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里最不缺的就是口水战,自从360的周鸿祎与腾讯挑起了“3Q大战”后,舌尖上的战争就一直没停歇过。
法律合规,作法不义
这不,电商行业的双十一临近了,天猫与京东间又开火了。只不过这一次按传言中说法,倒是阿里挑起了事端。10月29日晚,微博蓝鲸TMT网爆料,阿里给一些电视台等媒体发去了通告函,要求媒体不要刊登京东双十一带有瞎淘等“挑衅”字眼的广告,还拿出了“双十一”的商标专用权的大棒,这也给不少紧锣密鼓备战双十一的电商们带去了点麻烦。
对于通告函“发难”,虽然天猫本身并未正面回应这一动作,但从曝光出来的函件和内部邮件非空穴来风,这样的作法的确有点不够大气,格局低了。相比苏宁声明中“法律合规,作法不义”的委婉,京东也通过官方微博的渠道对外发布了“致全国媒体合作伙伴的一封信”,言辞和用语来看,措辞比较激烈,全篇充满了“弱者”的委屈,指责天猫一边讲开放、生态,一边搞小动作和垄断,破坏自由竞争的电商环境,顺便还向“受伤”的媒体们打感情牌。
对于京东激情的慷慨陈词,阿里显得要冷静的多,言外之意指出某些电商企业靠炒作吸引眼球,还打起了太极拳,诸如“与其秀智商,在这一天碰瓷,在这一天打酱油,在这一天搏出位,在这一天混淆黑白,不如一起创造全球的双十一吧。这是两种人生,也是一种选择。”等高冷范的打法,倒是符合阿里一贯的“即使扭打在一起,也要讲究姿势”的范式。
不过整个事件,从商业和法律角度看,天猫、京东都没错,争议点在道义、潜规则等边界上。不过有一个观点值得玩味,双十一已成为全民的网购狂欢节日,不可否认,阿里天猫是打造这一品牌的最大功臣,但这两年来,京东、苏宁、国美、当当、1号店等集体搭车参与,也投放了大量的广告,结果现在双十一具备了“势能”,各家准备变现,天猫用“合法”手段让其他家“禁言”,有点“卸磨杀驴”的嫌疑。
天猫的“危”与京东的“急”
不管是放下身段的厮打,还是文雅地交手,背后争的都是利益。如果以往京东的6.18和阿里的双十一期间屡屡传言的“天猫让供应商站队‘二选一’”算是擦枪走火的话,那么这一次的双十一商标和广告禁言事件,算得上是一次真正的交手。其实更应该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偏偏在今年的双十一,阿里会出招,京东会高调喊冤。
归咎缘由,京东的“急”与天猫的“危”,赶到了一个时间窗口上,才引发了激烈的碰撞。
先来看天猫的“危”,当然,以目前天猫在电商行业的体量和地位来看,还谈不上“危”,但潜在的风险是存在的。其中有三点:
一是从淘宝到天猫的成长路径来看,低价是引擎,但随着新网购用户群的出现,不再只看价格,所以京东、当当等换了玩法,开始贴个性、时尚、品质的标签,从消费升级角度看,京东的新消费主义概念是站得住脚的,天猫有被“分流”的威胁;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剧了这种趋势,流量是去中心化的,天猫一直在构建的电商生态,有流量和需求溢出的可能,所以当微信打电商牌、京东大肆宣扬微店时,阿里会只能采取“堵”的措施;三是阿里开创了电商的时代,但也被冠上了特有的字眼,天猫需要找到新的定义,今年双十一突出“全球购”和平台化、国际化和无线化,即在此。
再来看下京东的“急”,虽然京东体量越做越大,但刘强东是不满足只做卖货这个生意的,从力排众议自建物流,引入腾讯的微信、手机QQ的大入口,架构上形成物流、金融、商城的几驾马车来看,平台是京东的发展方向。IPO后的京东,无论是资本市场层面,还是战略、业务需要,没有加速度是最可怕的,怎么破?6.18和双十一节,都是拉台和体现身份、地位的大事件,必然会大书特书,造势,占据话语权。所以,京东就怕不“热闹”。
可见,“急”也好,“危”也罢,中国电商行业经过一轮高速成长后,将进入新一轮的较量,消费者在发生变化,移动、O2O等业务模式变量,都会带来震荡,在新的拐点上,消费从价格、功能到品牌、体验的转移已是定局,回头看,可能双十一的商标“禁言”只是小插曲,谁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更佳体验,谁才有资格代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