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极端的赞同和极端的反对依然围绕着这个瘦小的男人。作为中国最有名的商人之一,不管马云本人喜欢不喜欢,都必要确认一点,即使他和功成名就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但依然难以让每一个人都认可他的商业思想。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证明了自己。作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虽然他从来没有成为中国首富,但他一手创立的企业正在成为这个国家宏大叙事的组成部分,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他所作的一切是如此耀眼而且合适。
当然,正如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一样,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也从不缺少争议。
他似乎从来没有机会像当下这样,如果希望唤起外界注意时,就可以丝毫不费力气的引起众多的眼球;而当他拒绝发言时,外界也不会因此停下对他下一步的揣摩。
在2008年的上半年,马云是一个毫无疑问的明星。在上海,在广东,来自政经两界的发问让他成为一场有关“思想解放大讨论”的核心。
为什么我们这里出不了马云?熟悉中国语境的人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其背后是马云带来的符号和符号化的马云。
不管从任何的角度看,他都将会被毫无疑问的划入“成功的中国商人”那一群,但如果在更早之前,有人敢说他将会成为一个意识形态的符号,用来确证这一代中国商人能够为这个国家庞大的躯体带来积极基因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发出这个断言的人会比马云更早的被包围在争议之中。
这个国家的命题和个人的商业抱负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少有人相信,二者之间会产生交集。
有意义的环节恰好就是在这里。会被外界定义成一个什么样的符号,或者承担什么样的价值使命,马云自己都控制不了。
但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用来证明一个基础的可能,“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当下的中国,走正道的可能越来越大了”,因而马云的每一个成功,都像是一个辉煌的商业传奇,虽然惊现,但从不缺少成功的基因——而所有人都公认,他将这种可能转化为结果的能力令人惊奇。
因而在2008年的下半年,马云依然是个关键人物。在去年阿里巴巴B2B上市之后,他公开提出的“过冬论”在当下已经成为现实,他说,当中小企业都倒下时,“就连储备好过冬粮食的我们,都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于是,他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援冬计划”,他旗下的各路大员几乎每天都游走在各个城市,为当地企业有可能遇到困难出谋划策。而就在几天之前,阿里巴巴耗资数千万美元,开始在欧美进行大规模的形象推广,帮助营销中国的中小企业。他曾经说,中小型企业最重要的战略就是活着,而帮助这些企业活下去,是阿里巴巴的使命。
这是他一直都在强调的事情:就像史玉柱发现农村的庞大市场一样,马云同样的看到了中国商业中最基本的价值空间——当产业蓬勃和需求旺盛同时存在时,在之间建立一个最简单的转换通道是一个伟大的生意——于是,他建立了阿里巴巴。而马云的与众不同在于,他从来没有认为这种生意应该是他一个人的,因而他将阿里巴巴的口号定义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天下是一个市场,而生意是一个途径,他要做的是帮更多人的创业和致富梦想与更宏大的产业领域对接。
不管从任何角度看,哪怕这个口号只是一个幌子,都显得比那种纯粹的商业经营更加令人振奋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