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清楚企业界对CIO与IT人员是否有所谓的“刻板印象”,估计一般人会认为IT算新兴的高科技,技术含量比较高,搞IT的人大体比较聪明、智商不低。可是真正在企业长期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难免就会发现,一帮不笨的人所做出的事不见得件件都漂亮,有些事回头看看也许还挺蠢的。可见,聪明人与有智慧的人并不是一回事。
一位CIO同行曾介绍过其一段亲身经历:他们企业因组织变革,管理权限和授权汇报关系有大调整,牵扯到现有ERP系统的整个三级业务审批流程也要相应调整、修改,系统配置工作量相当大。在讨论具体解决方案时,分管副总裁和职能管理部门、业务公司老总及CFO、CIO意见有分歧,难以达成共识,最后是CEO定了调,但却未形成书面纪要。CIO心想既然大老板都拍板了且工作量又大,就开始安排IT部门动手做配置调整,等到几十人天的工作量完成80%左右后,分管副总裁坚持的意见却占了上风,于是推翻了原有方案,这就是说IT部门白忙乎了,令CIO十分郁闷。我在听到这段经历后,觉得这位同行在这类管理事务的处理上,太一根筋了,有些“笨”。
IT是技术,有其相对严谨的科学规律,IT专业人员因此也容易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非黑即白式的“零一”思维,容易忽略黑白之间那大块的灰色地带。其实,经验丰富的CIO都知道IT应用的难点绝大多数都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管理、沟通、协调问题。ERP等管理系统之所以难以实施成功,绝大多数是因为它与企业文化、管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尤其因为国人习惯讲话看场合看对象、听话听话外音、心口不一、台上台下不一。在这种人际氛围里,CIO仅有高智商是不够的,如果CIO不认真开发自己的管理与商业悟性,不下大力气琢磨复杂且难以寻得规律的内外部人际关系,难免会像上文那位CIO似地吃不少苦。
有位做了5年CIO的同行曾感慨万千地说:“做IT经理时,有如在山脚,看着半山腰郁郁葱葱一片,非常向往,那时工作虽辛苦但单纯而宁静;做CIO后,有如过了半山腰,峰顶在望,却发现越往上寒气渐渐逼人、呼吸渐渐困难,此处不算高却已寒风凌冽,感觉痛苦而嘈杂。”
CIO绝对不是一个“绿色、健康而长寿”的职位。一位年纪尚未到知天命的CIO同行在做了近10年CIO之后,有次在会议茶歇时,开玩笑地对其他CIO说起他的发现——管理者在企业权力大小与CXO 字母中的“X”笔画数成正比,CIO如果过于耿直、为人处世都像“I”那样直统统地,肯定会到处碰壁,唯有像他自己那样经过多年历练、学会打“工作太极”,也就是将“I”渐渐磨弯了,才有可能成为COO等更高职位的人选。
以往,我管理过不少各类聪明的专业人员,曾经仔细观察并琢磨过这类人的特质,以及他们对待各类情商相对较高(如翻译、行政文秘)的人的态度。我发现,销售高手容易因为业绩好而自恃功大,研发专业技术骨干也会因工作“技术含量高”而自恃门槛高,他们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常常视文秘等行政人员于不屑。而IT人士一般都欣赏或崇拜技术高手、行业精英,虽然没有销售高手和研发骨干的“本钱”大,但因行政、人事、财务等事务不属于IT专业事务,而普遍不重视或不愿意做。我接触过不少IT专业出身的CIO也有类似倾向,而他们往往人际关系都处理得不太好。
其实,不论是“CXO”中的哪种人,优秀的管理者大多都是一专多能的。CIO的非专业IT事务中,除采购、人事管理外,还有许多文秘行政管理事务,如设备管理、文档管理、会议组织、商务交往与对外公关等,我认为,管理并处理好非IT业务,对提升职业素养、综合能力,乃至情商都很有好处。
按照哲学家的简单定义,“哲学”就是“爱好智慧”,所谓智慧则有“完整”和“根本”两个特点。处于不知会持续多久的艰难经济环境中,企业各级领导都应该认真思考包括信息化在内的诸多管理的本质。我认为,CIO能够有效组织起一个学历不都很高、也不见得个个聪明,但结构良好、配合默契的IT团队,高质量、高效率地解决与信息化相关的管理问题,实现领导与关键用户部门共同认可的工作绩效,就很能体现CIO的智慧。
以前,我对老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有所为”上。最近,我重读《论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我从中获得了另一重要启发——应更加注重“有所不为”。IT从业者,包括CIO在内,要想有更好的职业发展,需要更注重处理人际关系、调整好心态、寻求自身心灵的真快乐,这样才可能做到庄子所说的“心游万仞”且“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