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消费
赵晓
目前,出口疲软,扩大投资又隐患重重,在保证G D 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只有扩大内需是可以充分发挥的领域。但扩大内需年年提,消费在G D P中的占比却不升反降,个中缘由值得好好总结。
解决内需问题,首先,要调整消费结构,增加消费支出占G D P的比重。过去十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超过8%,这远超过很多国家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国内市场消费低迷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消费支出占G D P的比重(也就是最终消费率)下降,消费年均增长率并不低。因此,提升消费首先需要的是调整消费结构。而调整消费结构,首先要从减少政府开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做起。财政收入连年高比例增长,其中用于扩大内需的比例有待提升。在购买力已明显下降的同时,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另外,我国经济长期存在政府投资过大的问题。而由于受收入增长缓慢、物价增长过快的影响,居民的购买力偏低。
其次,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另一个急需要做的是均衡收入分配,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要看到,扩大内需的潜力来自于农村,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是拉动消费的关键。城市消费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居民对于实物产品的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大幅提升的空间不大。甚至有供给过剩的问题存在,全国各地库存已达到创纪录水平,制造业面临发展停滞的危险。反观农村,矛盾集中在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过低、农民生活支出压力过大上。我们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通过优化分配增加总需求,将城市过剩的商品反哺给农村市场,同时着手发展城市服务业。
再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消费后顾之忧。除了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外,居民对未来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的不确定性预期,也不利于消费的增长。从长期看,扩大内需需要在完善社保体系方面有所作为,解除影响消费的“后顾之忧”,而且政府还需要在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配套机制上有突破。目前,虽然政府财政增长强劲,但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却严重不足。过高的税费水平不仅挤占了居民消费,而且影响了消费预期。因此,养老、就医、教育公平等问题,应当成为政策未来长期关注的重点。
最后,坚持房地产调控,为中等收入者松绑。“一套房子吞没一个中产家庭”,也吞没了中国的消费能力。住房具有商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随着房价的飙升,民间资本大肆涌入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由此也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这是未来经济发展急需填补的黑洞。房地产市场吸引了巨额投资,抽空了实业生产的资本,失业现象严重,最终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笔者认为,如果仅靠开征房产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还不足以改变高房价的现实。只有在政府财税体制改革配合的基础上,开展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土地征收行为市场化,并将收益尽量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中等收入者)倾斜,才是解决高房价问题的根本途径。
经济“去房地产化”知易行难
尹中立
从以往来看,中央在经济增长放缓时会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但今年似乎有些特别:自年初以来经济运行出现明显下滑势头,但中央一直强调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更让市场意外的是,7月G D P已跌破8%,而中央在8月初还派出督查组到地方检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
这似乎在暗示,中国宏观经济决策正在选择新的方向,“去房地产化”成为新的共识。从过去十年来看,依靠房地产市场发展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创造“高增长、低通胀”的完美组合。但后果同样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其一,收入分配结构严重恶化,土地价格的上涨导致居民的财富被“剥夺”。其二,导致产业空心化,土地价格的快速上升不仅导致工业及服务业的成本大幅度提高,而且导致资源向房地产市场集中。其三,恶化了社会治理结构,土地矛盾越来越尖锐。
过分倚重房地产的中国经济运行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从日、韩等成功案例看,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两点,一是理顺收入分配,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两个条件,都必须遏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但也应看到,中国经济的“去房地产化”知易行难。土地价格一旦停止上涨,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经济与金融产生巨大冲击。去年三季度以来,随着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的放缓,钢铁、水泥、煤炭、石油化工、家电等行业立即出现产能过剩的困境,经济增长速度掉到了8%以下。笔者认为,这还只是一系列“坏消息”的开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对中国经济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杀伤力?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应该看清楚中国经济与房地产市场之间的逻辑关系。
中国房价在过去十年里几乎一直呈现上涨状态。其实,类似故事在日本和东南亚很多国家都上演过,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房价不仅会跌,而且可能会跌得很惨,涨得越多则跌得越深。房价上涨的逻辑往往是一样的:出口顺差推动本国信用扩张,信用扩张刺激投资扩张,投资扩张提高居民收入,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但如果投资的扩张导致产能过剩时,则国际资本开始撤离,一切繁荣的景象都将落幕。
产能过剩与房价下跌互为因果关系。当出现产能过剩,则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下降,工资收入减少,就业恶化,结果必然是房地产价格下跌;房价下跌会导致房地产投资减少,钢铁、水泥等工业产品需求减少,产能过剩必然出现。
当前,我国的工业普遍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但房地产价格还相当坚挺。这符合资产价格“大牛市”的特征。因为房价上涨的时间持续太久,没有人相信房价会下跌,开发商的“降价促销”立即招来大批投资者抢购。因此,大牛市的顶部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
当房价真正开始下跌,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更加尖锐,经济增速还将进一步放缓。有人看到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建议再来一次“四万亿投资”。笔者认为,重复走老路是一条死胡同,唯有坚持“去房地产化”,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中国经济才能迎来大有希望的明天。
(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