种反应,推出了“总统最喜欢的一本书”“总统最讨厌的一本书”,就算克林顿总统什么表示都没有,他也能推出“总统都无法评价的一本书”来,当然利用了总统的名气,他的书总被抢购而空。
以上的情况我们称为“名人效应”,也叫间接营销,即非通过直接跟消费者进行推销的一种营销方式。由于最初的互联网只是一个快速沟通获取信息的平台,不需要用户更多现实信息的认证,因而名人效应在网络上似乎不太适用。但观其情况,其实它一直都存在。譬如说论坛上某个资深的会员,由于写的文章较好,比较贴近大众的生活,在与大家沟通时也一直表现得很好,那么关注他的人便会越来越多,一旦人们对这个人的信任养成了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衍变成了后面的“羊群效应”,特别是当一个比较受信任或者欢迎的人开始发布一些大众所不熟知的东西,人们还是会相信这个人说的是正确的。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人与周围的人已经形成了一个互动,并且已经获得了信任的基础。目前这种情况在互联网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譬如我们爱看QQ空间,一些空间人气很旺,因为写的文章都很优美可读性高又贴近大众的心理,而图片也很唯美吸引人喜欢。但是当我们在浏览文章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空间的主人在文章后面明码标价写上了帮写一篇文章多少钱,空间人气达到多少人收多少钱,等等。
今天的互联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交流与获取信息的平台,而处处充满了营销的味道。直接的营销如淘宝、阿里巴巴、当当网、京东等,而隐形的营销更多,并且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潜入了我们的生活。譬如说时下流行的微博,与吴法天一样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有的是利用自己线下的名气,如名演员、歌手,主持人、作家甚至是某大型国有机构里的人员等,有些是利用了自己在网络上甚至是某个平台上的地位与人气,如笔者微博里收听的“冷笑话精选”“神秘野史”等。他们通过在自己平时发表的一些相关的微博中,巧妙的加上转发某个商家的某条微博,从而达到替商家宣传的目的。这样的微博大约10条之中会有1~2条是帮忙商家宣传的。出于对名人的喜爱,大多不会对该“名人”取消收听。而在“名人”所转发的信息中,如果某些商品刚好是自己所需要的,那么购买的几率便会大大的增加。
社交网络,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了间接营销的主要营地。但是这样的营销似乎更适合中小型商家而非电商巨头。因着电商的巨大影响力,一旦进入,如果该社交平台的根基不够夯实,会导致该社交平台直接沦为电商平台的可能,另外一种情况是如果电商进入的力量不够大或者方式不对,只会导致电商的信誉度及信用度降低,反而会得不偿失。大型电商与社交平台的合作,目前还是采取直接合作的方式。如新浪微博与小米的合作销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新浪微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及号召力,小米亦有着自身强大的优势及吸引力,两者联手合作,当然会大获成功。当然,社交网络要成为电商发展的一个平台,一个有力的踏板,还要对自身不断的巩固完善,新浪的微博钱包在小米开售不久就频现拓机,就是一个教训。
当然,作为大众来说,是并不希望我们的社交网络沦为电商们的战场的,在这个充满了铜臭味的社会里,一块心灵的净土已经是极为难得了的。但是对于商家来说,要求发展,就必须营销。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营销平台,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营销更是一个绝妙的方式,但社交网络也得选对了方法,以免得不偿失。本文由广州奇亿网络http://www.71wl.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