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无论是传统的服务,还是互联网产品,要获得市场认同,不外乎两点:价格优势和服务质量。从目前来看,官方首先是想做一个名为“如约”的APP,市民乘客下载之后就能使用。这似乎是互联网产品的思维。但是,这同时又是一个完全由政府主导的项目,但结果中标的全是有国有控股背景的传统出租车企业,包括现在的内测。窃以为,最有可能的前景是,约租车不会跟市场化的专车去竞争,而是跟“政策”竞争。出租车公司也许会加大自身的政策游说能力,让约租车获得更多的政策照顾。
据报道,广州约租车服务试点或将命名为“如约”的平台已经完成招标,目前已进入内测阶段。在目前互联网大鳄强势进驻专车服务市场的情况下,舆论普遍担心的问题是,广州约租车将如何与它们竞争?
纯粹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分析,人们很容易得出悲观的结论。但是,如果考虑到像羊城通调度系统的具体状况,这个问题似乎未必会构成官方及出租车公司内心的焦灼。不难想象,羊城通调度系统如何跟滴滴打车等软件去竞争抗衡?可事实却是,如同论者一再指出的,羊城通公司几乎从来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支撑羊城通公司的信心的力量是什么?是垄断。出租车均需要强制安装该系统,且每个月还要交一百元的租金。尽管打车软件的企业有补贴给司机,但对司机来说,他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力。
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们无法对约租车的市场前景作出任何结论,因为不清楚未来相关部门会给约租车什么样的政策支撑,以保证其在市场的一席之地。
实际上,讨论约租车的前景,首先需要厘清,它究竟是传统的出租车服务,还是一个互联网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它一定与目前的出租车并无二致,这个问题似乎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但官方似乎又一直强调约租车与出租车的区别,并试图努力突出其互联网的属性。
当然,无论是传统的服务,还是互联网产品,要获得市场认同,不外乎两点:价格优势和服务质量。从目前来看,官方首先是想做一个名为“如约”的APP,市民乘客下载之后就能使用。这似乎是互联网产品的思维。但是,这同时又是一个完全由政府主导的项目,不说从立项决策、听证会均是政府完全把控整个议程,连招标会上原本称会“以开放的方式积极吸纳各类互联网公司参与”,但结果中标的全是有国有控股背景的传统出租车企业,包括现在的内测。
不能说,政府主导、传统出租车企业就一定做不好互联网产品,但是传统企业能够比互联网企业做得更好吗?如果还在以传统的思维来做一个互联网产品,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它的前景?
仅仅以广告营销投入扩大影响力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例,目前市场化的专车在这方面的投入,动辄以亿计,约租车准备投入多少成本来进行广告宣传?尽管约租车投入使用本身严格来说属于公共政策,借助媒体对公共政策的报道和讨论,约租车得以扩大其知名度,但作用毕竟有限。近3000辆约租车,规模不大不小,投入太多的广告,成本摊分下去,对定价的压力太大;若投入不够,又无法扩大影响力。而作为区域性属性很强的产品,3000辆对所在服务地区的覆盖程度,最终都会影响其服务质量,包括对潜在客户群体的市场分析等,这些恐怕都还需要有更为细致的分析和评估。
当然,交委并未完全堵死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借助其平台的路,否则不难想象,不说开发APP成本、APP的用户体验能否达到互联网企业产品的程度等问题,单单是广告投入一项,就足以成为约租车未来发展的一大难题。只是,一旦与互联网企业平台合作,局面恐怕又变得令人疑惑不解了:约租车作为出租车,在理论上是可以享受中央财政的燃油补贴的;而同在这一平台上的专车,却无法享受这一待遇。毫无疑问,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平等竞争,届时,又将如何面对“垄断”的诘问?出租车企业当然不会在乎,但是,互联网企业肯定会在乎,那么该在怎样的条件下,互联网企业才肯跟约租车合作?在这个意义上,这也许才是目前呈现出出租车公司更倾向于自己开发APP而不是跟现有互联网企业平台合作的缘由所在。
因此窃以为,最有可能的前景是,约租车不会跟市场化的专车去竞争,而是跟“政策”竞争。出租车公司也许会加大自身的政策游说能力,让约租车获得更多的政策照顾。比如想象如下的一种局面,随着公车改革的深入,政府公车在名义上必将大量减少,若按原来的公车用车需求,要消化这3000辆约租车,当然是绰绰有余——而要做到这一步,易如反掌。
作者为资深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