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创业:怎样发现用户的“要求”?

  

  前几天在《最好的产品满足的不是需求,而是“要求”》中,我们提到“想尽办法地满足用户的要求,让他们无可救药地爱上你的产品。”文章中对用户的“要求”与“需求”做了区分,很多朋友回复消息说蛮有启发,但我也注意到一些创业者仍有疑问:既然我要想尽办法地满足用户的要求,但是用户的要求无止境,而且差异性也较大,那我怎么办?

  我绝不能冒充专家,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

  从事软件开发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软件开发比较普遍的有两种模型,一是瀑布模型,一是敏捷模型。事实上这两种模型背后所呈现的思维逻辑,也是创业过程中所常见的。

  瀑布模型把软件开发分成各个阶段,需求分析,要件定义,基本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体测试,结合测试,系统测试等,每个阶段都严格定义了输入和输出,如果达不到输出的要求,则下一个阶段就不展开。系统测试完成后,软件交付给用户,于是整个过程就完成了。

  瀑布模型的思维模式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模式,感觉理所当然,先了解用户要什么,然后一步一步直到交付为止。这种模式曾经被广泛采用。然而它有它的缺点,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及时应变。一个项目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用户的要求在这期间很可能发生变化。就像用户要定做一件合体的衣服,你给他量了尺寸,然后闷声不响地做了几个月,结果发现几个月后,用户长胖了,这个时候返工的成本就太大了。

  后来就有了敏捷模型。敏捷模型的核心是迭代,最终目标是让客户满意,所以能够主动接受需求变更。它的宣言我比较认同:个体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可以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俱到的文档,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响应变化“,也是我们精益创业的本质。

  在敏捷开发过程中,一般两个星期就会出一个版本,每一个版本与上一个版本相比,会增加几个特性,用户的要求如果有变更,可以在最近的一个版本中及时应对。在这种方式下,用户不需要等待几个月后直接看到最终版本,而是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地参与进来,这对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还是拿刚才定做衣服做例子,在敏捷开发的思维下,裁缝可能先做一件样衣,布料可能很粗糙,甚至上面划满了标记,然后让你试一试大小,是否合身;过几天后,再让你试一试,这时已经用上了正式的面料,你可能觉得衣领的样式不合适;再过几天后,你又试了一次,这样交互下去,直到你心满意足地拿到了你喜欢的衣服为止。

  微信的开发是敏捷模型很好的代表,我们每升级一次版本,就会发现微信的功能有一些变化,语音对讲是在2.0版本中出来的,“摇一摇”功能是在3.0版本出来的,到了5.0版本,又对订阅号做了折叠处理。这种迭代开发的方式,使得它能够及时把握市场的反馈从而做出应对。

  用户的要求无止境,所以我们需要借鉴敏捷模型,不断地调整产品,创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就是在不断地接受反馈,不断地满足用户的要求。

  所以不要去担心用户要求得太多,你要做的,就是一点一点地做起。

  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创业项目,创业者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他们在一开始就过分完整地规划了产品的所有细节,然后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把这些细节实现。钱烧了很多,市场的时机也耽误了,结果产品一上市,反应很一般。这就是瀑布型的思维模式,试图完美,想一次性满足用户的所有要求,结果发现现实并不完美的时候,改变已经来不及了。

  别妄想一次性满足用户的所有要求,因为即使是用户自己,也不一定知道他的所有要求是什么,更别说用户的要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好吧,很多人可能会问:“那我从哪里开始?”

  我的建议是从最为基础的“可用”开始,微信1.0时,也仅有即时通讯、分享照片和更换头像等简单功能。裁缝给客人定做衣服,第一步要保证他们能穿得进去,然后再考虑穿得是否舒服、外观是否漂亮的问题。

  说得通俗一些,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就像人类活着的要求一样。人活着要吃饭,要穿衣,要车子,要房子,要配偶,要看电影,要听音乐,甚至要登陆月球,这么多要求,怎么办?很简单,从解决温饱开始。

  在解决“可用”的问题之后,那些让用户“好用”的东西该怎么加上去?我认为这应该去问用户,而不是在办公室里折磨自己。产品和软件一样,也是迭代着向前进步的,上一个版本推放市场后,听一听用户说什么,尤其是说得最多的是什么,然后,你也许就知道你该怎么做了。

时间: 2024-10-01 04:33:43

敏捷创业:怎样发现用户的“要求”?的相关文章

大V店创始人吴方华:创业是因为发现痛点和风口

微信在2月15日晚间的一份禁令,让多少微商心惊胆战.禁令上明确表示,在公众号利用微信关系发展下线分销,并进行盈利或诱导用户关注的行为,一旦发现,将永久封号.这一禁令也让业内对微商发展模式有了更多的反思. 吴方华,大V店创始人,一个在2014年年底才开始进入微商行业的创业者,对于微商的模式有着极深刻的体会.这个微商领域的"后来者",试图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玩法来刷新外界对微商的看法.做B2C而非C2C,自己供货.自己负责物流配送.自己负责配送,让妈妈和母婴类自媒体成为触达终端消费者的管道.

Google+话题探讨分享:应用快速迭代(敏捷模式)和用户不升级

文章描述:当移动应用"敏捷迭代"遇到"用户不升级". 某个深夜在Google+参与一个话题的讨论,事后觉得这个话题有价值,就继续做思考整理.顺便把stream里的内容转贴在文末留以备份,方便沉淀,也可以让大家继续参与交流讨论. APP升级习惯调查 是这个话题讨论的源头,这篇日志是从移动应用快速迭代升级与用户忽视或者不升级应用之间带来的冲突,引发的一连串的思考和分析. 根据这个话题,我也做了一些延伸的思考. 在移动应用的研发中,应用快速迭代(敏捷模式)和用户不升级应用

需求采集为小公司敏捷开发中的用户服务

网页制作Webjx文章简介:最近也许是因为大家面试很多,讨论用户需求采集的话题越来越多,好像突然大家一下子都在关注产品的这一流程.当然需求采集的方法很多,众多前辈们也都总结了许多,完全可以参考甚至搬到自己的项目中来实现.这些方法用到大公司大项目上,只要把握的好,数据分析工作做 最近也许是因为大家面试很多,讨论用户需求采集的话题越来越多,好像突然大家一下子都在关注产品的这一流程.当然需求采集的方法很多,众多前辈们也都总结了许多,完全可以参考甚至搬到自己的项目中来实现.这些方法用到大公司大项目上,只

互联网创业必须发现机会和快速突破

一个朋友,在一家软件的大企业做了10年的软件研发,想出来创业,问我要注意什么.我开玩笑说,要想成功,必须学习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第一条就是"挥刀自宫". 大的软件公司有很多资源,研发能力不错,各种推广资源也非常优越,但很少开发出来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初步看上去,原因很多,比如很难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内部管理协调非常困难等.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不得当.大公司资源多,一个互联网创新项目,投入大量资源后,公司期望值高,考虑的问题自然多了,反而不容易做好.

1号店于刚的创业反思:用户体验只挂在嘴上必死

吐个槽,微信又一次升级了,有个用户体验小败笔,后台竟然没有一个类似"首页"的按钮,这是一个重要锚点.在<赢在微创新>上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用户体验是最强的ROI.提醒的最多的是:不要用户体验创新挂在嘴上,不要把用户当上帝.看到1号店创始人于刚最近的一个创业反思,1号店从电商上杀出重围,就是聚焦在两个事情:顾客体验和供应链管理.但是,很多人只是把用户体验挂在嘴上,如何变成行动:1.如何让一线参与用户体验创新.早期的时候, 客服培训都是两位创始人亲自培训,给她们讲:你们一定要站

美国一创业企业将用户数据误传中国服务器引恐慌

  美国洛杉矶一家做智能门铃的创业公司最近摊上了点儿事儿.据美国<福布斯>3月22日报道,这家公司生产的门铃不小心把用户的一些数据误传到了中国的服务器上,这可把他们的用户给吓坏了. 报道说,这家"叮牌"创业公司本来是应该把用户的视频和音频数据上传到亚马逊的服务器上,但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是,有极小一部分音频数据被上传到了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运营的服务器上. 发现这事儿的"细心哥"是美国"红迪网(社交新闻网站)"的一名网友,他说,发现这些门

如何在产品外发现用户问题

如果只关心你的产品,恭喜你将成为失职产品经理的一员.作为一名"产品经理",理所当然你只需关注你的产品.把你的公司的其他产品丢到一边,也不用理会用户可能会使用到的其他产品.不浪费时间在那些与你产品没有直接联系的用户需求上.所有精力都投放到你的产品管理和产品新功能的策划中. 不过,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产品经理,必须研究存在于你的产品之外的问题.多关注你产品之外的问题,不只将注意力放在管理你的产品上,能为你带来以下几个好处: 1. 你能够找到改进你的产品的方法.要知道,很少有产品是独立存在的.

指南:创业初期发现商机的14种方式

目前我们能认识的商机大致可归结为14种: 1.短缺商机 短缺是经济洋行牟利第一动因,空气不短缺,可在高原或在密封空间里,空气也会是商机.一切有用而短缺的东西都可以是商机,如高技术.真情.真品.知识等. 2.时间商机 远水解不了近渴.在需求表现为时间短缺时,时间就是商机.飞机比火车快,激素虽不治病却能延缓生命,它们都有商机存在. 3.价格与成本商机 水往低处流,"货"往高价上卖.在需求上的满足上,能用更低成本满足时,低价替代物的出现也是商机,如国货或国产软件. 4.方便性商机 江山易改,

唱吧陈华:发现手机与PC差异上的创业机会

新浪科技讯 1月12日下午消息,"唱吧"创始人陈华今日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表示,手机硬件与PC的差异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诸多创业机会."唱吧"将手机麦克风的较好音质加以发挥,由此引爆了产品. 陈华认为,创业者在PC互联网上的创业机会已经不多,必须结合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才能找到空间,不与巨头正面冲突.而手机与PC硬件上的差异带来的机会难以想象,例如"唱吧"和"啪啪"都利用手机麦克风创造出了不同玩法的产品.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