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预约平台为市民提供免费的专家预约挂号服务,重在其公益性及公正透明。图为2011年8月2日,市民在杭州一家医院里排队挂号。龙巍/CFP 一纸遣散通告,贴在杭州市聚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聚合公司)的公告栏上。这家以医疗信息服务为主业的创业型科技公司,是浙江省医院预约诊疗平台的承建商,也是中国移动(微博)浙江分公司(下称浙江移动)的合作伙伴。 聚合公司成立于2007年,以开发和运维预约诊疗平台为核心业务。后受卫生部门限制,其民企身份无法直接进入公益医疗服务领域,聚合公司只好变身SP(Service Provider,无线增值服务商),与浙江移动合作承建该平台。 这一旨在解决挂号难问题的预约诊疗平台,曾是浙江省乃至卫生部的医改样板工程。自去年9月底上线以来,已积累了近35万用户资源,日均预约3000余人次。然而今年10月1日,这个平台突然暂停服务,引发当地市民大量投诉。直至10月10日,系统恢复上线,而原本由聚合公司开发并运维的系统已被强行替换为中国移动新系统。随后,聚合公司被迫宣告停止运营,50余名工作人员相继遣散,公司开始清算。 什么原因让一个科技公司从繁荣突然意外死亡?其背后实质是一个在垄断夹缝中寄生与求生的复杂博弈。公司虽死,残局未了。 求援移动 国庆期间,浙江在线的医疗预约网站上突然挂出“系统升级,暂停服务”的公告。事实上,系统中断并非真的是因为“升级”,而是源于平台共建方——聚合公司和浙江移动互掐线路,人为卸载端口,导致系统服务中断。 与此同时,聚合公司却在医盟网上发布公告:“目前浙江省预约诊疗平台数据后台因移动与我司(总平台承建商)发生冲突,导致暂时不能实现预约(12580、114、浙江在线、96365均无法预约)。我们无法预计还需要多久才能恢复。”矛头直指浙江移动。 这场交恶事件的缘由要追溯到聚合公司和浙江移动的最初“联姻”。 由“80后”CEO何航掌舵的聚合公司,成立之初分别为义乌市卫生局、杭州市三院、杭州市中医院等提供了预约挂号系统服务,建立了名为“无忧医保”的预约入口和网站平台。 知情人士向财新《新世纪》介绍,聚合公司两位联合创始人算是“官二代”和“富二代”的结合,这也是其能够在当地卫生部门拿到资源的基础。但好景不长,2009年卫生部启动医改,浙江省卫生厅率先推出省级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方案,整合省内医院资源,实现跨区域预约诊疗服务。这对聚合公司来说意味着没有退路:如果不能参与该项目,就将失去浙江省的所有业务,其早期开发的“无忧医保”平台也将被叫停。 为此,何航找到了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希望作为服务商承建该平台,但得到的答复很明确“卫生厅这个项目不可能和民企合作”。 接近省卫生厅的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碰壁后的聚合公司做了一个“高明之举”:引入一个重量级董事——省卫生厅一位领导的家属。新董事给聚合公司指出一条明路,找浙江移动合作。 2009年下半年,何航带着成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找到了时任浙江移动政企部负责人的陈鉴锋,后者对该平台提供的电信增值业务很感兴趣,于是与何航约定合作,参与省卫生厅的平台项目。 按照聚合公司的设想,诊疗预约平台盈利前景可观,几乎每个省都能做出一个上市公司。 浙江移动参与后,浙江省卫生厅将上述平台的服务商确定为四家,分别是中国移动12580、浙江在线、中国电信(微博)114和浙江生活96365。各家分工为:省卫生厅负责协调医院以及服务商的配合工作;四家服务商则分别承担平台建设的软硬件投入。其中,浙江移动是主要承建方,负责该平台系统的建设、日常运维成本以及一个节点建设;浙江电信负责主节点建设,提供IDC机房、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浙江在线提供一套正版Oracle数据库和同步备份软件;浙江生活96365提供两台PC服务器。浙江移动在其中的作用最核心。 聚合公司副总经理李鸿东向财新《新世纪》记者称,聚合是以浙江移动的名义拿下服务商资格,是实际的技术操作方。聚合和移动的合作内容主要分为两块,一是合作共建预约诊疗平台,主要由聚合公司提供技术以及运维服务;二是合作开发预约平台数据库的电信增值服务,双方按不同比例利益分成。这类似于神州泰岳(300002.SZ)就飞信业务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关系。但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诊疗预约平台具有公益职能,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双方的兴趣点更多地放在了第二点上。 聚合公司首席战略官吴炅对财新《新世纪》记者回忆称,在双方蜜月期,浙江移动曾在一次会议上评估该商业模式,称运营成熟后,聚合公司每年可分到上亿元。 但上述合作内容并没有落实到书面协议文件,仅形成了多份会议纪要。财新《新世纪》记者获得的一份加盖了移动公司公章的会议纪要显示,双方就该平台的合作建设达成共识:浙江移动12580与聚合公司就该平台的运营服务及医疗健康延伸增值服务开展多方面合作,包括:移动信息化应用、彩信、手机WAP、客户端软件应用以及其他相关业务。 诊疗预约平台2010年9月27日上线后不久,聚合公司即成立了增值业务部,聘请了十余个工作人员,针对数据库的病患信息先后开发了三款手机套餐产品,但均被浙江移动增值业务部“枪毙”,理由是“产品不够吸引人”。 变故与冲突 李鸿东向财新《新世纪》记者介绍,随着陈鉴锋从杭州调任宁波,聚合公司发现,后续的增值业务合作难以落实。最初双方合作谈判由陈鉴锋分管的政企部牵头,12580、融创公司(浙江移动的全资子公司,负责该平台技术对接)是与聚合公司进行具体业务合作的部门。 而这背后,也有中国移动自身内部结构调整、领导人更换后管理思路转换诸多原因。2010年5月,李跃升任中移动集团总经理,之后从2011年初开始对公司合作伙伴管理模式做了带有颠覆意义的调整。同时,随着中移动原主管增值服务的马力、叶兵先后落马,也极大地冲击了增值服务领域,很多业务都因数据部门没人拍板而进展缓慢或搁浅。 “本来以为12580、融创公司都能代表移动,但后来发现他们各管各的,没人能拍板让我们的增值业务合作上马。”李鸿东坦承,因此聚合公司在后期为12580、融创公司提供平台服务时带着情绪,导致双方合作并不愉快。 但真正导致双方关系决裂的导火索,是浙江移动对预约诊疗平台系统技术知识产权收购计划的失败。 作为预约诊疗平台的开发建设方,聚合公司掌握该平台的技术以及数据库资源,并拥有包括门诊预约挂号中心处理系统软件、网络预约诊疗服务软件、门诊预约挂号医院HIS统一交互平台软件等在内的多份软件的知识产权。 然而,根据浙江移动与省卫生信息中心签署的合作协议,该系统的软件知识产权必须由浙江移动与省卫生信息中心双方共享。因此,浙江移动要求尽快签署购买聚合公司平台项目的协议。 据财新《新世纪》记者获得的《中标浙江省医院预约挂号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定向采购的函》显示,2011年4月,浙江移动以融创公司的名义,对浙江省医院预约挂号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进行了定向采购,并最终确定由聚合公司中标此项目。 浙江移动采购部负责此项目的联系人翟高叶向财新《新世纪》记者回应称,中标之后,浙江移动就数次发函催促聚合公司签署采购协议。 并不想靠卖技术得利的聚合公司,在谈判初期曾表示用一个象征性的低价(50万元),将项目过户至移动公司名下,但浙江移动要将后续可盈利的增值业务合作模式及合约落实,以此来弥补开发费用。但融创公司总经理徐孟强向财新《新世纪》记者称,并非不想跟聚合签署协议,而是融创无权承诺增值业务合作。 从2010年开始即为中国移动提供支撑服务的聚合公司,也因此迟迟不敢签署定向采购的低价转让协议。 2011年7月,聚合向浙江移动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要么两个协议(即平台技术知识产权的采购转让协议、成为中移动长期SP的合作商及分成协议)一起签;要么以800万元的价格买医疗预约平台,即系统技术的知识产权。移动方面不愿意接受这两个方案,此后双方再无实质性的沟通。 直至9月26日,聚合公司获悉省卫生厅召集四家服务商召开了会议,欲停用现有的聚合平台系统,替换为浙江移动开发的新系统。随后,省卫生信息中心向53家医院和HIS厂商发送了切换系统的安排表,确定了在10月1日至16日间切换掉聚合的系统。得知此事后,聚合公司在9月30日晚间,将移动公司与平台的数据接口卸载,导致12580不能进行预约挂号,其他三家则继续畅通。 “移动第二天找到卫生厅,要求另外三家也暂停服务,结果只有浙江在线停了,后来,移动将整个数据库平台关闭,导致四家预约渠道全部中断。”李鸿东说道。 预约挂号平台瘫痪了九天,市民投诉不断,直至10月10日,浙江移动抢修恢复平台,将新系统上线。“我们没有想到,真的会把我们的系统强行切掉。”李鸿东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是他们误判了形势和自己的“地位”。 聚合公司以为掌握着核心技术和系统端口,外部强切会导致系统不稳定,影响用户使用,“卫生厅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但是,就这样发生了。” 残局 还有一件聚合本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发生了——聚合公司存储在电信服务器上的主数据库,也被浙江移动全盘挪走。聚合公司选择将数据库存放在“每次开会都和移动针锋相对”的竞争对手中国电信114的服务器上,为的是保证相对安全,掣肘移动,可是聚合公司的这层保险也失效了。 “由此可以推断,电信已基本上放弃了这项业务。”李鸿东说,因为平台技术一直掌握在移动这一边,在四家服务商里,与移动12580同质竞争的电信114对推广这项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电信一是担心自己的客户流失,二是担心挂号的号源分配不公。”熟悉平台操作的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掌握了后台技术后,就可以进行很多暗箱操作:如将优质号源分配给某个特定的服务商,而其他服务商不会知情;或优先从数据库里挑选有价值的病患资源。如今,浙江移动既是服务商,又将整个诊疗预约平台收归自己,成为了完全的系统承建商。聚合公司认为,只有独立于服务商之外的公司来做系统承建商,才能保证这个公益平台的透明公正。 聚合公司从移动的增值业务合作受挫之后,就开始谋求自己的第三方地位,甚至向省卫生厅表示,愿意免费赠送该平台的知识产权,只求承认其承建商的身份,但仍被卫生厅以其民企身份为由拒绝。这意味着一旦离开浙江移动这样的国有大树,聚合公司必然无资格参与任何承建,尤其在遭遇系统替换之后,以此为惟一业务的聚合公司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一开始催我们开发软件、上项目,当我们埋头干完活,发现自己已被一脚踢开,什么都不是。”李鸿东说。他坚持认为移动新上的系统,是剽窃他们的旧系统,“只是换了一个IP地址,里面的源代码和手机端口数据都和以前一模一样。”10月13日,聚合公司委托浙江秦简律师事务所向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和浙江移动分别发送了律师函。浙江移动新闻发言人也向财新《新世纪》记者确认,此次事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 参与谈判的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其实如果聚合公司示弱,愿意无条件接受移动公司的安排,浙江移动也会分一杯羹给聚合公司,毕竟这个项目他们也需要有人来执行,聚合公司也不至于沦落到现在一无所有的地步。 创业四年多的聚合公司,从200万元起步,到两年前与中国移动建立合作关系后,引入了杭州华盈创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天使投资人,到去年平台确认将要上线之后,又引入了VC投资,有了上千万元的融资。 然而,从VC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失去知识产权、依附移动运营商、无法成为独立第三方的聚合公司,已失去了投资价值。 聚合公司投资失败,天使投资人华盈创智派驻聚合公司的首席战略官吴炅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他对目前恶劣的投资环境感到愤慨,“垄断企业强权加上行政不作为,让聚合这样的微小创业型公司发展难上加难,早期投资的风险越来越大。” 10月19日,财新《新世纪》记者来到聚合公司,门口仍立着“欢迎进入中国医疗健康服务的大航海时代”的大幅宣传牌,而办公室内只有寥寥几个善后小组人员在清理物品和资料。 目前,聚合公司的创始人们又准备另起炉灶,承包浙江在线在诊疗预约平台中的一些技术支撑,并继续创办医盟网。从最初的“无忧医保”被叫停,到与中移动合作终结,又开始设想新的平台,正应了SP行业的那句老话——“鸟枪换炮,狡兔三窟”。
小SP的非典型死亡:依附运营商失独立产权
时间: 2024-09-27 12:11:50
小SP的非典型死亡:依附运营商失独立产权的相关文章
FDD牌照已非大招,三家运营商进入死循环
(写就本文,期望有三.一是移动通信惠及社会大众,二是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创新,三是特别希望能从政策或市场上引导三大国有电信运营商的功能定位适度区隔,最终推动产业良性健康发展.能力视野有限,结论不乏纰漏.不过按惯例,我们还是先从骂街开始.) 2月27日下午,FDD终于发牌了. 恭喜联通和电信吧,移动不高兴;说FDD影响不大吧,联通和电信不高兴.不过仔细一想,攻击对方的网络质量,然后一起被用户骂街,倒是全球电信运营商的共同特征.那么,还是恭喜下联通和电信的大V们,再获挖苦移动的实质素材. DUANG D
手机黄祸不绝问责运营商
京.沪等地的地方运营商,明里高调"扫黄",暗地里却不时地开通WAP收费通道,为大批在淫秽色情手机网站上推广的移动增值业务代收费.试想,运营商本身就是得利者,这就等于让他们既贩黄又扫黄,如果能扫干净才是怪事. 手机黄祸喊打之声响了很久,却始终雷声大雨点小.4日,中科院再次发布<移动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监测报告>,报告指出淫秽色情手机网站呈现出"规模化"."企业化"的发展趋势,而运营商不作为或刻意放纵则是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 如今,移动电
运营商级网络部署开启 物联网普及为时不远
经过2016年业内的高度关注,低功耗广域网络不仅占据物联网领域的第一热词,更是有实实在在的商用推进,多种形态.多主体的运营商级的低功耗广域网络的部署正是2016年发展的成果.期待2017年运营商级网络部署的完成,届时人们工作生活会真正感受到物联网带来的改变. 从终端特征视角来看,运营商级低功耗广域网络由于覆盖范围和接入的便利性,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范围,而企业级或行业级专用低功耗广域网络更适合拥有大量终端且终端分布范围比较集中的用户. 在上周六发布的文章中,笔者从用户所拥有的终端量级和分布范围两个特
eSIM卡崛起:传统运营商地位岌岌可危
3月2日,美国财经杂志<巴伦周刊>近日撰文称,一种名为eSIM卡的新技术崛起后,更换运营商变得与更换Wi-Fi网络一样简单,对传统运营商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东西却有可能给移动运营商制造大麻烦.上周,作为一年一度的全球手机行业盛宴,移动世界大会(MWC)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让SIM卡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东西成了众人瞩目的对象. SIM卡安装在你的手机里,通常通过一个托盘来固定,要打开这个托盘,则需要借助曲别针的帮助--例如,在你刚刚买到一部新手机时.这
是谁毁了运营商改革?
近日,关于融合通信的新闻不绝于网,一时间,关于运营商"改革""颠覆"之声也不绝于耳.且不论融合通信市场前景如何,运营商愿意"改革"和"颠覆"毕竟事件好事.但仔细想想,运营商此次改革又绝非主动发起,而是在OTT不断逼宫下的无奈之举.如果没有微信的大规模推广,短信业务濒临死亡,运营商是否会做出如此改革?个人认为:否. 那么到底是谁毁了运营商的改革动力? 一.运营商的用户思维是个伪命题 4G牌照发放以来,运营商资费下调明显,尽管用户
运营商业务变更即时生效有多难?
今日朋友圈看到某小友吐槽:在办理某运营商的自由组合套餐时,不慎漏勾选来电显示功能,经沟通被告知,组合套餐已经生效,即便补办了来电显示功能,也不能及时生效,而是要等到下个月才能生效.看到这很让人无语吧! "下月生效"可谓是很多人都有的痛点经历,如此生硬不被人吐槽才怪.为什么不能及时生效?有没有改进空间?这里面还是折射出了运营商的不少细节问题.个人站在一个用户角度谈谈,不是一直在说要互联网化,以用户为导向吗?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所在! 一."下月生效"问题到底有多难?
“互联网+”将给运营商带来什么?
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行动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11项重点行动,"互联网+"一石激起千层浪,俨然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的助推器.面对即将汹涌澎湃而来的"互联网+"新一轮浪潮,电信运营商应正视挑战.抢抓机遇,全面加大对于&
误解与炒作:运营商“偷跑”流量背后
10月质疑电信运营商加速流量计费之后,11月媒体又抓住一些典型案例攻击运营商流量统计的问题:佛山电信的客户一夜间流量消耗23G;武汉电信的客户一夜间流量消耗50G;南京移动的客户WLAN流量连续异地使用消耗1000多G. 对于上述事件,电信运营商选择了主动出击和解释.例如那位消耗23G用户,是因为手机中的一款APP在后台持续下载视频;消耗50G的用户,是因为手机开了热点后,被其他用户蹭网;消耗1000多G的,则是因为账号被偷了. 然而,查明真相并似乎并没有降低业内对于运营商的攻击,被挑动起情绪的
运营商支付公司Boku入华 图谋中国话费支付
中国蓬勃发展的移动支付市场引来了全球的玩家. 2014年,互联网巨头的移动支付形式快速发展,这拉动了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等公司的发展,而运营商体系的一些移动支付公司,正在窥探中国市场. 4月1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Boku全球副总裁及亚太地区总经理Kurt Davis(卡特.戴维斯)表示:"我们正在与国内的三家运营商谈,作为运营商支付的技术合作方,希望能够与三家运营商合作." 公开的资料显示,Boku是全球最大的运营商支付公司,2013年,Boku全球营收达到数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