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行车,这个传统且成熟的代步工具即将在智能化的浪潮下迎来第二春 。 这周有款名为URB-E的国外硬件项目让我很抓狂,它是一款为最后几公里而设计的智能自行车。和 36氪 之前报道
自行车,这个传统且成熟的代步工具即将在智能化的浪潮下迎来“第二春”。
这周有款名为URB-E的国外硬件项目让我很“抓狂”,它是一款为“最后几公里”而设计的智能自行车。和36氪之前报道过的Gi Bike、Denny一样,他们都从外观和设计上第一眼便牵动着我的神经。
在和URB-E的创始人Grant Delgatty聊天的过程中,我更加坚信属于智能自行车这个看似熟悉却又感陌生的领域有着爆发的潜质。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辆智能自行车
说真的,在智能汽车如此风靡的节骨眼儿上提智能自行车总会有种“以卵击石”的无助感。在不否认前者改变世界的想象力之前,我们更应该聊聊智能自行车的意义何在?
目前你不可否认的是,相比自行车和电动车,汽车的普及率还远不及你想象的那般“神奇”。也就是说对这些双手握把行驶在自行车道上的用户来说,为何要升级我的骑行设备成了问题的关键。其实你会发现这和几年前人们从功能机“迁徙”到智能机时的情形几乎类似,他们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理由。
效率、体系和设计,这可能是我觉得人们认为要换购一台智能自行车的原因。
拿URB-E举例,它的产品目的就是可以让使用者即便在最拥堵的环境下也可以有一个机动工具前往想要去的地方。这个看似含糊的定义其实是在说明效率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必要程度。很简单,那些购买电动车的人大多都是为了“快”。
体系讲起来可能会比较空, 你可以理解为在成熟的自行车产业链中,智能自行车如何在确保量的前提下将这些分散的用户聚拢起来。目前无论是从URB-E、Gi Bike还是哪怕丰田Winglet、本田UNI-CUB中都没看到成型的体系。
设计?毋庸置疑。这可能是21世纪最让产品设计师头疼的问题,但也是最能让消费群产生“颅内高潮”的体现。而让我们欣慰的是,目前国外的智能自行车项目都让人感受到了设计至上的产品驱动力。
设计,设计,还是设计
URB-E的创始人Grant Delgatty就是名设计师,他认为标志性的设计才可能打动用户,并能和强大的品牌知名度、集成的应用技术合为一体,形成产品壁垒。
不得不说,第一批购买iPhone的人无非两种,Geek和追求与众不同的人。没错,智能自行车的“第二春”依旧如此。
Geek暂且不谈,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大大超出你我预期。而对那些追求与众不同的人来说,炫酷、格调、新鲜永远是他们的代名词。依我看,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三辆自行车他们应该都满意。
不过问题也接踵而至,什么样的设计能让这“一小撮人”买单?
外观。恩,这是购买的本质。记住,这块的设计拼的是格调。
功能。对,这是购买的前提。没错,这块的设计搏的是炫酷。
意义。好,这是购买的效应。是的,这块的设计抓的是新鲜。
智能自行车的杀手级公司到站了
百度正在研发无人驾驶自行车,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对真正庞大的智能自行车市场来说,杀手级的公司已经“到站”了。
据传小米和乐视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发旗下的智能自行车产品,你可能会问,他们做智能自行车,和刚才那些公司的产品有什么差别吗?
根据判断,这两家公司的产品都选择了OEM的形式与传统自行车厂商合作,小米、乐视提供各家的系统和体验,而硬件则全部外包。在功能上,他们的产品可能会与手环存在类似的监测机制,例如可以记录你当日的骑行距离,计算出所消耗的卡路里,并能通过智能自行车与手机或是其他智能硬件的结合,将数据进行汇总并提供一套合理的健康建议。
虽然以上两家公司目前还未正式发布智能自行车产品,但可以预见的是智能自行车,它会和智能手表、手环一样迎来智能化的“第二春”。
说真的,如果能骑着URB-E上班,想想还是很拉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