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大裁员背后:减负后将成谷歌棋子

  已连续15个季度亏损的摩托罗拉移动,不得不再次通过裁员的方式来削减成本。

  上周五,谷歌宣布对旗下摩托罗拉移动裁员1200人,涉及美国、中国和印度员工,约占摩托罗拉移动员工总数的10%.这不是摩托罗拉移动被谷歌收购之后的第一次裁员,但仍是一次大规模动刀。去年下半年,摩托罗拉移动在全球约两万名员工中的20%已被裁减。

  不难看出,受到子公司业绩拖累的谷歌,正试图通过连续的瘦身减负行动来加速摩托罗拉移动实现扭亏,并借助这枚硬件棋子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发起行动。

  连续高比例裁员

  一切都要从那场收购说起。2011年8月,谷歌宣布出资125亿美元收购拥有1.7万项专利的摩托罗拉移动。九个月后的2012年5月,这项收购案宣告完成,但同时,一系列的业务整合、机构调整以及人员裁减也随之而来。

  最先开始的是管理层动荡。就在这项收购案刚刚完成之时,谷歌宣布其高级副总裁丹尼斯?伍德赛德接替桑杰?贾,成为摩托罗拉移动的新一任CEO.随后,包括摩托罗拉移动首席战略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等在内的多名高管陆续离职。

  在高管变动后不久,更大规模的变化开始爆发。

  2012年8月,谷歌宣布对摩托罗拉移动实施大规模裁员,在全球范围内裁并三分之一的办事处,裁减占比高达20%的4000多个岗位。与此同时,谷歌要求摩托罗拉移动精简产品线,撤出无法盈利的市场,停止生产低端设备,并将业务重心从功能手机逐步转向“更具创新和盈利性的”智能终端产品。

  谷歌对摩托罗拉移动实施大规模裁员行动的用意很明显——在完成那场收购之后,实现盈利就成为了摩托罗拉移动的第一要务。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摩托罗拉移动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不过,那次比例高达20%的裁员行动并未有效缓解摩托罗拉移动的成本压力。据谷歌披露的201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旗下的摩托罗拉移动当季亏损超过3.53亿美元,而这已经是这家竞争乏力的手机厂商连续第15个季度出现亏损。

  业绩受到拖累的谷歌,显然需要以更快的速度来推动摩托罗拉移动扭亏。2013年3月,谷歌再次动用裁员的手段,来对摩托罗拉移动进行减负。据悉,新一轮裁员行动将涉及美国、中国和印度的大约1200名员工,占摩托罗拉移动现有员工总数的10%。

  连续的裁员行动,也许是谷歌削减子公司运营成本的必要举措。摩托罗拉移动在关于此次裁员的邮件中表示,尽管该公司对即将发布的新产品保持乐观,但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和竞争压力,过高的的成本会影响其市场运营甚至盈利。

  谷歌的硬件行动

  除了“解决子公司的盈利问题、不至于长期受到拖累”之外,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激烈竞争,也是迫使谷歌对摩托罗拉移动做出连续裁员重组计划的重要原因。

  在现阶段,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似乎只有三星和苹果这两家势均力敌的巨头公司,它们一个是谷歌Android阵营的主力厂商,另一个则以软硬一体化的优势横扫全球。全球手机产业几乎全部的利润都被这两家公司瓜分,而作为Android的主导者,谷歌必然坐立不安。

  尽管谷歌一再强调“不会抛弃Android阵营里的每一个硬件厂商,也不谋求成为像苹果公司那样的软硬一体化的公司”,但业界很难相信谷歌会永不食言。就像Android阵营的硬件厂商们所担心的:谷歌花了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专利来保护Android,而始终游离在硬件之外,听起来似乎并不太现实。

  Android阵营硬件厂商们的担心并不为过。事实上,它们已经看到了危险的信号。

  在“为了专利”而完成了那场收购案的半年之后,谷歌终于开始借助摩托罗拉移动这枚棋子,在硬件方面所有所行动了。据了解,谷歌与它的子公司摩托罗拉移动,正在合作研发一款内部代号为“X Phone”的高端智能手机。

  虽然谷歌这项行动的细节并不为外界所知,但可以预见的是,摩托罗拉移动对于谷歌版图扩张的作用将开始慢慢显现。而在此之前,谷歌必须确保,摩托罗拉移动是一个轻巧的棋子,而不是负担。

  如此看来,“裁员减负”就理所当然是谷歌把摩托罗拉移动变成一个“轻巧棋子”的重要一步。

  实际上,谷歌对摩托罗拉移动的减负行动并不只是裁员和缩减机构,还包括对其供应链模式的调整。据了解,摩托罗拉移动目前正在实施自去年底启动的一项计划——放弃自有生产线,把位于中国天津的摩托罗拉移动在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工厂出售给全球第二大代工制造商伟创力,开始沿着“轻资产、重研发”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裁员还是模式调整,谷歌的每一步,都是在让摩托罗拉移动削减那些可能产生阻力的部分、选择最具效率的生产及运营方式,最终为其所用。

时间: 2024-10-23 11:27:45

摩托大裁员背后:减负后将成谷歌棋子的相关文章

深圳手机设计公司大裁员背后:山寨机正腹背受敌

像林威这样的手机设计人才不再吃香,背后是高速发展的山寨机行业进入拐点,隐忧浮现.晨讯科技集团总裁兼首席行政总裁王祖同的一句话更从侧面反映了海外市场的现状,"出口印度的双卡双待手机,最低才80元人民币. 海外市场过度竞争,正版平价智能机挤压生存空间 越来越多的山寨机品牌化,只因山寨的道路不再好走.正如因市场需求诞生时一样,山寨机的存亡与"需求"息息相关.调研机构iSuppli最新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有望取得创纪录的增长,预计出货量增长53%.而同时,

比亚迪汽车大裁员背后:低成本模式或走到尽头

不到一年的时间进行了三次大调整,而最近的一次大裁员更像是"断臂自救",加上不断下滑的业绩,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汽车")令汽车业人士不禁担忧:王传福的比亚迪模式真的走到拐点了吗? 2003年开始进入汽车领域的比亚迪汽车,以"黑马"姿态在7年间达到了行业顶峰,但成功"昙花一现"的危机似乎也在快速袭来.业内人士认为,这背后,比亚迪秉承的低成本商业模式,或许是其最根本的危机. 低成本商业逻辑 用低成本带动高速发展,是比亚迪

摩托罗拉裁员背后:转型跟不上 巨头的“大公司病”

索尼.夏普.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电子时代,这些曾经风风火火的3C厂商,在全球经济的低潮中,纷纷祭出裁员的杀手锏. 跨国巨头的裁员行动,中国不再是豁免的特区.裁员,这个百度检索量超过3千万的词汇,势必更常态地驻守中国劳动者的身边.其背后,既来自中国劳动力低成本时代的逐渐消逝,也因为中国经济更深入地融于国际--与之同冷暖. 于是,打条幅,抗议,维稳这些中国式的裁员现象开始出现. 中国成熟经济体的成长之路,需要理性面对经济周期中还会更多的裁员季.而在与裁员相关的抗议和辩白的喧嚣中,其背后的行业起

华能华电项目叫停背后:先建后批成电力潜规则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拿到"路条"便开建,已成为电力行业项目建设的"潜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开建的火电项目,目前有上百个. 从局级升格为部级后,环保部第一刀"砍"向了我国的两个电力巨头,叫停了华能.华电在金沙江的两个水电开发项目. 昨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次被叫停的鲁地拉.龙开口水电站项目,早已得到了有关部门放行开展前期工作的"路条".拿到"路条"便开建,

美的“绕圈”:去年大扩张今年大裁员

临近年底,正是职场人翘首企盼丰厚年终奖的时候,美的员工等到的却是事前毫无征兆的大规模裁员."他们在我的背后朝我开枪,我还没听到枪响就倒下了!"季晓形容自己被美的辞退"非常突然".他是美的制冷集团中西部某分公司的区域经理.2011年11月25日一大早,季晓刚上班,就接到了分公司营运人事部长的电话,被告知"进了岗位调整的名单"."这一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第二天就是我的33岁生日."11月18日前后,季晓就知道美的开始裁员,其所在

用友软件大裁员风暴:子公司涉嫌利益输送

2012年底以来,受困于外围环境低迷,用友软件(600588.SH)启动了业务转型调整,并使出中端分销.裁员.收编机构等多个"杀手锏".近日,记者获悉,用友软件旗下的战略子公司用友医疗在今年上半年也进行了大面积调整.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年初裁了一批人,总裁吴晓冬7月份也正式离职了."2012年12月12日,用友软件将其 2009年耗资1亿成立的子公司用友医疗的20%股权以1000万秘密贱卖给了北京协力锦程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简称"协力锦程&quo

大数据背后的神秘公式(上):贝叶斯公式

大数据.人工智能.海难搜救.生物医学.邮件过滤,这些看起来彼此不相关的领域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是,它们都会用到同一个数学公式--贝叶斯公式.它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很不起眼,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那么贝叶斯公式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到现在广泛应用.无所不能的呢? ◆ ◆ ◆ 什么是贝叶斯公式 18世纪英国业余数学家托马斯·贝叶斯(Thomas Bayes,1702-1761)提出过一种看上去似乎显而易见的观点:"用客观的新信息更新我们最初关于某个事物的信念后,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改进了的信念."

白领自危:178家企业大裁员 20个行业不景气

对于中国的白领阶层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不只是一则爆炸性新闻,而演变成了关乎自己生计的切身"威胁".近日,一份列举了22家跨国企业.40家国内大中型企业.116家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大裁员第一波"企业名单,正通过各大公司的企业邮箱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白领中传播.同时,一个标题为"金融危机十项注意"的帖子也在网上盛传. 3份"大裁员企业"名单11月2日上午,在上海通用工作.大学专业是电子工程的王强(化名)刚到办公室,就收到了在

大数据背后,不可忽视的“人”

当下中国,大数据是个热词. 无人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疗,各种新科技中,大数据的身影无处不在,它像一把万能钥匙,开启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空间. 但在人们热捧大数据的同时,却往往就数据论数据,甚至陷入数据膜拜,而忽视了大数据背后的人的因素.大数据是怎样发挥价值的?那些不会说话的数据又是怎样讲述鲜活的故事的?关注到腾讯近日发布的大数据报告<95后迷之隐私观大揭秘>,记者走进位于深圳的腾讯总部,走进那些让数据"活"起来的人. 大数据给不出解释 搞大数据研发,不就是坐在实验室.电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