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底就开始盛传新浪微博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姻缘终于在五一节尘埃落定。之所以双方选择在此盛大节日发布,此间亦有深意——这种“偷袭式”的合婚似乎显得有点遮人耳目,欲说还羞,要不,谁愿意挑这个万人空巷的好日子发布什么重大新闻呢?然而,不管从那个角度去看,新浪和阿里这桩草就上婚姻都更像是一场啼笑姻缘,新浪微博本质上依旧脱不了媒体的影子,远非什么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对于阿里而言,这是一家最缺钱又最不缺钱的国内最奇怪的公司,投资新浪微博有点像“奇袭”一家没落贵族中的千金宝贝,退可做一笔不错的财务性投资,进则如能帮着淘宝天猫卖卖东西(且不管用户是否烦恼这一点),将来等新浪微博上市后更可大赚一笔。
这一买卖果真如此合算吗?在笔者看来,不论行业、战略目的或财务技巧如何纷纷繁复杂眼花缭乱,业界所有的投资入股、兼并和联姻都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瞎子背瘸子的业务互补;另一类则是瘸子背瞎子式的暂时拼凑(或者叫做捆绑取暖)。前者基于互补的业务模式往往为并购方带来战略性的新业务发展空间,赢得竞争时间;后者则完全缘于一时竞争对手的挤压,不得不像豪猪那样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寒冷气候或不利的竞争条件)相互抱在一起取暖,并非积极的进攻策略,实为假想式的“美满姻缘”。
新浪微博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模式显然属于后者,对于新浪而言,微信这一真正的移动社交平台正在挤压微博未来的发展空间,完全倚重业务发展方向的微博在盈利模式上的前景不明,正在严重侵蚀其未来业务的价值空间;对于阿里巴巴而言,马云除了其一贯的媒体情结之外,假想通过打通双方的用户数据共享平台,让新浪微博为其大淘宝B2C业务输送用户访问量和购买力,是其觊觎新浪微博业务的两个最佳理由,再其次,新浪微博如能将来有一天IPO,对于阿里而言,也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这是一石三鸟(现在的阿里巴巴集团并不缺钱,其未来IPO的高估值吸引了包括国投和国家开发银行这样的从国字头到各式各样的投资基金)。
然而,正如有分析人士指出的,这桩貌似郎才女貌的“天作之合”,背后隐藏着很大的婚姻危机。过去几年来,新浪微博在业务模式上依旧沿袭了过去的明星媒体路径——通过大量的与姚晨这样的明星用户合作,新浪培养所谓的一大批明星微博用户,再以此拉动草根用户和吸引外部投资,长此以往,新浪微博的技术基础不仅越来越显得孱弱(过于依赖明星微博式宣传技巧),而真实用户数据更是如云山雾罩,不足为外人道。事实上“明星+伪公知+草根”的微博业务发展模式已经从根本上损害了新浪微博的生命力,使其与其母版的TWITTER愈走愈远,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其未来可能的商业盈利空间(所谓的手中拥有大把僵尸用户“大号”就是一个例子,莫中意义上,这也是新浪微博过于倚重明星宣传而导致或者在发展初期故意纵容的结果)。从去年开始,新浪微博开始大量侵蚀母公司并不丰裕的盈利(其2012年第四季度新浪的盈利为1500万,有人戏称新浪该季度的全部利润还不够在北京买一套好房子),其估值也从当初的50多亿美元一路向下。豪门女矮嫁,这才是新浪微博向阿里出售股份的真正原因(按照双方协议,阿里将来持有的股份将来或可增至30%)。
对于阿里巴巴集团而言,这桩临时婚姻的前景也并非那么美妙。阿里预计的“未来三年内新浪微博将为其带来大约3.8亿美元的营销和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收入”只能称得上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商业蓝图。社交网站能否成为最有效的电子商务营销导购平台,答案并非阿里想象那样光明。以FACEBOOK为例,这一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拥有超过10亿的庞大用户群(远高于亚马逊网的近2亿用户和EBAY的1亿多用户),但网络广告依旧占据其收入的85%以上,其在电子商务业务方面的拓展并不顺利,许多用户依旧视Facebook为联系朋友的主要交流方式,而非在线购物的首选目的地,一些大型零售商例如J.C. Penney、Gap等之前曾经在Facebook上开设商店,但都因为销售额太少,最后不得不关门大吉。阿里急功近利的营销介入,很可能损害的是用户正在下降的参与热情,并最终使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更加疲弱。
一言蔽之,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与其说是一桩郎情妾意的豪门姻缘,毋宁说是一个因抵御对手起意的姻缘。时间也许将证明,新浪的归新浪,阿里的归阿里,“阿里+新浪”却离用户越来越远。